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革命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15 12:22

  本文关键词: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革命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5年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革命化研究

姬文璐  

【摘要】: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指出,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充分肯定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指出,要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由此可见,知识分子是推动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先导作用,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探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着重研究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尝试对这一时期知识分子革命化做出全面的分析。选取1915年新文化运动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的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国内外矛盾尤其尖锐,社会陷入极其无序的状态。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革命的新纪元,使全世界受压迫民族受到极大鼓舞,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让人民大众看到中国前进的新希望。作为,社会上最先觉悟的阶层,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迅速崛起,成为这一时期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力地推动了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运动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民众的思想解放,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理论武器观察世界,并尝试与广大工人群众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新的革命道路。本文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革命化的具体表现入手,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革命化的特征,进而从社会背景、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等方面解析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革命化的原因,着重思考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革命化的历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并尝试对五四后期知识分子的分化和嬗变作了一定分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6;D663.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青;;五四运动前夕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2年01期

2 王小京;国内五四运动史近10年研究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06期

3 朱志敏;;五四时期知识阶层的人数与分布[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03期

4 郭东;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5 徐胜萍,熊润妹;海外与港台学者五四运动史研究概况[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6 曲广华;试论五四时期社团繁荣的历史作用[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7 欧阳军喜;论五四时期的理性精神[J];教学与研究;1999年05期

8 房成祥;五四运动与知识分子群[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9 林永俣;国外学者研究五四运动的三本著作评介[J];社会科学;1979年01期

10 周建超;;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原元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海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对知识分子革命化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世丽,黄红平;浅析五四时期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特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陈鹏鸣;试论康有为的大同理想[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4 张允熠,郝良华;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心路历程[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5 吴之邨;“洪门”考源[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6 周宁;试论互助进化思想在中国的兴起[J];安徽史学;2005年02期

7 陈友良;;留英学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8 李永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少年中国学会[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9 桂遵义;;科学发展观和历史学[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10 陶季邑;;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寒冰;;“一边倒”锁定的主要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高强;;炎帝与中华民族[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3 刘海峰;;在教育与历史之间——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岳谦厚;张玮;;清末民初中国留学教育的多元取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5 李协京;;中国近代史上的早期日本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6 周海波;;失落的“女神”——《女神》及其新诗的“现代性”问题[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7 谭双泉;曾静;;略论李大钊早期道德观[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8 钱听涛;;伟大的开端,艰辛的探索——从五人临时政治局的成立和南下决策说起[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9 梅良勇;魏瑞香;;瞿秋白的民族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10 蔡辉振;;儒家宇宙观之探究[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桂珍;国民革命军政工制度研究(1924-1949)[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孙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丹;五四时期留日学生爱国运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培宇;关于《救国时报》中的抗日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邹阳;李大钊新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黄立明;江西留学生与近代地方社会变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张辉;《觉悟》、《建设》和唯物史观的传播[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丽;民国时期的安徽留学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书纪;论社会转型中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生;民初动荡政局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从中;穿行在历史潮流中的乡土写作[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玉明;董丽霞;;陈独秀对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成长的影响[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2 荣天琳;论中国工人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的最后阶段[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2年01期

3 梁堂华;;徐特立:知识分子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J];党史博览;2008年06期

4 梦菲;袁佩红;;从旧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林伯渠的入党历程[J];党史文汇;2011年08期

5 徐顽强;评“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6 鲁振祥;五四运动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1989年02期

7 雷颐;从“科玄之争”看五四后科学思潮与人本思潮的冲突[J];近代史研究;1989年03期

8 川村规夫;日本五四运动研究的简要回顾[J];江汉论坛;1989年06期

9 吴效马;近五年来国内五四运动史研究述略[J];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10 耿云志;中国新文化的源流及其趋向[J];历史研究;1994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乾雄;论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促进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爱民;;对后五四时期《新青年》同人“分裂”问题的认识[J];船山学刊;2006年02期

2 沙健孙;;对五四时期两个重要问题的认识[J];百年潮;2009年06期

3 柴文华;;对五四时期激进思潮的反思[J];学术界;2009年04期

4 朱志敏;刘俐娜;;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生活概观[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杨国荣;科学的泛化及其历史意蕴——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再评价[J];哲学研究;1989年05期

6 钱理群;;试论五四时期“人的觉醒”[J];文学评论;1989年03期

7 朱汉国;五四时期国人向往社会主义的两点启示[J];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06期

8 徐胜萍;五四时期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6期

9 刘国华;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劳动问题的认识[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张艳国;;五四时期评孔思潮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动态;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传亮;;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心理分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2 张静芳;王建学;;五四时期文化格局论析[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建华;;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与孙中山晚年思想的转变[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孙丽;;五四时期罗素访京及其影响[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5 王鑫磊;;从“青年与老年”之争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代沟[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王瑞莲;丁爱英;;浅论五四时期的“民主”、“科学”与现代的“民主”、“科学”思想之异同[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7 王岱英;;试论五四时期新诗中的爱国主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8 张静芳;王建学;;五四时期东北新型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历史作用[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罗重一;;从五四时期的精神解放到当今的思想解放[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10 李腊生;詹爱霞;;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文化转型——以丧葬礼仪改革为例[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梁景和;[N];光明日报;2009年

2 特邀撰搞人 徐春艳;[N];中国档案报;2014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左玉河;[N];团结报;2014年

4 惠州学院政法系历史学教授 关威;[N];团结报;2014年

5 高山;[N];光明日报;2003年

6 陈漱渝;[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黄兴涛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胜利;中国五四时期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3 段炼;世俗时代的意义探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段炜;晚清至五四时期女性身体观念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文彬;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映;五四时期的道德革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姬文璐;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革命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牟晓妮;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侯瑞锐;五四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任雅洁;论五四时期的男女同校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晓芳;五四时期女子现代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夏浩;五四时期婚姻伦理思想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江海燕;五四时期新型知识分子的女权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蒋书同;五四时期湖南报刊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尹宝柱;五四时期结社风潮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革命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3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43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5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