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青少年感恩心理及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31 19:17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感恩心理及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州大学》 2013年

青少年感恩心理及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

周静静  

【摘要】: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积极的力量和美德,它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感恩作为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现有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感恩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青少年若具有助人行为的特质,,将有助于其人际关系发展。最近的研究表明,感恩与个体的助人行为有显著的相关。然而,针对感恩心理与青少年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目前发表的文献中较少被研究。因此,青少年感恩心理及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将成为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旨在编制适合我国青少年使用的《青少年感恩心理量表》;第二部分研究探讨青少年感恩心理现状;第三部分通过实验设计,考察青少年不同感恩心理发展水平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 (1)本研究编制的《青少年感恩心理量表》共有23题,共五个维度包括正向经验的感恩认知与行为倾向、正向经验的感恩认知(反向题)、负向经验的感恩认知、感恩的情绪感受、感恩的情绪感受(反向题)。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显示本研究的青少年感恩心理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2)本研究发现,青少年整体的感恩心理属于中上程度,显示当今青少年具有中等以上的感恩心理状态。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感恩心理量表上的得分有显著的不同,女性的感恩心理显著高于男性。年级变量在感恩心理整体量表并无显著差异,仅在感恩的情绪感受(反向题)与负向经验的感恩认知两个分量尺有差异。城乡差异的角度考察,青少年居住在城市感恩心理显著高于农村。 (3)通过实验研究显示:青少年的感恩程度越高,其出现助人行为的频率越高。感恩心理高分组和低分组对施助者和陌生人的助人行为上有显著的差异。即在对施助者的当即助人行为和后续助人行为上,青少年的因感恩心理得分高低有所差异;而青少年对陌生人的当即和后续助人行为得分不因感恩心理得分的高低而产生差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4.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霞;张宁;姜婷娜;;感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8期

2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年04期

3 赵国祥;陈欣;;初中生感戴维度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6期

4 喻承甫;张卫;李董平;肖婕婷;;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7期

5 石国兴;祝伟娜;;初中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成武,唐瑛;简析肯定自我与否定自我及其应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杜黎;音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方九亿;庞靖;;孔子思想指导下的导师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蔡芸;论广告记忆效应的策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刘列斌;大脑记忆规律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耿宁;;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课堂运动积极性的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韩柏光;;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激源解析与疏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马海军;;浅谈中等职业院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9 李琳琳;;结构主义视野关照下《鼻》的重新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10 李秀珊;;想象力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贵英;;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课堂管理浅论[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郑连递;;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3 郭先根;;“受助不感恩被取消受助资格”事件的反思——探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与感恩教育[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7年

4 何一澜;;例析高职学生的需要结构特点与发展趋势[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5 刘跃平;;编辑品格隐性知识层面管理的研究[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五集)[C];2007年

6 严敏沁;吴慧;焦文燕;;普通话水平测试强化培训班学员的心理研究及其对策[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金武刚;;博士生人文精神群体性缺失与学术制度修正——基于博士学位论文“致谢”的内容分析[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8 谷长江;梁承谋;王长生;刘改成;;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的实证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任奇红;吴东方;;我国体育舞蹈选手五种气质类型特征的初步分析[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任奇红;吴东方;;我国体育舞蹈选手性格特征的初步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立国;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淑敏;零售商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应激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吴艳东;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D];武汉大学;2010年

5 曹传清;赫德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9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悦;新形势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安金龙;哈尔滨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韩婷婷;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倩;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程冉;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黄媛媛;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张知超;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志娟;初中生感戴、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卫忠;江阴市农村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与提升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鞠霞;高中化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云献,扈岩;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5期

2 董霞;张宁;姜婷娜;;感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8期

3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年04期

4 ;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5 董霞;张宁;;大学生感戴与一般人口学特征的关系[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孙配贞;郑雪;余祖伟;;初中生感戴状况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1期

7 赵国祥;陈欣;;初中生感戴维度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6期

8 张利燕;侯小花;;感恩: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9 王登峰;崔红;;领导干部的人格特点与工作绩效的关系:QZPS与NEO PI-R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8年07期

10 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元卿;[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河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周法,傅文弟;价值取向:助人行为产生的主导因素[J];克山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2 陈旭;情境讨论、榜样学习和角色扮演对儿童助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3 岑国桢,王丽,李胜男;6~12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4期

4 马克林.诺尔士 ,王忠桥;社会影响对道德行为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1996年01期

5 杨偲偲;刘宏宇;;儿童助人行为与任务难度的实验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张爱莲;王宗谟;;出租车驾驶员助人行为调查与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2年02期

7 赵青;孙炳海;李伟健;谢佳链;陈海德;;感知需求对高中生助人行为的影响:共情反应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0年05期

8 ;无意的助人带来无穷财富[J];大众商务;2005年07期

9 屈智焕;;道德失范视角下的助人不乐现象归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13期

10 付慧欣;;助人行为研究综述[J];前沿;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岑国桢;;5~11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蔡颖;邹泓;王英春;马存燕;张秋凌;;小学生助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齐亚静;刘惠军;;关系评价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自尊的社会标尺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旭;;情境讨论、榜样学习和角色扮演对儿童助人行为发展的心理效应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5 胡金生;杨丽珠;;儿童移情指向性的发展及不同语言提示的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贾秀珍;陈会昌;;11岁儿童在实验室情境下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与社会行为能力之间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雷雳;李洋;;欺负情境中几种角色行为的预测变量[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朱瑞玲;;宗教信念、同理情怀与利他行为[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李幼穗;周坤;;3-6岁幼儿同情心及其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张承芬;常淑敏;;非工具性帮助对自尊不同学生后继作业成绩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郑云华;[N];玉溪日报;2009年

2 李舒蕊;[N];大众科技报;2006年

3 关明;[N];工人日报;2008年

4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党国英;[N];南方周末;2007年

5 时晓玲;[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蔡继乐;[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杨晓红;[N];保定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吴昊;[N];中国国防报;2008年

9 ;[N];北京日报;2000年

10 台桂花;[N];中国环境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包玲玲;雇佣关系对知识共享与助人行为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魏海燕;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的探索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潘孝富;生产型企业员工积极组织行为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吕政宝;企业群体公民行为的内容结构及其前因与后果变量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冯永辉;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朱保平;北京市学生吸烟的行为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0年

10 傅光明;老舍之死与口述历史[D];河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静静;青少年感恩心理及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2 司方超;幼儿助人行为的旁观者效应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佳丽;小学生助人行为发展及培养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尹寅;助人行为及其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顾嘉佳;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曲清和;亲社会行为中共情与动机强度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顾嘉佳;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齐亚静;关系评价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自尊的社会标尺作用[D];河北大学;2009年

9 陈淑芳;不同情境下移情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影响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10 周欣;感戴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感恩心理及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7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7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d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