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政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2 09:07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政治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政法大学》 2009年

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政治思想研究

黄飞  

【摘要】: 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潮是伴随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而出现的,为了国家的救亡图存,以梁启超为首的近代启蒙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碰撞进行着中国式的独特解读。因其流质易变的个性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随着时代的变化,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对其变,褒之者誉其紧随时代潮流,贬之者责其看风使舵,罪莫大焉。”①因而,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梁启超以“善变”而知名。但是梁启超的政治思想虽然纷繁多变,却有着其自身的逻辑性。他许多政治主张,都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然而,学界对梁启超一生的多次变化仍缺乏深刻的认识,不能做出公正的评价。本文拟透过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后(1894——1911)18年短暂瞬间的回眸,力图诠释这一时期梁启超“善变”的政治思想,以求于“窥一斑而现其全貌”。文章主题共分为三个部分: 引言是对梁启超的生平与其主要政治活动的简单介绍;以及梁启超政治思想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第一部分是对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政治思想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渊源的研究。希望从这一时期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出发,对其政治思想的渊源进行发掘,并阐释了梁启超在中西文化中求变的心路历程。 第二部分是对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政治哲学的研究。西方的“达尔文社会进化论”与“自然人性论”被梁启超接受后而衍生出来的“进化主义”和“人性论”一直是他信奉的政治哲学,并直接指导和规范着梁启超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从中透析出梁启超所有政治思想的展开以及政治主张的形成,都是借助于这些基本的政治哲学作前提。 第三部分是对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政治主张的研究。分别阐述了梁启超的“三世之义”,“开民智、兴民权”,“破坏主义”,民主共和”,“开明专制”,“君主立宪”等思想与主张。 结论部分是对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后贯穿始终的政治理想的研究。在梁启超多变的政治思想中把握住了其不变的主线,即为之坚持不渝的达到民权政治的宪政理想。并叙述了他这一政治理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对现实社会的作用。 时代制约了梁启超,时代又成全了梁启超。本文试就梁启超这一过渡型人物此时期的政治思想,基本内涵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56.5
【目录】:

  • 摘要4-7
  • 第一章 引言7-12
  • 第一节 梁启超生平与政治活动7-8
  • 第二节 梁启超政治思想的研究现状及意义8-12
  • 第二章 梁启超政治思想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渊源12-18
  • 第一节 在中西文化中求变的社会背景12-14
  • 第二节 在中西文化中求变的思想渊源14-18
  • 第三章 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哲学18-26
  • 第一节 梁启超的进化主义18-22
  • 第二节 梁启超的自然人性论22-26
  • 第四章 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主张26-34
  • 第一节 维新中的激进派——三世之义26-27
  • 第二节 温和的救时主张——明倡民权,开民智、隐言族类27-30
  • 第三节 流亡日本后与革命派的结合——破坏主义下的民主共和30-32
  • 第四节 新大陆归来后与革命派的分道扬镳——以开明专制作为过渡的君主立宪32-34
  • 结论34-37
  • 参考文献37-40
  • 后记4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宜霞;论梁启超的宪政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郑师渠;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J];近代史研究;2005年02期

    3 吴爱萍,郑定;论梁启超的“变”与“不变”——梁启超宪政思想再评说[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4 梁景和,余华林;梁启超的近代国民思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邓杰;1903年前后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原因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王明雨;梁启超《新民说》对儒学传统的突破[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廖申白;论公民伦理——兼谈梁启超的“公德”、“私德”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开沅;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以“排满”宣传为实例[J];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05期

    2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吴春梅;略论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郑朝晖;;略论惠栋重构汉学的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彭平一;“道德进步论”与“俱分进化论”——梁启超和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之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张昭君;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9 程歗,姜继为;知识分子参政模式的重塑——梁启超对民初知识分子参政影响管窥[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10 蒋跃波;试评曾纪泽的近代外交思想[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金德;;1898-1902年间严复心态初探[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3 张锐智;;试论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刑法改革的影响[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钟卓安;;梧州与孙中山第三次北伐[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严昌洪;;从梧州到桂林——孙中山革命征途的一个缩影[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邱捷;;孙中山的北伐战略与“三角反直同盟”[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杨乃良;;孙中山北伐在桂林[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高中华;;孙中山的社会救济观述评[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黄铮;;孙中山关于发展广西经济的思想主张[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梁继超;肖海凤;;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地位[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俊;晚清审判制度变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3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4 严翅君;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张謇与南通区域早期现代化[D];苏州大学;2001年

    5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6 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屈永华;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国瑞;驻美公使崔国因的世界认识、国防及外交思想(1889~1893)[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黄敬才;黄遵宪西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刘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王晓军;试论韩非的帝王之术——韩非管理心理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6 王士义;留美幼童与留日学生归国就业比较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D];苏州大学;2001年

    7 费秋香;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官制改革(1901—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彭江;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唐兵;近百年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甄红菊;中国反对封建主义评析(近代以来)[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踔;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2 岑树海;;保守与激进——改革与革命:政治现代化两种方式的勾连[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萧延中;论梁启超对早年毛泽东的影响[J];近代史研究;1988年01期

    4 郑师渠;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J];近代史研究;2005年02期

    5 郑大华,贾小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5年04期

    6 邓杰;1903年前后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原因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梁景和,余华林;梁启超的近代国民思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何丽君;浅析1898—1903年梁启超民权思想[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2期

    9 陈世华;;梁启超“善变”原因新论[J];学术探索;2006年05期

    10 魏朝勇;;《新中国未来记》的历史观念及其政治伦理[J];浙江学刊;200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锋;王闿运史学思想初探[D];湘潭大学;2003年

    2 孙改霞;赵柏岩文集校注[D];广西大学;2004年

    3 刘深;《赵柏岩诗集》校注[D];广西大学;2004年

    4 刘慧;胡思敬仕履及其心路历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冯荣;试论清末新政的矛盾[D];吉林大学;2005年

    6 袁刚;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6年

    7 庄永燕;浅析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及其在清学史研究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维革;梁启超新民思想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2 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J];历史研究;1995年05期

    3 郭世佑;梁启超:“激进—保守”模式的盲区[J];文史哲;2004年04期

    4 李秀清;“梁启超宪草”与民国初期宪政模式的选择[J];现代法学;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飞;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政治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相关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

    相关作者

    >黄飞

    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政治思想研究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政治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1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1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d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