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关于张良若干问题的释疑及其后世形象传播浅析

发布时间:2021-05-14 15:57
  张良,字子房,其父及祖父都是韩国之相,秦灭韩以后,张良散尽家财以求刺秦者。公元前218年张良与力士在博浪沙椎杀秦始皇失败之后,逃亡下邳十年。后来,秦末农民起义,张良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之一,并以其卓越的计策谋略帮助刘邦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奠定汉家四百年基业,成为西汉开国功臣之一,与萧何、韩信并称三杰。但是,张良复杂的身世以及他为韩复仇的举动,使其在后来辅助刘邦建汉过程的一些举动备受争议。另外,张良与诸葛亮同为古代智慧型人物的代表,但是,随着其后世形象的传播,张良形象逐渐式微不被人熟知,而诸葛亮形象却成为家喻户晓的“智圣”,这种现象不得不引人深思。针对上所述问题,笔者从历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角度进行阐释,以期对张良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有所裨益。本文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1990年-2012年使用近现代科学方法对于张良进行研究的现状,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结合《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基本史料对张良的生平以纪年的方式做一个简单全面的介绍,以便于后文的叙述铺陈。第三部分:试析张良刺秦的根源,一方面,重新审视关于张良的生年问...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1990年以前学界关于张良的研究概况
        二、1990年—2011年学界关于张良的研究概况
        三、研究概况分析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张良生平简介
第三章 张良刺秦及其根源的探析
    第一节 历代对于张良刺秦的评价
    第二节 张良刺秦的根源探析
        一、张良刺秦的个人因素
        二、张良刺秦的社会根源
第四章 关于“阻封六国”的争议以及张良与刘邦的真实关系
    第一节 为韩还是为汉—关于“阻封六国”的争议
        一、张良“劝立韩王成”的动机
        二、韩王成之死对张良的影响
        三、张良“阻封六国”的意图
    第二节 张良与刘邦的关系探析
        一、从汉初分封看张良与刘邦的关系
        二、从张良的退隐看张良与刘邦的关系
        三、张良与刘邦的真实关系
第五章 从传播学角度看张良—以诸葛亮为参照
    第一节 《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与《史记》中的张良
        一、诸葛亮与张良个人资料记载对比
        二、张良与诸葛亮的思想差异
    第二节 两汉至魏晋时期诸葛亮与张良的形象传播
        一、两汉至魏晋时期诸葛亮与张良的形象传播
        二、《世说新语》中的张良与诸葛亮
    第三节 唐宋时期诸葛亮与张良的形象传播比较
        一、统治者眼中诸葛亮与张良
        二、士大夫阶层对于诸葛亮与张良的传播
    第四节 明清时期诸葛亮与张良的形象传播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尚义贵柔 追名逐利——论张良的人生价值观[J]. 邵书峰.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2]帝王之师的隐士品格——《史记》中的张良形象解读[J]. 张梁.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09)
[3]道家隐逸思想对张良影响的虚假性探究[J]. 孙旭.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9)
[4]历代“张良诗”及其精神意蕴[J]. 何梅琴.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1(03)
[5]诸葛亮形象的伟化与儒化[J]. 熊梅.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6]悲剧的异化——兼论艺术本质问题[J]. 金玲.  戏剧文学. 2011(04)
[7]论诸葛亮形象的智化与定型[J]. 熊梅.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8]忠臣 义士 仁人——清初张良意义阐释嬗变[J]. 范秀君,许建中.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06)
[9]张良“为韩报仇”及其与秦汉之际韩国的关系[J]. 潘民中.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0(04)
[10]张良隐逸与大庸文化的关系[J]. 金陵.  天中学刊. 2010(03)

硕士论文
[1]诸葛亮如干问题论析[D]. 李丽华.山东大学 2009
[2]略论明清小说中的军师形象及其文化意蕴[D]. 孙琳.辽宁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85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3185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9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