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文化地理视阈下的青年时尚街区

发布时间:2016-06-16 09:04

  本文关键词:当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知识谱系引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城市街区是商品流通和人际交往的空间。青年时尚街区是一个城市里青年喜欢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消费,也在这里交往,由此产生了青年时尚街区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有青年时尚街区,对于当地经济和青年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的西单经历了从普通商业区向青年时尚街区的转化,正向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对青年时尚街区的研究,是一个交叉性的课题,整合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视角。本文采用文献的方法,使用文化地理、创意城市、空间生产等理论,并对首尔、台北、北京三地的青年时尚街区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世界各地的青年时尚街区 

  当代文化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研究以及社会科学普遍的空间转向的学术互动产物,通过文化是中介、是平台、是生活圈等等空间隐喻,将文化研究空间化(李蕾蕾:《当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知识谱系引论》,《人文地理》2005年第2期)。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有青年时尚街区,又叫“年轻人之街”。文化地理视阈下的青年时尚街区,是青年文化的中介,青年交往的平台,青年的生活圈。 

  日本东京的原宿和涩谷是著名的“年轻人之街”,是年轻人最爱聚集的地方。这里是东京街头文化的代表,从这里人们可以把握流行时尚的信息。 

  在旁观者眼里,原宿和涩谷呈现怎样的流行文化景观?据作家叶广芩自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日本留学,在东京原宿的大街上,每逢周日都有被称为‘异星人’者的聚会。聚会当日,原宿宽阔的大街所有车辆绕行,公交车停运;道路两旁,挤满了看新奇的人众……用‘五花八门’、‘标新立异’这类词汇已不能概括”“他们那红绿相间的怪异发型”和“那停顿不下来的躁动与张扬”(叶广芩:《状元媒》,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 

  至于东京的涩谷,《纺织服装周刊》的记者这样描述:“是公认的属于年轻人的天地,也是日本各种时髦及流行的最大发源地。在这里,你可以大胆追求你喜欢的东西,你可以穿得很新潮、很大胆而没有人视你为异类。”(刘嘉:《涩谷时髦俏女郎》,《纺织服装周刊》2010年第42期) 

  世界各地的青年时尚街区有一些共同的表征。西门町是台北的“年轻人之街”,也是时尚的橱窗。这里和东京的原宿、涩谷一样,都是年轻人展示新奇服饰和怪异染发的地方。一位大陆记者如此记述她造访此地的感受:“漫步西门町,满眼都是漂染各色头发、装束迥异的年轻人。这里汇聚着很多面积不大、设计也不堂皇的小店,其服装大胆前卫、款式奇异怪诞。”(申冬云:《西门町:台湾的“时尚橱窗”》,,《两岸关系》2005年第12期) 

  韩国首尔最著名的“年轻人之街”是明洞。一位学者评价道:“明洞代表韩国流行文化的最前线,是青春气息浓郁的现代化街区,吸引着众多韩国年轻人的注意力。”(焦龙:《韩国首尔明洞商业街与北京中心商业区发展比较》,《时代经贸》2010年第8期)另一位学者则这样描绘他眼中的汉城(今名首尔)风情画:“明洞此时灯火通明,东方不夜城的魅力尽显无疑。街上人潮涌动,打扮入时前卫的本地年轻人纷至沓来,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姑娘一个个头发几乎没有了原装的黑色,一律色彩斑斓。”(蒋建平:《明洞制造时尚的地方》,《市场周刊<商务营销>》2003年第10期)青年时尚街区就是这样给观者留下前卫、新奇的印象。 

  大学是新的文化和创意诞生之地。因此,在大学附近往往也会形成一些小型的青年时尚街区。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附近的商业区是著名的“年轻人之街”,韩国年轻人喜欢来此购物,这一带有些设计师开的小店,很有创意,近年来中国游客也很喜欢光顾[7]。弘益大学附近也有许多小店,是新兴的青年时尚街区。 

  二、青年时尚街区的特点 

  1.青年时尚街区既是时尚的空间,也是平民化的空间 

  日本、韩国的青年时尚街区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环境的繁荣,从最初的店铺繁盛,到渐渐商场汇聚,吸引了大量喜欢追逐潮流的年轻人,于是形成了时尚的空间。 

  同时,由于刚刚就业不久,或者还依赖家长的抚养,青年的购买力毕竟有限。所以,青年时尚街区只能是平民化的空间。首尔的明洞与鸭鸥亭,东京的涩谷与银座,有明显的差异。明洞与涩谷是年轻的、平民的,鸭鸥亭与银座是高档的、奢华的。 

  2.青年时尚街区既是购物的空间,也是娱乐的空间 

  商业街是当代的商品朝圣地,一个经过加工并受到控制的环境,它不仅有奇妙的景观,而且是一个让人们通过购买得到满足的地方。同时,商业街区是城市生活的主要空间,具有文化的中心地位,意义远不止是单纯的购物空间([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追溯市场的诞生,市场是商业与娱乐的结合,这种传统早已有之。古代的集市不仅是以货易货的地方,同时也是举办庆祝活动、娱乐的场所([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有学者认为时尚街区的重要特点是娱乐:“核心的不是商业,而是娱乐……那个地方就是年轻人在玩酷、玩硬、玩最时尚的东西,哪怕染个头发也要跑到那个地方去展示。首先得给人们一种去玩的理由,购物是玩的附属品。”(郭莉、方芳、杨杨:《关注西单商圈新趋向<续>》,《商业时代》2002年第19期)明洞和涩谷都有娱乐和休闲场所,不只是购物之地。 

