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心理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与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1-07 16:58

  本文关键词:心理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与性生活质量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论文发表 > 心理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与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理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与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布日期: 2012-06-01 发布:  

  2011年第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1年第6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患者及家属同期进行心理护理与行为疗法对乳腺癌根治术后近期不良心理与远期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及一般心理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及家属进行同期心理行为干预措施,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性调查问卷作为测查工具,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干预前后不良心理及性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干预组患者心理障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性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及其家属实行同期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降低不良心理影响并提高性生活质量。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乳腺癌;乳腺癌根治术;心理护理;行为疗法;不良心理;性生活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且每年以3%~4%的速度递增,发病日趋年轻化[1]。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早期乳腺癌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其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乳腺癌患者在疾病确诊后,立即出现强烈的心理反应,如不同程度的惊恐、消极、多疑、轻生心理及精神病性行为[2],除了具有一般恶性肿瘤患者容易出现担心疾病本身对自身的伤害,放化疗的副作用,经济上的负担,对家庭的负面影响等不良心理外,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意味着失去女性的第二性征,形体的完整性和对称性遭到破坏,导致术后性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关注乳腺癌术后患者心理康复及性生活质量改善便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全程心理护理及行为干预探讨患者不良心理及性生活质量的实际效果,为心理护理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心胸外科确诊为乳腺癌,Ⅰ期~Ⅱ期,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患者80例,年龄32~55岁。
  患者入组标准:①经临床、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可接受手术者;②已婚女性,生活自理无障碍,非孕产期,丈夫体健,夫妻关系良好;③拟行并同意单侧乳腺癌根治术者;④知情并愿意接受心理行为干预方法;⑤无精神性疾病或药物依赖,能够独立填写治疗前后问卷并能随访者。
  家属入组标准:①为患者一二类亲属;②与患者长期共同生活者;③具有接受教育能力,无精神性疾病或药物依赖;④家属知情并愿意接受行为干预方法;④不离弃患者的。
  两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情况、肿瘤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α=0.05)。
  1.2 心理护理及行为疗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仅包括术前宣教、术后指导、生活注意事项及保健措施,不做任何特殊的心理和行为干预处理。
  1.2.2 观察组 在入院后给予心理与行为联合干预。
  心理干预:每周进行一次心理干预,,时间为30 min以上。倾听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纠正其错误的观念。讲解乳腺癌手术的必要性、放化疗及激素治疗的辅助作用,强调乳腺癌的存活率比一般的癌症要高,生存期长。体型改变可通过整形手术或者佩戴义乳加以纠正,一侧乳房切除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及工作。以最新的医学进展向患者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乳腺癌的治疗及康复起相当重要的作用。适当的性生活能促进夫妻感情,使其心情愉快,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身体的康复,不会加重病情。
  行为干预: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组织患者家属举行2次以上家庭心理治疗,时间分别为30 min。干预内容为:了解家属的心理变化及心理需要,告知家属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心理需要,告知家属家庭支持的方法,以寻求家属,特别是丈夫的支持和理解;讲解一些必要的性心理、性生理知识,使其了解如何激发女性性高潮,对过性生活的环境进行合理调整,避免激发妻子的自卑感;性生活如何有效进入前奏,强调语言神态相对形体更为重要的引导。对患者进行干预内容为:术前指导呼吸训练;放松训练则采用肌肉松弛反应训练、呼吸放松、听音乐放松,2~3次/d,20~30 min/次,达到心理转移及系统脱敏的作用。
  1.3 调查评价工具
  1.3.1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不良心理情况的调查表,在入院时、术后出院、三个月、半年各调查一次。
  1.3.2 性生活质量调查表为自制性调查问卷,在入院时、术后三个月、半年,一年各调查一次,选取以下指标评价 ①性生活频率:减少、无明显变化、增多,分别计0、1、2分;②性欲能力:降低、无明显变化、增强,分别计0、1、2分;③性高潮能力:减少、无明显变化、增高,分别计0、1、2分;④配偶性关系:降低、无明显变化、增强,分别计0、1、2分;⑤性生活不适感:增加、无明显变化、减少或消失,分别计0、1、2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在入院时、术后出院、出院后三个月,出院后半年心理调查平分比较,见表2。
  通过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出院、出院后三个月、半年不同时间SDS评分比较后分析,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前抑郁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23,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在入院前前、术后出院三个月,出院后半年性生活质量调查平分比较,见表3。
  通过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不同时间性生活满意度评分比较后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前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65,P>0.05),术后均出现性生活质量下降,但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因为除了考虑心理因素外主要为肢体形态改变短期所致。术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满意度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后其性生活满意度评分逐渐增加,可能与术后时间的延长,恐惧及身体不适感逐渐减轻所致。
  4 小结
  乳腺癌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通常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不是躯体的痛苦,而是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庭系统论认为,癌症不仅对患者本人的生理、心理造成威胁,还可进一步破坏整个家庭的健康格局[3],特别是对其配偶的影响。乳癌根治术关系到女性形体曲线,无疑是对女性最大的打击。患者术前不可避免出现紧张、害怕、恐惧等心理反应,术后悲观失望、自怜自责,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全神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沉默寡言,行动退缩,认为乳房切除后不再是真正的女人,术后有缺陷或不完善等,导致对自身形象缺乏信心,对夫妻性生活存在恐惧感,导致自我形象紊乱,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变。而术后并发症的可能出现,化疗的副作用以及肿瘤进一步转移、复发、扩散的可能,使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逐步增加。这些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各种阈值,使疼痛加剧,意志消沉。此外创伤后应激障碍在乳腺癌患者中比较普遍,有 3%~10%的患者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4]。良好的社会支持能使乳腺癌患者舒缓压力,保持情绪稳定。通过患者与家庭、单位及社会群体的联系,鼓励患者配偶、家庭成员及社会成员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优化社会支持网络,提高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 。乳腺癌手术损伤范围大,术后还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并发症,需要早期功能锻炼,而家属可以督促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锻炼,促进全身及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痛苦,加快消肿,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所以,对家属及患者进行同期心理干预对乳癌根治术患者的整体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乳腺癌术后患者性生活障碍主要是心理因素,强烈的自卑心理给性生活蒙上了一层层阴影,乳腺癌术后心理辅导是必要的。通过心理辅导改变乳腺癌术后患者性生活的压抑心理,使其得到性生活的满足。
  参 考 文 献
  [1] 沈镇宙,邵志敏.现代乳腺肿瘤学进展.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4.
  [2] 周意丹,李晓凡.国内手术焦虑的研究进展.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1):119.
  [3] 刘功素,王辉.实施家庭健康教育对宫颈癌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3(4):322-324.
  [4] 肖灿华,王惠珍.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情绪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 20:691.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心理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与性生活质量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71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1671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1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