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0 10:08

  本文关键词: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与抑郁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采用童年创伤经历量表、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烟台某高校的1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出312名有童年创伤的被试进行研究,来考察童年创伤与抑郁易感人格及抑郁之间的关系,探讨抑郁易感人格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童年创伤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差异(t=2.28,p0.05);其童年创伤的躯体虐待(physical abuse)、躯体忽视(physical neglect)、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和性虐待(sex abuse)维度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t=2.11~3.51,p0.05),而情感忽视和不良家庭环境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2)童年创伤具体维度与抑郁均相关(r=0.34~0.45,p0.01);童年创伤中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性虐待对抑郁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能解释抑郁26%的变化量。(3)童年创伤与抑郁易感人格的敏感好胜(emulousness)、封闭防御(defensiveness)、自我专注(self-absorption)和退让顺从(compliance)相关(r=0.28~0.57,p0.01),但童年创伤与完美主义没有显著相关。(4)抑郁易感人格中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退让顺从与抑郁相关(r=0.27~0.45,p0.001),完美主义与抑郁不相关。自我专注对抑郁最有预测效力,其可以解释抑郁总变异的20%。(5)在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34~0.47,P0.01)。童年创伤和抑郁易感人格对抑郁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可以解释抑郁27%的变异。(6)童年创伤和抑郁易感人格的敏感好胜(emulousness)、退让顺从(compliance)、自我专注(self-absorption)和封闭防御(defensiveness)四个维度作为预测变量,以抑郁作为因变量,进行强迫回归分析,整个模型显著,F(5,310)=25.88,p0.001。整个模型可以解释抑郁29.7%的变异量。抑郁易感人格中自我专注维度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1)童年创伤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的差异,但童年创伤具体维度在性别上有所差别。男女在躯体虐待、躯体忽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情感忽视和不良家庭环境因子上无显著差异。抑郁易感人格在男女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具体维度上有所差别。男生在封闭防御和自我专注上与女生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敏感好胜、完美主义和退让顺从上没有显著差异。抑郁在男女性别上没有差异。(2)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和抑郁在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家庭收入变量上无显著差异。(3)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正相关;童年创伤中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性虐待对抑郁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4)童年创伤与抑郁易感人格的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和退让顺从相关,但童年创伤与完美主义没有显著相关。(5)抑郁易感人格与抑郁关系正相关;自我专注可以有效预测抑郁的水平。(6)抑郁易感人格中的自我专注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童年创伤 抑郁易感人格 自我专注 抑郁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8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1章 引言14-18
  • 1.1 研究的背景14-16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6-18
  • 1.2.1 研究的目的16-17
  • 1.2.2 研究的意义17-18
  • 第2章 文献综述18-32
  • 2.1 童年创伤的研究18-22
  • 2.1.1 童年创伤的概念18-19
  • 2.1.2 创伤性事件与心理创伤的形成19-20
  • 2.1.3 心理创伤的类型20
  • 2.1.4 童年创伤的相关研究20-21
  • 2.1.5 童年创伤的测量21-22
  • 2.2 抑郁易感人格研究22-26
  • 2.2.1 抑郁易感人格的概念22-23
  • 2.2.2 抑郁易感人格理论23-24
  • 2.2.3 抑郁易感人格形成24
  • 2.2.4 抑郁易感人格的相关研究24-25
  • 2.2.5 抑郁易感人格的测量25-26
  • 2.3 抑郁的研究26-30
  • 2.3.1 抑郁的概念26-27
  • 2.3.2 抑郁理论27-28
  • 2.3.3 抑郁的测量28-30
  • 2.4 童年创伤、人格与抑郁的关系研究30-32
  • 2.4.1 童年创伤与抑郁的关系研究30
  • 2.4.2 童年创伤与人格的关系研究30-31
  • 2.4.3 人格与抑郁的关系研究31-32
  • 第3章 研究设计32-36
  • 3.1 研究假设32
  • 3.2 研究对象32-33
  • 3.4 测量工具33-34
  • 3.5 施测过程34-35
  • 3.6 数据处理35-36
  • 第4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36-50
  • 4.1 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和抑郁的一般情况36-39
  • 4.1.1 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和抑郁的性别差异37-38
  • 4.1.2 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和抑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38-39
  • 4.2 童年创伤与抑郁的关系39-41
  • 4.2.1 童年创伤经历在抑郁水平上的差异39
  • 4.2.2 抑郁水平在童年创伤具体维度的差异39-40
  • 4.2.3 童年创伤具体维度与抑郁总分相关分析40
  • 4.2.4 童年创伤对抑郁的回归分析40-41
  • 4.3 童年创伤与抑郁易感人格的关系41-44
  • 4.3.1 童年创伤在抑郁易感人格上的高低分组差异41
  • 4.3.2 抑郁易感人格在童年创伤上的高低分组差异41-42
  • 4.3.3 童年创伤及其具体维度与抑郁易感人格具体维度之间的相关42-43
  • 4.3.4 童年创伤对抑郁易感人格的逐步回归分析43-44
  • 4.4 抑郁易感人格与抑郁之间的关系44-45
  • 4.4.1 抑郁易感人格在抑郁上的高低分组差异44
  • 4.4.2 抑郁水平在抑郁易感人格各维度上的高低分组差异44-45
  • 4.4.3 抑郁易感人格各维度与抑郁的相关分析45
  • 4.4.4 抑郁易感人格五个维度对抑郁的逐步回归分析45
  • 4.5 抑郁易感性人格的中介效应分析45-50
  • 4.5.1 大学生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与抑郁总分的相关分析45-46
  • 4.5.2 抑郁易感人格在童年创伤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分析46-50
  • 第5章 讨论50-54
  • 5.1 童年创伤与抑郁关系50-51
  • 5.2 童年创伤与抑郁易感人格关系51-52
  • 5.3 抑郁易感人格与抑郁的关系52
  • 5.4 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和抑郁关系52-53
  • 5.5 研究的创新和贡献53-54
  • 第6章 研究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60
  • 附录A 童年创伤经历评定量表60-61
  • 附录B 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量表61-62
  • 附录C 抑郁(SDS)自评量表62-63
  • 作者简历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鑫;王惠萍;耿晓伟;;抑郁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8期

2 庞辉;;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4年06期

3 李洁;曹枫林;史德焕;赵静;;妊娠期抑郁情绪与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相关研究[J];护理研究;2013年08期

4 李泾;吴天诚;;迟滞/激越型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年01期

5 程冉;王玉锋;;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年10期

6 崔丽霞;罗小婧;肖晶;;儿童期创伤对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的影响:图式中介特异性研究[J];心理学报;2011年10期

7 姚桂英;杜爱玲;杨世昌;高红丽;马仁娥;闫春平;;人格在大学生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1期

8 孙洪涛;赵丹;袁同春;陈利;;大学生童年期性虐待及其与不良心理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11期

9 赵冬梅;;儿童早期心理创伤对人格发展的影响[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年02期

10 李先宾;刘金同;张燕;史高岩;;人格与童年受虐及养育方式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魏华;压力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徐华春;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倪岩娟;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关系研究和个案干预[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2 张庭辉;家庭教养环境与幼儿人格形成和发展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王晓刚;青少年学生抑郁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与抑郁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8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438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b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