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国内人士青海考察述评

发布时间:2017-05-31 17:23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国内人士青海考察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国时期国内人士对青海的考察活动,是对近代青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民俗、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反映,是民国时期西北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晚清西北史地学的继承与延续。民国时期对青海的考察活动始于北洋政府解决川甘玉树边界之争和祭祀青海湖,继而随着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浪潮与青海地方政府力求发展的自觉运动而兴盛,最后因抗战结束,国内战略重点转移到华南、华北地区,国民政府放松了对青海的重视程度,考察活动慢慢退去。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开发与被开发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相互博弈的结果,是中央政府职能权威在地方重建以求国家内部边疆界限消失的过程,也是青海地方社会自觉运动的表现。本文以民国时期国内人士对青海的考察活动做为研究对象,力求客观反映民国时期青海社会的历史全貌。依据不同阶段考察缘由的差异性、考察内容的异同性,分析其阶段性考察原因、考察类型、考察内容、阶段性特征、考察活动的影响、意义,探讨考察的实质性与局限性,为今天青海省社会建设及现代化的进程提供历史依据。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概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前人的研究综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并且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界定。第一章1912年—1928年国内人士赴青海考察活动概述(慢热期)。首先追溯了晚清西北边疆历史地理学中对于青海的考察,这为民国时期青海的考察奠定了理论与方法基础。继而论述了“慢热期”赴青海考察者的背景,考察者的身份、职业、类型,考察内容及阶段性特征。因这一时期对青海的考察活动始于北洋政府解决川甘玉树边界之争和祭祀青海湖,故这一时期对青海的考察更多是一些政治人物因“公”来到青海进行的。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综合性的考察活动甚少。考察地域主要集中在玉树地区,考察内容亦主要是玉树二十五族的社会状况。这既出自当时政治局势的需要,也受制于考察者个人的兴趣及学养。第二章1929年青海建省—1945年抗战结束国内人士赴青海考察活动概述(繁荣期)。首先从时局的变动与帝国主义对青海的侵略、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呼声的高涨、国民政府官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倡导、西方考察者的刺激、当时的青海等方面分析这一时期考察青海的背景。继而分析考察者的身份、职业、类型,考察者身份、职业直接决定了他们考察目的、考察类型与考察内容。再者阐述了考察内容及阶段性特征,考察内容既有山川河流、气候植物、矿产资源等,也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风俗、社会生活等。考察内容为开发青海、建设青海提供了资料与借鉴意义。第三章1912年至1945年抗战时期考察成果述评。首先分析考察者的整体素质对考察活动的影响,考察活动对当时青海的影响。最后适当的评价考察内容的意义以及存在的局限性。考察者们在不畏艰险、刚强不阿的毅力之下,记录了青海自然社会与人文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不同角度记述了民国时期青海的现状,堪称为当时青海的“百科全书”。但由于世界局势的复杂性、阶级属性的局限性、个人学识功底的深厚性,其研究成果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余论抗战胜利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对青海的考察(衰落期)主要说明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战略重点转移到华南、华北地区,大量在青海述职的官员、考察者纷纷回到内地,对青海的重视程度下降。青海地方政府马步芳的征兵练兵、搜刮民利、钳制思想等措施,对青海的考察活动进入了“衰落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 青海 国内人士 考察活动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5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绪论8-16
  •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8-13
  • 一、选题意义8
  • 二、学术史研究综述8-13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3-14
  • 一、研究思路13
  • 二、研究问题13-14
  • 第三节 相关问题的界定14-16
  • 一、研究区域与时间跨度14-15
  • 二、研究范围15
  • 三、考察活动的类型和文献来源15-16
  • 第一章 1912年—1928年国内人士青海考察活动概述(慢热期)16-44
  • 第一节 民国时期青海考察的历史渊源—晚清西北史 地学的兴盛16-20
  • 第二节 1912年—1928年国内人士青海考察的背景20-23
  • 一、国内外时局的变动20
  • 二、孙中山建国思想导向20-21
  • 三、1912年—1928年青海概况21-22
  • 四、川甘玉树边界之争、分割内外藏之“艳电”22-23
  • 第三节 考察者及考察内容述评23-42
  • 一、考察者述评23-24
  • 二、考察内容述评24-42
  • 第四节 1912年—1928年青海考察阶段性特征42-44
  • 第二章 1929年青海建省—1945年抗战结束国内人士青海考察活动概述(繁荣期)44-87
  • 第一节 考察背景44-49
  • 一、时局的变动与帝国主义对青海的侵略44-45
  • 二、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呼声的高涨45-46
  • 三、国民政府官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倡导46-47
  • 四、西方考察者的刺激47-48
  • 五、当时的青海48-49
  • 第二节 考察者述评49-53
  • 一、考察者职业与社会身份50
  • 二、考察者考察形式50-53
  • 第三节 考察内容述评53-84
  • 一、青海自觉运动与考察者书写之繁荣景象53-54
  • 二、交通建设状况54-57
  • 三、教育文化57-65
  • 四、各民族丧葬概况65-69
  • 五、青海禁烟效果初探69-71
  • 六、女性缠足及期望71-73
  • 七、祭海、塔尔寺及西方宗教的传播73-78
  • 八、文艺风俗78-80
  • 九、医疗卫生80-81
  • 十、其他问题及建议81-84
  • 第四节 1929年—1945年青海考察阶段性特征84-87
  • 第三章 1912年—1945年考察成果述评87-100
  • 第一节 考察者的整体素质87-91
  • 一、考察者的奉献精神87-89
  • 二、考察者的道德情操89
  • 三、考察者建言献策的积极情怀89-90
  • 四、考察著述面世艰难性90-91
  • 第二节 考察活动对青海地方社会的影响91-94
  • 一、推动边疆界限划清,,加快国家建构91-92
  • 二、加强青海与外界的联系,促进青海近代化的进程92-94
  • 三、考察的实质性94
  • 第三节 考察活动的意义94-97
  • 一、这是近代最大的一次有规模、有计划、针对性强的青海考察活动94-95
  • 二、多样化的调查方法、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今天构建民国时期青海社会历史提供借鉴意义95
  • 三、拓展了历史地理学考察的时空性95-96
  • 四、考察的现实意义96-97
  • 第五节 考察活动的局限性97-100
  • 一、考察内容的偏颇97-98
  • 二、文化偏见98
  • 三、考察内容以日记形式,散乱而浅尝辄止98-100
  • 余论 抗战胜利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青海考察100-101
  • 结语101-103
  • 参考文献103-109
  • 一、历史文献著述103-105
  • 二、今人著作105
  • 三、民国期刊文章105-106
  • 四、今人期刊文章106-107
  • 五、学位论文107-109
  • 附录109-123
  • 一、表109-120
  • 二、图120-123
  • 致谢123-124
  • 个人简历124
  • 发表论文情况1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继业;青海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陈文烈;民营经济在青海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张嘉选;三、四十年代“开发青海”述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4 王世志 ,李见颂;青海地区经济与内地的历史联系及其近代发展之特点[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5 刘阳;;试论青海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J];柴达木开发研究;1989年06期

