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论耒耜之耕在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延续与创新——以“百苗图”中“克孟牯羊苗”为例

发布时间:2024-03-16 12:08
  现存"百苗图"诸抄本中所记载的"克孟牯羊苗",就明确提到了"钱镈"这一与耒耜相似的农具,而且还对这样的农具绘有彩图。对比"百苗图"不同抄本的绘图后,"钱镈"的形制与效用得到清晰的说明和揭示。再辅以当代的田野调查后,发现"耒耜之耕"之所以能够在西南地区获得稳定延续,乃是当地苗族接收、吸纳、消化与创新外来文化,并使之适应于当地特殊生态系统的产物。以此为例,不得不承认,文化的传播绝非机械照搬,往往是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事项后并创新利用,使之适应于当地特殊环境的一种文化表达。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图4民院本(4)

图4民院本(4)

图3“刘乙本”(3)图5台甲本(5)


图7实测放大的钱镈(手绘版)

图7实测放大的钱镈(手绘版)

由于所附各抄本绘图客观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此笔者借助实测放大的手段,将钱镈这种农具的形制和结构复原如下,参见图7。此处所称的“钱镈”,与先秦时期耒耜之耕中的“耜”相比较,不难发现,无论是形制、结构还是尺寸,乃至其效用,都与耜极为相似,可以视为先秦耒耜之耕在西南苗族中的部分延续使用....


图8戴震《考工记》的耒图

图8戴震《考工记》的耒图

明辨了耒耜之耕所适用的生态系统和种植对象后,再回到先秦典籍,那么耒耜之耕操作的细节和效用也就可望迎刃而解。有幸的是,《周礼·考工记》对“耒”做了如下记载:“车人为耒,庛长尺有一寸,中直者三尺有三寸,上句者二尺有二寸。自其缘庛其外以至首,以弦其内,六尺有六寸,与步相中也。”[11]....


图1“刘甲本”(1)

图1“刘甲本”(1)

至于田汝成原文中的钱镈,到底是什么样的农具?后人的研究同样其说不一,但“百苗图”提供的附图却可以让我们看到这种工具的形制结构。请参见图1-图6。图2“博甲本”(2)



本文编号:3929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3929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8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