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期间的国民外交

发布时间:2017-02-07 13:04

  本文关键词:华盛顿会议期间的国民外交(1921.6~1922.2),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大学》 2011年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期间的国民外交

周晨  

【摘要】:“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条约,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苛刻的条约之一,是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激烈进行之际,强迫袁世凯政府允许日本在中国享有政治及经济种种特权的条约。日本在谈判中,要求袁世凯政府遵守外交秘密,以讹诈、欺骗的手段来蒙蔽中国人民,以达到目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各个阶层纷纷行动起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救国,如集会、抵制日货、散发传单、筹集救国储金,一时形成了全国爱国高潮,中国人民在这一时期所表现的爱国热忱及行动给日本施加了压力,为袁世凯政府与日谈判增加了砝码。这一时期的国民外交呈现承前启后的特点,为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外交运动的高潮拉开了序幕。 根据中日围绕“二十一条”交涉的过程,本文将国民外交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中日交涉早期的国民外交、中日交涉中期的国民外交、中日交涉晚期的国民外交。 中日交涉早期的国民外交从1915年1月7日中国外交部正式取消山东战区,到1915年2月2日中日围绕“二十一条”谈判时,这一阶段的国民外交主要表现在报界对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议论,包括对日本提出新交涉的质疑、对日本所提条件的看法、对日报所传中国连德的议论及如何解决青岛问题提出的建议。这一时期报界走在舆论的前头,报界的言论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 中日交涉中期的国民外交从1915年2月2日到1915年4月26日,也就是中日谈判过程,这一阶段的国民外交主要表现在国民面对“二十一条”的反应。包括国民对中日秘密外交的态度、国民对革命党的看法、国民组织各种爱国活动。这一时期国民的爱国行动有力地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中日交涉晚期的国民外交是从1915年4月26日即中日谈判结束到签订条约后,这一阶段的国民外交主要集中在国民对日本提出最后通牒的反应及国民对中日交涉失败的反思。面对日本所提出最后通牒时,中国国民的反日情绪在这一阶段达到了最高潮,但随之袁世凯同意日本要求,高潮慢慢走向低谷,而这时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交涉失败之原因。

【关键词】:“二十一条” 国民外交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5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毓坤;简析中日关于《二十一条》中的铁路交涉[J];民国档案;1999年03期

2 龚炳南;“二十一条”最后通牒的时限[J];近代史研究;1986年05期

3 虞和平;五四运动与商人外交[J];近代史研究;2000年02期

4 金光耀,郭秋香;“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近代史研究;2005年01期

5 金光耀;顾维钧与中国外交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历史研究;2000年06期

6 唐启华;“北洋外交”研究评介[J];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7 左双文;陈伟;;朦胧的、不确定的救国理念——“二十一条”交涉期间新式知识精英的初步反应[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李永春;;“二十一条”交涉期间的政府外交与社会舆论[J];求索;2007年09期

9 陈廷湘;民众情绪变化与抗议二十一条运动[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10 印少云;近代中国的政府外交与“国民外交”[J];学术研究;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国;;国民革命运动与文化的现代启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沈素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德治”与“和谐”——以《大学》为中心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陈剑敏;段祺瑞力主中国参加一战缘由新探[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5 樊卡娅,朱超南;苏联援华与皖南事变不能构成因果关系[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6 马建标;北洋政府时期社会舆论中的外交系[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7 徐国利;陈独秀“伦理革命”思想的再认识——兼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目标和中心内容[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8 龙长安;高力克;;联邦制、国家统一与两种话语之争——对近代中国联邦制论争的回顾与思考[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9 周斌;;清末民初“国民外交”一词的形成及其含义述论[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10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安山;;非洲民族主义研究述评[A];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丛书第二辑——非洲变革与发展[C];2002年

