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赵长庚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下篇)

发布时间:2016-08-23 15:16

  本文关键词:赵长庚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下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庆大学》 2010年

赵长庚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下篇)

刘柳  

【摘要】: 本文为学术界第一次对上个世纪活跃于西部地区大建筑学科领域最前线的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首席专家赵长庚教授的人生经历及学术思想进行整体性的梳理和研究。赵长庚先生处于该学科领域舞台中心的特殊位置,使他既能全方位地感受到新时期中国建筑界的嬗变,又能充分发挥他的学术新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赵长庚先生学术思想的阶段性转变,是我国新时期在大建筑学科领域发展轨迹及研究重点转变的缩影。本文试图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全方位纵深展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时代大背景,通过解读其实践项目,深入剖析赵长庚先生的学术思想内涵,从一个微观的角度,窥斑见豹式地洞察当代中国建筑类学科学术思想变化的轨迹,为风景旅游区规划、山地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传统园林规划等研究领域提供一些经验教训和技术支撑。 本文力求从新旧观念碰撞的视角,在全面准确地理解文献综述的前提下,结合先生晚年思想体系建立阶段的人生经历,历史地分析和阐释赵长庚教授的学术思想。本文从先生庞大的学术思想体系中选取了最能代表其精华的五个方面,重点阐述,并逐个进行评议,试图将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同时期研究背景相对比,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理解,并对先生的学术成就进行评价。本文认为: 关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领域。先生通过参与海南岛城市文化的研究及旅游开发的探讨,提出了海南岛的旅游发展战略设想。他首先从“史”、“诗”、“画”、“游”、“情”五个方面,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海南省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评述,以此得出其历史发展轨迹与大陆息息相关;再以现状优势出发,在海南建省以后第一次在学科界提出将旅游发展作为当时海南发展的战略目标;并针对三亚、海口、通什三个重点地区提出差异性定位及发展策略,以此削弱正面竞争带来的利益损失,实现海南岛城市和区域的共同发展。 关于风景名胜规划研究领域。先生主持参与了如大足县风景名胜区、江油窦团山风景区、合川钓鱼城风景区等大型的风景名胜区规划项目。从其项目的研究剖析,可以清晰地发现先生在该领域研究所涵盖的内容及方法和现在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略有不同。他往往一开始便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继而将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联系在一起,并没有过多的强调分区保护等常用方式,而在规划原则中重点提出坚持全面保护的理念,并充实明确保护内容。与此同时,先生在80-90年代,马首是瞻地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从景区的运营、成本的投入、资金的回收以及游客的心理感受、游览过程出发,尝试提出分期开发的规划方式。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区保护规划领域。通过对先生都江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实践项目的研究,可以归纳出先生在该领域的核心思想以延续前人的研究路线为主,而其规划实践方法的重点与创新点主要突出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明确划出保护区和保护范围,并否定了当今社会将其“越划越宽”的现象;并从道路拓宽、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阐述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更新问题,提出,更新与保护并重才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核心;最后提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修建设计是同一工作的三个阶段,特别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其协调工作尤为重要。 关于传统园林规划领域。先生转而研究园林之后,参与了多个园林的规划设计项目。先生所作之作品,大都延续西蜀、巴渝地区园林景观朴素自然,不尚浮饰的特点,小巧精致。其设计环节的重点主要在于选址、布局及路线规划。 关于著书《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先生所著之《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是历史上第一本系统、精炼且别开生面的,从史诗画游四个方面对西蜀园林进行研究的著作。不仅详细阐释了西蜀地区九个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的历史沿革、纪念人物、规划布局、建筑特色及景观立意,还对其诗词楹联做了详细的记录与解读,充分展现先生凌驾于专业知识之上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笔者还特别提炼出先生在其研究中所体现的,西蜀园林与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的差异。 另外,先生所创作之项目数目众多,部分因年代久远且未妥善保存没能找到,包括宜宾市总体规划、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南川花山公园等,实感可惜。 作为深入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在最后对赵长庚先生学术思想的成就作了宏观的评价,总结了研究心得,也指出了本研究所存在的缺憾。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U-0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3
  • 插图及附表目录13-25
  • 1 绪论25-3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25-27
  • 1.1.1 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领域开拓25-26
  • 1.1.2 西蜀园林研究的独树一帜26-27
  • 1.1.3 研究方向转变反映大建筑学科的发展轨迹27
  • 1.2 研究现状概述27-28
  • 1.3 研究内容对象28-31
  • 1.3.1 生平研究28-30
  • 1.3.2 学术思想30-31
  • 1.3.3 附录31
  • 1.4 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31-33
  • 1.4.1 文本研究法31-32
  • 1.4.2 口述历史研究法32
  • 1.4.3 实证与阐释相结合法32-33
  • 1.4.4 比较分析法33
  • 1.5 研究框架33-35
  • 2 早年概述35-39
  • 3 重燃激情39-93
  • 3.1 重返校园39-41
  • 3.2 再担重任41-49
  • 3.2.1 编著规划教材41-43
  • 3.2.2 研究规划理论43-44
  • 3.2.3 特色教学道路44-49
  • 3.3 研究转型49-89