  3.青年时尚街区是青年亚文化的空间 

  青年亚文化对服装和音乐都产生了影响,而且二者常常是相关的。青年亚文化的这个特点在青年时尚街区得到了体现。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白岩松在日本采访时发现,东京原宿的一些服装店与音乐潮流有关。很多年轻人去俱乐部听音乐、跳舞的时候,看到做音乐编辑的人穿的服装和音乐非常搭配,于是也去买这个样式的服装听歌跳舞。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形成了潮流。音乐和服装就这样走到了一起,或者说有着音乐元素的服装吸引了有相同爱好的年轻人聚到一起(白岩松:《从涩谷到里原宿:亚洲流行时尚的发源地》,《中国校外教育<优等生>》2008年第1期)。 

  4.青年时尚街区是创意的空间 

  青年时尚街区不仅是购物空间,还是交往空间,也是一个催生创意的空间。小到头发染色,大到流行文化趋势,青年时尚街区是一个创造、展示、交往的空间。世界各地的青年时尚街区,表现为前卫,其本质是创造——创造新的青年文化。 

  纽约苏荷区,巴黎左岸,伦敦肖尔迪奇,都聚集了很多青年艺术家,是创意迭生的城市空间。在这些区域,要么是有很多大学、文化教育机构,要么就是入驻了很多设计公司、动画制作公司和音乐工作室。创意人的聚集,有益于思想和灵感的交流、碰撞,从而持续生成新的创意。 

  三、青年时尚街区——西单之形成与发展 

  如果问哪里是北京的青年时尚街区,人们不会回答是王府井、前门,多半回答是西单。西单已被公认为北京的“年轻人之街”。西单有悠久的历史,从明清到民国,到21世纪,走过了从多元到专一的历程,近年来越来越专注于面向青年消费者。 

  历史街区的保护、复兴与转型是世界性的重要课题。尽管西单并没有鲜明的古都风貌,但这里其实是有悠久历史的商业街区。明清时,西单一带就有商业活动。民国初年,由于北京政府的许多机构都设立在西单附近,经营饮食和百货的店铺以及评书茶馆日益增多。1923年出版的《增订北京实用指南》这样记载当时的商业繁盛之地:“内城繁盛之区,以东四牌楼、西单牌楼、地安门大街为最,商店林立,百货云集,往来游人盘旋如蚁。故都中有东四西单后门(即地安门)一半边(买卖大街常在大街东半)之谚。”(齐大芝:《北京商业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1930年,西单商场的前身——新式的厚德商场建成,到1935年已是经营盛况空前,商场内租户达到240多家,包括皮鞋店、西药店、西服店、饭馆等。商场的兴盛带来了大量客流,年节销售旺季,更是人流如织。这个商场的商品价格不高,因此有“平民商场”之称。西单也吸引了当时的年轻人。由于地处“西城学校林立的文化区域,学生们经常在课后到此一游,以后也就成为这里的主要顾客”(齐大芝:《北京商业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新中国建立后,西单大街作为一条繁荣的商业街,是西城区的商业中心,有多家百货商场和名餐厅。1992年地铁西单站开通,西单大街拓宽,交通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带动了商业的发展。 

  如今的西单,除了矗立在路口的重建的“瞻云”牌楼,没有再造其他的古代城市景观,它作为历史街区的复兴与转型是另一种路径。 

  近代的北京有创造新文化的传统,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也是民国著名的文教城市,大学生、中学生数量很多。当代的北京也是青少年人口数量众多,有很大的消费潜力。截至2009年末,北京市青少年人口总数超过880万人,其中5~34岁户籍人口522万人,非户籍流动人口360万人(《北京青少年人数超880万人  非户籍流动人口360万》,中国新闻网,2011年5月5日)。 

  在北京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推动下,西单开始明确向青年时尚街区转型的路线。从2003年底开始,西城区启动了“点亮西单”活动。由于西单商业区七成顾客的年龄在16~34岁之间,而当时的商业设施整体性不强,目标不明确,因此启动了这次改造。预期改造以后的西单商业街,顾客群体的年龄在25~35岁之间(唐开文:《西单商业街为年轻人而改》,《北京日报》2003年12月2日)。 

  如今,距离西单商业街改造已经过去了九年。从2003年明确西单为青年时尚街区,到2007年定位于“国际青年城”的大悦城开业,再到2013年巴黎老佛爷百货即将开业,几个标志性事件表明,西单作为青年时尚街区的地位越来越明确,影响越来越大,并且辐射到全国、全世界,这里已经成为与东京涩谷、首尔明洞、台北西门町一样知名的“年轻人之街”。 


  本文关键词:当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知识谱系引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7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57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a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