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模式研究(1937—1945)

发布时间:2024-03-20 18:21
  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雏型。通过乡村治理模式的转换和重建,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治理顺利地实现了由原有的治理模式向新民主主义的治理模式的转型,乡村社会也得到了重构和整合。性质不同的各种组织,包括乡村政府、参议会与各种民众组织和委员会,通过一定的制度机制共同参与了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治理。通过基层党组织、民主选举、民众参与、乡村自治、乡村社会问题治理等关联因素的运作和治理,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治理模式表现出坚持基层党支部、基层政权和民众组织相结合的治理体制;注重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政权执政能力;运用组织建设、思想动员和文化教育,激发群众的参与自主性;从边区乡村实际出发,进行乡村治理制度创新等特点。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模式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导言
    (一) 选题主旨与写作思路
    (二)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三) “治理”和“乡村治理”概念的界定
二、晚清民国时期陕甘宁地区乡村社会治理
    (一) 陕甘宁地区传统乡村社会基层治理体系
    (二) 清末民初陕甘宁地区乡村治理体系的离析与失效
三、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发展与成熟
    (一) 陕甘宁边区乡村政权的构建与实施
    (二) 乡村民众组织的壮大及其功能
四、制度与运作: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及其关联因素
    (一) 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治理
    (二) 民主选举与乡村治理
    (三) 民众参与与乡村治理
    (四) 乡村自治与乡村治理
    (五) 乡村社会问题与乡村治理
五、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模式的特点
    (一) 坚持基层党支部、基层政权和民众组织相结合的治理体制
    (二) 注重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政权执政能力
    (三) 运用组织建设、思想动员和文化教育,激发群众的参与自主性
    (四) 从边区乡村实际出发,进行乡村治理制度创新
六、结论:陕甘宁边区乡村治理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一)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民主治理功能,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三) 培育农村新型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开创乡村治理的新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933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3933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2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