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日本近现代文学动向_《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9-25 07:40

  本文关键词:近现代三国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10年

近现代三国学研究

李国帅  

【摘要】: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号称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名著,而作为诞生最早、对后世有着最广泛深远影响的《三国演义》以其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篇之作在四部小说中独辟先河。一个短暂的历史年代,一部通俗畅销的经典小说,能引起后世历久不衰的广泛关注,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给人以启迪,并在以后的千百年间产生深远影响,是唯三国所独有的。举凡与三国有关的,都可从政治学、军事学、外交学、人才学、谋略学、伦理学、心理学、审美学以及经济、科技学、人际关系学,等等,有做不完的文章,道不尽的哲理,这正是三国历史之妙、演义之妙的所在,以至于我们给它冠以“三国学”的名字。因此,探究“三国学”从古代至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三国学”历史发展演变轨迹,特别是在近代中西新旧文化不断的冲击和融合下,研究其经历的递嬗和转型的过程,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近现代“三国学”的学术脉络,从而有利于就此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境遇和普世价值等问题的认识,这对于发掘本源性文化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复杂性的认识与探究。 关于“三国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晚清以前的“三国学”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探究《三国演义》成书的历史演化,这对研究历史上的三国时代和以后的“三国学”的文本研究、传播研究、以及近现代三国学各个时段的学术史研究都有开疆拓土的价值。第二阶段主要是探究明清之际,《三国演义》的抄本传播、明刊本的演化和后来清刊本的流行的发展演变轨迹,这些都在极大程度上普及了《三国演义》这一文学作品的传播形式,使其在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其次,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随着社会历史大背景的变迁及近代文学的兴起,特别是在近代中西新旧文化不断的冲击和融合下,“三国学”研究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趋势,中国古典文学至此终结,近代文学由此而生。在中国学术现代化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宏观背景下,《三国演义》研究逐步摆脱了比附经史的传统观念及以感悟式“评点”为主体的传统批评方式的限囿,开始尝试融合西方现代人文科学新的理论与方法,由此将《三国演义》研究引上了现代学术研究的轨道。 再次,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国学”研究,经历了建国前十七年三国学研究和新时期的“三国学”研究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前一阶段由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学研究在新的时期加强了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思想主题、文学审美、艺术特色、整体结构研究等领域必然会产生与往常不一样的发展轨迹。后一时期在新时代的影响下,是《三国演义》研究的多元发展阶段,也是20世纪研究成果最为辉煌的时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前,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在此阶段,除了对中国大陆“三国学”研究的梳理和探讨外,在中外学术交融背景下的“三国学”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最后,是对《三国演义》之所以被称为“三国学”的宏观文化意蕴。主要是从其现代社会文化影响角度来总体论述“三国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想文化转型中是如何体现的。 研究历史,研究文学名著,其落脚点在于有益于现实,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三国学”研究决不能搞成书斋式研究,而应面向社会,面向当代,尽可能紧密联系实际,使之有针对性,对社会有所裨益。当今社会的芸芸百态,从人性角度都可以在三国历史、《三国演义》中找到影子,从正反两个方面印证。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小至我们芸芸众生如何立身行事,如何学会做人的一些起码准则,都可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7.413
【目录】:

