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军事论文 >

李渔的小品散文_《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20 22:41

  本文关键词:李渔散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闽南师范大学》 2013年

李渔散文研究

李永平  

【摘要】:本文以李渔散文为研究对象,共分八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缘起和价值意义,国内外对李渔的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第一章:介绍李渔的生平和注重个体、追求享乐,归宗道学、崇尚风流的人生思想。 第二章:李渔的记叙散文。其人物传记主要是为时人作传,侧重以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山水游记,倾向于介绍世风民俗及抒发友情,很少纯粹的模山范水。咏物赋奇趣警拔,寓意深刻,构思新颖。 第三章:李渔的尺牍文。尺牍的内容包括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对朋友关怀的诚挚谢意;对家庭生活的深切挂念。其风格坦诚直率,风趣诙谐。 第四章:李渔的论说文。其史论文善于结合时代背景,核真求实的论述,并抒发自我的不平之感。风格上注重文眼、以文论史、变革体例;序跋文揭露社会丑恶现象、阐释文学观念、抒发亲友之情,简洁明了,构思巧妙。 第五章:在晚明小品文的视野下谈《闲情偶寄》的创作特色。其题材新颖之处在于拓宽了散文的表现范围,并且创造性极强。文中采用笔记体的体例编排,形成了严密的叙述结构。艺术特色主要是闲适、风趣以及谈话体的运用。 第六章:总结李渔的散文理论、散文成就及影响。阐述了散文注重创新立意,率性抒情,题材细化的理论,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在对散文题材的选择和革新,使用主观叙述,行文强调自我以及叙事方式的多样化。李渔是晚明小品文风的终结者,其散文对周作人、林语堂和当代生活随笔、饮食类散文影响深远。 余论部分概括本论文的研究得失,并对本论题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62;K825.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炎秋;;李渔叙事接受思想试探[J];武陵学刊;2010年05期

2 刘琴;;“其史司马也”——李渔散文的史家笔法[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赵树功;尺牍之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徐世中;;论李渔的创新求变心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钟筱涵;论李渔的自适人生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黄果泉;自娱:李渔的创作心态及文学功能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膺戎;;评李渔散文[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8 骆兵;;明清之际学术转变对李渔的影响[J];南都学坛;2006年06期

9 邹振环;;清代书札文献的分类与史料价值[J];史林;2006年05期

10 沈新林;;论李渔的“怪异”——兼论其启蒙思想与人文精神[J];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晓光;晚明休闲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赵海霞;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乾;《聊斋志异》男女性群像扫描[J];蒲松龄研究;2000年02期

2 王晓文;在“传统”中寻找“现代”——浅谈汪曾祺“聊斋新义”系列小说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改写[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3 朱振武;融俗入雅 雅俗同炉(续)——《聊斋志异》在小说美学上的创新[J];蒲松龄研究;2005年03期

4 王茂福;;蒲松龄的《讨青蝇文》与赋史上的咏蝇赋[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5 刘琦;;清代文言小说女性形象“陌生化”审美效果[J];蒲松龄研究;2007年03期

6 王光志;翟爱华;;《聊斋志异》中三个“真人”形象的文化解读[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7 张振国;;论宣鼎《夜雨秋灯录》对《情史》的承续和创新[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8 刘琦;;清代文言小说女性形象研究现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9 李少军;;《书痴》:封建文人之人生寓言[J];蒲松龄研究;2009年03期

10 刘富伟;;论胡适的聊斋学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冯燕;;创新扩散理论视域中的袁宏道文论传播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4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舒耘华;;古典小说中的物化现象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岳毅平;;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探析[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7 刘志光;;东方和平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特质[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科;;自然辩证法界“为国服务”的历史必然性与路径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曾继耘;;略论两汉经学对古代封建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陈有昇;;葫芦里藏的什么药?——简论葫芦文化与中医学[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秦偲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立功;《文子》的实践智慧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福轩;蒲松龄与李渔的一次交往[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2 章培恒;;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3 魏饴;论休闲文学[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陈节;古代家训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福建学刊;1996年02期

5 周群;“二溪”卓吾关系论[J];东南学术;2004年01期

6 潘建国;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宋莉华;明清时期说部书价述略[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王振忠;十九世纪华北绍兴师爷网络之个案研究──从《秋水轩尺牍》、《雪鸿轩尺牍》看“无绍不成行”[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9 李万钧;李渔和西方戏剧理论的对话[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姚旭峰;;“忙处”与“闲处”——晚明官场形态与江南“园林声伎”风习之兴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军;李渔小说创作同戏剧创作的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杜书嬴;《李渔的仪容美学》序说[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3 ;李渔小说创作论[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5期

4 柴国珍;简论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戏剧的教育功用[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5 徐保卫;论李渔文学艺术创作的技术主义倾向[J];艺术百家;1999年03期

6 黄果泉;李渔家庭戏班综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王正兵;李渔小说通俗论[J];文史杂志;2002年05期

8 王晓春;论戏剧对李渔小说叙事形态的影响[J];学术交流;2003年10期

9 杜书瀛;李渔生平思想概观[J];文史哲;1983年06期

10 张成全;;笠翁本草与情海郎中——论李渔创作的医学品格[J];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冈晴夫;;李渔与平贺源内——日中“戏作(Gesaku)”之比较[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岳毅平;;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探析[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蔡钟翔;;金圣叹的小说结构理论[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方铭;;论明清散文[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必胜;;真情与纯朴的回归——2010年散文创作一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7 王尤东;;作文教学的灵魂—创新[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兰雪燕;;近二十年来黑龙江省散文创作述评[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9 叶公觉;;九十年代散文面面观[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徐大军;;谈昆剧《张协状元》的戏乐精神[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叶辉 严红枫;[N];光明日报;2011年

2 陈一平;[N];浙江日报;2011年

3 夏烈 郭梅;[N];中国邮政报;2004年

4 兰溪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 刘成芝;[N];金华日报;2011年

5 黄强;[N];南京日报;2008年

6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 钟明奇;[N];光明日报;2010年

7 记者 苏娅;[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楼含松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教授;[N];南方周末;2010年

9 徐保卫;[N];北京日报;2004年

10 金启;[N];保健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红娟;李渔生活美趣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海霞;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雷;李渔年谱考叙·初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5 蔡东民;李渔戏曲编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6 骆兵;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朱源;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徐建平;黄庭坚散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宋冰;北朝散文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平;李渔散文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徐美灵;李渔生活美学思想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晓俊;李渔生活美学初探[D];中南大学;2012年

4 陈蓉;李渔剧作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1年

5 杜文平;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自我矛盾性[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佟欣;李渔同性恋作品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7 安平;成熟到奢侈 精致到唯美——李渔文化人格略论[D];吉林大学;2004年

8 朱海迪;李渔《闲情偶寄》的环境美学思想管窥[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9 郭一儒;日常生活视野中的李渔美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10 赵鸽;李渔《闲情偶寄》的美学思想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李渔散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1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uzj/221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8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