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遮蔽、越界与“后见之明”——论历史认知的若干误区

发布时间:2021-08-28 20:33
  近代中华民族迭遭列强凌辱及其抗争屡受挫抑的灰暗记忆,导致了部分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片面认同乃至膜拜有加,而对本土传统文化则多有否定甚且信心缺失。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有效解释能力毋庸置疑,但其在抽绎历史规律和诠释宏大问题的同时,往往也遮蔽了繁富历史之"执拗的低音",淡化以至无视了丰富多彩的多元历史面相。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应该被客观认知并着意接续。唯物史观的运用条件和作用场域并非漫无边界,诸多理论和方法之中的合理因子应被客观扬弃。"了解同情"的历史认知态度,或许有益于今人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后见之明"的矫正。而欲走出历史认知的诸多误区,不断创新史学理论和方法固为精要所在,但持守与弘扬中国史学之优良传统,当亦为其题中应有之义。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1(05)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尚需强化的文化自信
二、不容遮蔽的优秀因子
    (一) 从社会治理层面看, 宋代在基层社会所建
    (二) 从金融制度创新层面看, 宋代隐然出现了某些现代融资和公司制度的因子。
    (三) 从政治制度完善层面看, 宋代关于中枢机构的顶层设计, 似乎具有了某些“民主”成分。
    (四) 从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层面看, 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北宋, 更是展现了较为突出的“现代”特征。
    (五) 一个久被世人接受的观点是, 宋明两代的主流思潮是中国文化走向封闭和固化的典型例证。
三、亟待厘定的史观边界
    (一) 强调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地位是无
    (二) 辩证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三) 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发展普遍规律, 一
四、以“了解同情”, 矫“后见之明”
五、结语:史旨当在求真, 视角须取多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下)[J]. 李华瑞.  河北学刊. 2010(05)
[2]“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上)[J]. 李华瑞.  河北学刊. 2010(04)



本文编号:3369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3369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8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