2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3 杨思信;;“教育和宗教分离”思想输入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程珂;;中国学者对建国前后中共对美政策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武守志;;关于大学的常识宣示[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6 粟尚正;;从“治天下”到“比天大”——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探析[A];伟人智慧 强国丰碑——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程柳;;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发展及思考[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刘洪英;;瞿秋白对殖民地国家革命前途理论的中国化[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9 唐宝林;;陈独秀与瞿秋白(续)[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10 贾蕙萱;;留日三杰与辛亥革命——兼议宫崎滔天的鼎力襄助[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04期)[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姚远;上海公共租界特区法院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8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帅;从门罗主义到门户开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秦佳;国民党民众运动研究(1924—1937)[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常飞;琉球独立运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8 王维;20世纪20年代“门户开放”原则下的美国对华政策[D];苏州大学;2010年

9 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书通;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内隐情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孟雪;加拉罕使华和旧外交团的解体——北京政府后期的一场外交角逐[J];近代史研究;1993年02期

2 虞和平;五四运动与商人外交[J];近代史研究;2000年02期

3 李永春;;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政府的新闻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4 唐启华;“北洋外交”研究评介[J];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5 顾莹惠;论20世纪初的中国国民外交[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中福;清末民初的国民外交思想论析[J];学术探索;2004年12期

2 顾莹惠;论20世纪初的中国国民外交[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4期

3 许冠亭;;关于“国民外交协会”的三件档案形成时间考[J];民国档案;2006年01期

4 李红莹;;试论近代中国国民意识的生成与国民外交[J];改革与开放;2010年22期

5 文心;北京各团体国民外交联合会纪事[J];民国档案;2005年02期

6 欧阳军喜;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日外交立场之演变——以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为例[J];史学月刊;2005年10期

7 祁怀高;;张彭春:国民外交家和人权活动家[J];世界知识;2009年13期

8 许冠亭;穆藕初与太平洋商务会议[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印少云;;国民外交运动与民国外交现代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10 贾中福;;1905年至1927年中美商人社团与国民外交的考察[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斌;;清末民初“国民外交”一词的形成及其含义述论[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2 周斌;;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国民外交观念述评[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3 张静;;国民外交的一次尝试——中国代表参与太平洋国际学会之前后[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4 达慧中;;抗日战争时期回族的国民外交[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周斌;;从对日经济绝交到经济援助——1923年为收回旅顺、大连的国民外交述评[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6 张静;;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的基本活动及其工作重心的转移(1925~1933)[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7 熊斌;;华盛顿会议前后中国各方力量在美角逐述论[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张静;;中国知识界与第三次太平洋国交讨论会[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9 王建朗;;北京政府修约运动简论[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10 田子渝;;试论武汉民族资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的主导作用[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沛郁;[N];山西日报;2005年

2 达慧中;[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N];人民日报;2006年

4 ;[N];人民日报;2005年

5 董方奎;[N];学习时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李明;[N];辽宁日报;2006年

7 蔡至明;[N];团结报;2000年

8 王锐;[N];友报;2006年

9 驻京记者 王婷;[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文斐;[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印少云;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外交运动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周斌;20世纪20年代民间外交观念及其实践活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肖高华;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关于现代国家之政制设计及论争[D];湖南大学;2010年

4 马建标;权威的缺失:民初外交事务的政治化(1915-1922)[D];复旦大学;2008年

5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熊剑峰;20世纪初民族主义视野下的《外交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成鸣;传播学视野下的民族共同体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晓兰;审视与批判:《晨钟报》视域中的民初社会[D];上海大学;2011年

9 朱翔;南京英商和记洋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欢欢;巴黎和会期间的国民外交与政治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周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期间的国民外交[D];安徽大学;2011年

3 沈卫华;1912-1927年湖南国民外交运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邓思敏;华盛顿会议期间的国民外交(1921.6~1922.2)[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凤霞;反荷运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宋清松;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革命外交”(1923-1927)[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海岩;清末中英矿案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李德民;试论蒋介石的民族主义(1927-1937年)[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婷;巴黎和会与中国近代外交的伟大转折[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闫晓;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交涉的社会舆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华盛顿会议期间的国民外交(1921.6~1922.2),,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0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40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7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