6 李少芬;拓宽对外贸易渠道 促进青海经济发展[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7 宋斌;试论加快青海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尹曙生;;省长王昭之死[J];炎黄春秋;2010年10期

9 王从华;尚季芳;;马鹤天眼中的民国青海社会及其开发对策述论[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张嘉选;对青海开发历史的几点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永红;高永宏;刘傲洋;李军海;;牢固树立青海意识 着力打造青海品牌[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2 李勇;刘亚州;戴鹏;;青海经济转折点理论与实践探析[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3 田成平;;发挥资源环境优势振兴青海经济[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4 陈德;;发扬延安精神 立足自身振兴青海[A];弘扬延安精神振兴青海经济——青海省延安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和民族工作实践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选[C];1997年

5 马海勇;;今年青海经济发展前景预测与对策[A];青海省统计系统1998—1999年优秀统计论文选编[C];2000年

6 翟海莉;;用科技创新促进青海经济发展[A];大开发探索——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于敬尧;杨颐;朱斌;;青海改革开放和开发建设的基本经验及教训[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徐学初;;青海开发要“效益起步”[A];青海省统计系统1998—1999年优秀统计论文选编[C];2000年

9 薛红焰;;资源环境和青海特色产业[A];大开发探索——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安霖贤;;加快依法治省进程 促进青海经济与社会发展[A];大开发探索——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萍;媒体要为建设青海出谋划策[N];法制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延春;强卫:拿起青海发展的点睛之笔[N];经济观察报;2007年

3 乔睿;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N];青海日报;2007年

4 洛桑才让;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N];青海日报;2007年

5 许存师;让青海的名气更响亮[N];青海日报;2007年

6 乔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服务青海又好又快发展[N];青海日报;2007年

7 本版编辑邋毛江晖 刘傲洋 高永宏 马进虎;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N];青海日报;2007年

8 贺林;支持青海铝做大做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9 王哲;香港与青海合作空间巨大[N];中国贸易报;2008年

10 记者 张利锋;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 为新青海建设继续做贡献[N];青海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倩;明清青海商品经济与市场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勉卫忠;近代(1895-1949)青海民间商贸与社会经济的扩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戫;青海铁路物流布局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刘赛;民国时期国内人士青海考察述评[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辉;一扇观察近代青海社会的“窗”[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4 李长巍;青海建省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5 周凡;再造“青海”:民国时期旅外学生与青海社会变迁(1929-1949年)[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6 马安君;民国时期青海民间商贸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进升;青海林业变迁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8 丁忠兵;青海民营经济发展的量化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9 吕晶晶;青海古代地方茶事、茶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裴兰;循环经济视角下的青海产业结构调整[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国内人士青海考察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0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410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f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