  • 中文摘要9-11
  • ABSTRACT11-14
  • 导论14-26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14-16
  • (一) 理论意义14
  • (二) 学术价值14-15
  • (三) 现实作用15-16
  • 二、学术史综述16-22
  • (一) 相关史料的整理与文献研究17-18
  • (二) 相关学术著作18-20
  • (三) 相关专著论述20
  • (四) 国外研究成果20-22
  • 三、学术要点22-24
  • (一) 选题切入点22
  • (二) 新学理视点22
  • (三) 学术考量重点22-23
  • (四) 学术探讨难点23
  • (五) 学术创新点23-24
  • 四、相关界定24-26
  • (一) 时间24
  • (二) 空间24-25
  • (三) 概念25-26
  • 第一章 《三国演义》成书的历史演化研究26-72
  • 一、《三国演义》的史书探源26-43
  • (一) 史传奠基元典——陈寿《三国志》26-35
  • (二) 史传的增补与注释——裴松之注《三国志》35-40
  • (三) 《资治通鉴》中的三国部分40-43
  • 二、野史传说中的三国故事43-45
  • 三、唐代文人诗文45-49
  • 四、宋元话本49-54
  • 五、三国题材的戏剧化——元杂剧三国戏54-59
  • 六、《三国演义》文本研究59-72
  • (一) 作家创作研究59-64
  • (二) 文本的思想文化透视64-72
  • 第二章 明清时期《三国演义》传播研究(1840 年前)72-88
  • 一、文本系统的传播72-79
  • (一) 抄本刊刻传播72-74
  • (二) 明刊本的演化74-76
  • (三) 清刊本的流行与评价——以毛评本为例76-79
  • 二、戏曲系统传播79-83
  • (一) 明清杂剧传奇三国戏传播79-81
  • (二) 清代“花部”中的三国戏81-83
  • 三、说唱系统传播83-88
  • (一) 说书《三国》83-85
  • (二) 唱词三国85-88
  • 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三国学研究88-108
  • 一、社会历史大背景的变迁及近代文学的兴起88-91
  • 二、晚清绣像插图三国的传播91-97
  • (一) 绣像“第一才子书”91-93
  • (二) 《增像三国全图演义》93-97
  • 三、晚清戏曲之京剧三国戏97-101
  • (一) 晚清京剧三国戏小考97-98
  • (二) 晚清三国戏京剧人物的塑造98-100
  • (三) 京戏三国戏与《三国演义》的关系100-101
  • 四、晚清农民革命与《三国演义》101-103
  • 五、“小说界革命”与《三国演义》103-108
  • (一) “小说界革命”103-104
  • (二) 《三国演义》对晚清的政治历史小说影响104-108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三国学研究108-142
  • 一、“五四”时期的三国学研究108-118
  • (一) “五四”社会背景对文学的影响108-110
  • (二) 鲁迅对《三国演义》的评价110-114
  • (三) 胡适对《三国演义》的考证114-116
  • (四) 谢无量对三国社会思想方面的研究116-118
  • 二、二三十年代的三国学研究118-127
  • (一) 二三十年代的《三国演义》版本调查与整理118-121
  • (二) 二三十年代的《三国演义》版本衍变的后续考证121-123
  • (三) 二三十年代对罗贯中本源形态的探讨123-125
  • (四) 郑振铎从《录鬼簿续编》中引发的热潮125-127
  • 三、四十年代的三国学研究127-139
  • (一) 吕思勉的《三国史话》127-131
  • (二) 李辰冬的《三国水浒与西游》131-135
  • (三) 戴望舒对《三国演义》海外孤本的搜索发现135-139
  • 四、民国研究总结139-142
  • 第五章 新中国前十七年三国学研究142-169
  • 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学研究的影响142-144
  • 二、《三国演义》的“人民性”问题144-149
  • (一) 对《三国演义》主题的几种观点144-146
  • (二) 《三国演义》正统思想的辩论146-147
  • (三) 《三国演义》“人民性”的论争147-149
  • 三、《三国演义》“为曹操翻案”问题149-159
  • (一) 郭沫若等历史学家的“为曹操翻案”149-156
  • (二) “为曹操翻案”问题引起的论争156-159
  • 四、《三国演义》连环画出版始末159-166
  • 五、建国十七年研究总结166-169
  • 第六章 新时期三国学研究169-202
  • 一、历史的转折169-170
  • 二、三国研究组织机构的系统化、规范化170-173
  • (一) 《三国演义》学会的成立170-171
  • (二) 研究的系统化、规范化171-173
  • 三、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格局173-197
  • (一) 作者研究173-176
  • (二) 成书年代研究176-180
  • (三) 版本研究180-183
  • (四) 源流研究183-187
  • (五) 文本题旨研究187-190
  • (六) 人物形象研究190-193
  • (七) 关于毛宗岗父子和毛评《三国》193-194
  • (八) 三国文化研究194-195
  • (九) 应用研究195-197
  • 四、新时期研究总结197-202
  • 第七章 中外学术交融背景下的三国学研究202-215
  • 一、近代以来海外学界对《三国演义》研究的认知202-210
  • (一) 日本202-204
  • (二) 朝鲜半岛204-206
  • (三) 东南亚206-207
  • (四) 欧美207-210
  • 二、国内传统研究与海外研究的比较210-215
  • 第八章 三国学的近现代社会文化影响研究215-256
  • 一、“三国学”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215-219
  • 二、社会政治影响219-222
  • (一) 强化政治凝聚力之作用219-221
  • (二) 转变政治倾向性之功效221-222
  • 三、经济领域影响222-227
  • (一) 经营策略的应用222-224
  • (二) 对现代商机商战的启示224-227
  • 四、军事领域的影响227-233
  • (一) 《三国演义》中的军事思想227-229
  • (二) 三国军事思想的现代启示229-233
  • 五、文学创作影响233-238
  • (一) 对小说创作的影响233-235
  • (二) 对诗词歌赋的影响235-238
  • 六、少数民族影响238-242
  • (一) 《三国演义》中的少数民族因素238-239
  • (二) 《三国演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与影响239-242
  • 七、遗迹旅游影响242-245
  • (一) 天下胜迹三国多242-243
  • (二) 三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243-245
  • 八、文化娱乐影响245-256
  • (一) 三国影视剧的传播245-248
  • (二) 三国游戏题材的开发248-251
  • (三) 专家学者的学术文化普及——以“易中天品三国”为例251-256
  • 参考文献256-265
  • 附录1 三国地图265-266
  • 附录2 三国简明年表266-26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269-270
  • 后记270-271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前程;王怡;;从杂剧《风云会》看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关系[J];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邬文清;;论《三国演义》的泛生命意识[J];名作欣赏;2011年27期