  • 3.3.1 学科发展背景49-50
  • 3.3.2 协办园林学科50-51
  • 3.3.3 编著园林教材51-89
  • 3.4 游学传道89-91
  • 3.5 著书立作91-93
  • 4 晚年岁月93-109
  • 4.1 教书教人93-106
  • 4.1.1 得意门生94-97
  • 4.1.2 学术影响97-100
  • 4.1.3 实践指导100-103
  • 4.1.4 生活关怀103-104
  • 4.1.5 赤诚爱国者104-106
  • 4.2 积劳成疾106-107
  • 4.3 与世长辞107-109
  • 5 缅怀先者109-111
  • 6 赵长庚先生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领域项目研究111-131
  • 6.1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定义112-113
  • 6.2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背景113-114
  • 6.3 海南岛历史文化评述及旅游发展设想114-128
  • 6.3.1 海南岛产生背景及现状条件分析115-117
  • 6.3.2 文化价值研究117-122
  • 6.3.3 旅游开发规划设想122-128
  • 6.4 评述128-131
  • 6.4.1 对海南岛历史文化进行评述129
  • 6.4.2 将旅游发展作为当时海南发展的战略目标129-130
  • 6.4.3 三大重点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设想体现差异性130-131
  • 7 赵长庚先生在风景名胜规划领域项目研究131-179
  • 7.1 风景名胜区的定义131-132
  • 7.2 风景名胜区的研究背景132-135
  • 7.2.1 风景名胜区的研究概况132-134
  • 7.2.2 赵长庚先生关于风景名胜区的研究概况134-135
  • 7.3 大足县“三山一镇”风景旅游名胜古迹规划135-145
  • 7.3.1 北山、南山、香山的文化价值137-139
  • 7.3.2 “三山”旅游开发规划的设想139-142
  • 7.3.3 “一镇”旅游开发规划的设想142-145
  • 7.4 江油窦圌山风景区总体规划145-161
  • 7.4.1 窦圌山风景区历史文化背景分析145-148
  • 7.4.2 窦圌山风景区现状条件及开发价值分析148-153
  • 7.4.3 窦圌山风景区寺庙等古迹名胜分析153-156
  • 7.4.4 窦圌山风景区规划建议156-161
  • 7.5 合川钓鱼城风景区总体规划161-176
  • 7.5.1 钓鱼城风景区的现状条件分析162-164
  • 7.5.2 钓鱼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探讨164-167
  • 7.5.3 钓鱼城风景区的分区规划167-172
  • 7.5.4 钓鱼城风景区的环境保护分级172-173
  • 7.5.5 钓鱼城风景区的其他相关专项规划173-176
  • 7.6 评述176-179
  • 7.6.1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176-178
  • 7.6.2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重视保护问题178
  • 7.6.3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分期开发178-179
  • 8 赵长庚先生在历史文化名城、名区保护规划领域项目研究179-205
  • 8.1 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179
  • 8.2 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背景179-182
  • 8.2.1 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概况179-180
  • 8.2.2 赵长庚先生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概况180-182
  • 8.3 都江堰市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182-200
  • 8.3.1 都江堰市的历史沿革182-184
  • 8.3.2 都江堰市的名城保护及旅游价值分析184-189
  • 8.3.3 都江堰市的主要景区保护与发展规划189-199
  • 8.3.4 都江堰市的其他风景名胜199-200
  • 8.4 评述200-205
  • 8.4.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与保护范围的划分202
  • 8.4.2 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问题202
  • 8.4.3 历史文化名城中各层次规划的统一协调202-205
  • 9 赵长庚先生在传统园林领域项目研究205-231
  • 9.1 传统园林的历史沿革205-207
  • 9.2 传统园林的研究背景207-210
  • 9.2.1 传统园林的研究概况207-208
  • 9.2.2 赵长庚先生关于传统园林的研究概况208-210
  • 9.3 德阳东湖山公园210-216
  • 9.3.1 东湖山公园简介210-211
  • 9.3.2 东湖山公园规划背景211-212
  • 9.3.3 东湖山公园规划结构及建筑、景观立意212-216
  • 9.4 桂湖公园216-223
  • 9.4.1 桂湖公园规划背景216-217
  • 9.4.2 桂湖公园规划设计及景观立意217-223
  • 9.5 涪陵望州公园223-229
  • 9.5.1 望州公园调查背景223-224
  • 9.5.2 望州公园印象224-229
  • 9.6 评述229-231
  • 9.6.1 传统园林的用地选址229
  • 9.6.2 传统园林的规划布局229-230
  • 9.6.3 传统园林的游赏路线230-231
  • 10 著书《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231-310
  • 10.1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名词界定233-234
  • 10.2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研究现状234
  • 10.3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主要类型及代表园林234-235
  • 10.4 解读《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235-301
  • 10.4.1 成都武侯祠——祠园共赏、庄严清幽235-246
  • 10.4.2 成都杜甫草堂——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246-258
  • 10.4.3 成都望江楼——竹数江楼好,诗让草堂多258-267
  • 10.4.4 新都桂湖——桂子天香冉冉,芙蕖玉叶田田267-271
  • 10.4.5 新繁东湖——典雅而清丽,繁江卫公堂271-282
  • 10.4.6 眉山三苏祠——三苏名千古,水竹伴祠堂282-289
  • 10.4.7 蜀州罨画池——风光留罨画,崇庆古蜀州289-294
  • 10.4.8 邛崃文君井与古瓮园——古井遗汉制,,琴台忆凤歌294-301
  • 10.5 评述301-310
  • 10.5.1 纪念性在西蜀园林中的重要性302
  • 10.5.2 文化性在西蜀园林发中的重要性302-303
  • 10.5.3 植物种植在西蜀园林中的重要性303
  • 10.5.4 古雅清旷、飘逸乡情为西蜀园林之特征303-304
  • 10.5.5 先生笔下九处园林特征总结304-310
  • 11 余论310-314
  • 11.1 赵长庚先生学术思想之评价310-311
  • 11.2 研究心得311-312
  • 11.3 本研究存在的缺憾312-314
  • 致谢314-316
  • 参考文献316-320
  • 附录32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志红;丁素红;;大明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J];室内设计;2011年03期

