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社交媒体语境下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李子柒的海外视频评论为例

发布时间:2024-04-15 02:20
  随着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纵深发展,国际传播格局随之发生急剧变化,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国际话语权争夺的重要阵地。2019年,一位名叫李子柒的中国姑娘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YouTube的中国区排行第一,订阅人数超800万,所上传的100余条视频的累计播放量超10亿,这些中国文化视频获得国际粉丝的持续性关注与广泛好评。在国际社交媒体中“异军突起”的李子柒成为当前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一个典范,有助于审思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突破。本文以YouTube平台李子柒视频的评论为研究对象,使用Python软件抓取了李子柒视频中热度排行前十的实时评论,筛选得到共计12283条评论。通过高频词溯源和定性的话语分析,本文考察中国文化符号的表征和感知、中国文化的跨文化情感勾连、以及中国文化线上与线下的多元互动。研究发现,在李子柒视频中,中国文化符号感知方面具有三种特性,视觉符号淡化语言壁垒,影像美学刺激视觉感知,日常符号构建共通感知。在情感倾向方面,产生认同与误读两种情感。积极认同情感表达占据绝对主导,这主要建立在自然审美与环保认同,英雄人设与文化移情,情感连接与微观叙事这几个层面。但同时需要警觉粉丝趋同与文...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一) 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主体研究
        (二) 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内容研究
        (三) 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渠道研究
        (四) 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二、社交媒体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一) 官方/主流媒体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二) 个体账号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三、李子柒相关研究
        (一) 李子柒视频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
        (二) 李子柒品牌化及商业变现
    四、现有文献评价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 词频计量法
        (二) 文本分析法
        (三) 话语分析法
    三、研究设计
        (一) 设计取样
        (二) 筛选样本
        (三) 分析文本词频
        (四) 文本分析研究
        (五) 话语分析研究
第四章 中国文化符号的表征与感知研究
    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表征研究
    二、中国文化符号的感知研究
        (一) 视觉符号淡化语言壁垒
        (二) 影像美学符号刺激感知延伸
        (三) 日常生活符号构建共通感知
第五章 中国文化的跨文化情感勾连
    一、中国文化的认同研究
        (一) 自然审美与环保认同
        (二) 英雄人设与文化移情
        (三) 情感连接与微观叙事
    二、异质文化的误读研究
        (一) 粉丝趋同与负面态度模糊
        (二) 文化盲点与可修正性误读
第六章 中国文化的多元互动研究
    一、线上到线下:强化行为连接
        (一) 视频内容衍生行为意向
        (二) 刺激线下的交流互动心理
    二、线下到线上:构筑多元互动
        (一) 知识框架影响线上言行
        (二) 构筑互动网络化社群
第七章 结语与讨论
    一、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问题
        (一) 语言壁垒导致理解障碍与文化浅传播
        (二) 过度使用传统文化,形成自我“东方化”刻板印象
        (三) 思维差异导致关注点偏移与文化抵制
        (四) 宏大叙事引起文化疏离
    二、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一) 采用多感官叙事、高画质影像,引领关注方向
        (二) 借助“英雄”形象,提升文化可见度
        (三) 挖掘文化“精小故事”,善用情感加深认同感
        (四) 加强中国现代文化传播,构建立体中国形象
    三、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55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955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f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