    2 梁发;姚崇怀;刘洁;肖志忠;;基于RS及GIS技术的风景名胜区植被景观格局规划[J];林业调查规划;2011年02期

    3 郑卫国;王晓冬;;登封紫云山文化旅游规划开发项目的SWOT分析[J];山西建筑;2011年19期

    4 王晓晓;;浅析城市广场在城市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5 常蓓;;安徽乡土古民居及聚落研究——以绩溪石家村和肥西三河古镇为例[J];安徽建筑;2011年03期

    6 陈立;;传统街区生存因素探析[J];山西建筑;2011年25期

    7 王文哲;刘敏;梁青;;风景名胜区景观评价方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8 吴承照;;可持续管理——风景管理的科学之路[J];中国园林;2011年07期

    9 马嵩;;仙市古镇消防规划初探[J];四川建筑;2011年04期

    10 李灿灿;胡凯波;;生态原则在风景区规划中的运用——以寿县八公山风景区规划为例[J];农技服务;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源祥;;保护建设好风景名胜区植被和生态环境是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2 赵强;赵洪凯;耿晓伟;;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的估算[A];中国运筹学会模糊信息与模糊工程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朱观海;;风景名胜区认识及开发误区辨析[A];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第22分会场论文集[C];2002年

    4 柳尚华;;加强风景园林中的遗产保护[A];中国公园协会2001年论文集[C];2001年

    5 蔡立力;;机遇与挑战——假日经济对我国风景名胜区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续完)[A];中国公园协会2000年论文集[C];2000年

    6 李山;;基于PRED协调的风景名胜区旅游设施建设初探——以风景名胜区索道建设为例[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马万顺;;对镇江南山风景名胜区水环境的认识与思考[A];2008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年会资料论文集[C];2008年

    8 王志农;;慕田峪长城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Ⅵ—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玲;;东坡赤壁风景名胜区创新项目景观影响评价[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焉宇成;;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探究——以青山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东建设报记者 张远铭 通讯员 昭辉;[N];广东建设报;2010年

    2 记者 蒲洪旭;[N];广元日报;2010年

    3 ;[N];西安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莉 整理;[N];西藏日报;2009年

    5 郑礼祥;[N];上饶日报;2010年

    6 ;[N];四川日报;2009年

    7 实习记者 黄霞;[N];毕节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许元强;[N];无锡日报;2008年

    9 上海青浦区文广局局长、研究员 曹伟明 张在中 张赐琪 上海市作家协会 沈善增;[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李自力;[N];铜川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瑜斌;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艳玲;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包相;基于休闲理念的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D];河北大学;2004年

    5 杨晶;基于3S技术的黑龙江省风景名胜资源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唐凌;风景名胜区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余欢;贵州省旅游资源保护法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黄远水;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王晓云;天方之经与东溟水土:闽台回族历史与伊斯兰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晓春;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柳;赵长庚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下篇)[D];重庆大学;2010年

    2 余咪咪;基于生态理念的华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3 王宁;论风景名胜区的经营管理——以合川钓鱼城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4 江权;山岳型风景区中寺院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5 梅婷婷;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芮婷婷;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7 彭岚;风景名胜区融资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沈志国;关于完善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思羽;浅论GIS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游路系统规划中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岳波;风景名胜区水环境保护及利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赵长庚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下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1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01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1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