    3 张宝;;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5期

    4 赵瑞华;王礼亮;;《三国演义》中陈宫形象解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6期

    5 王冠;;罗贯中写作趣事[J];课外生活;2011年10期

    6 张玉梅;张祝平;;明代《三国》版画对曹操的褒与贬[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文军;李培甲;;国内《三国演义》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8 蒲韬;;曹操政治思想的探究——光辉的一面不可磨灭[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9 陈为人;;“万里黄河万卷书”系列之七 罗贯中寄寓刘玄德[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7期

    10 李国文;;罗贯中的曲笔[J];中国人才;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宪亮;;论《三国演义》之“白帝城托孤”[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孟繁仁;;“仓颉造字”与罗贯中“隐名石匾”——罗贯中文物史料的新发现[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3 喻斌;;曲直随剪裁 善恶任取舍——析《三国演义》中上庸之战的虚与实[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许雯丽;;论审美与道[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关四平;;刘备与宋江比较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研究之一[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晓家;;《水浒传》作者系罗贯中考辨[A];水浒争鸣(第二辑)[C];1983年

    7 李永祜;;《水浒传》的版本研究与田王二传的作者——与孟繁仁诸先生商榷[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前程;;浅论罗贯中对《水浒传》的贡献[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9 单长江;;《女仙外史》乃刻意模仿《三国演义》之作[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浦海涅;;《水浒传》著者问题研究[A];水浒争鸣(第十二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薛庆元 通讯员 于峰;[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2 张志和;[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刘海英 高希珍 刘燕芳;[N];山西日报;2002年

    4 易中天;[N];南方周末;2010年

    5 际平;[N];中国信息报;2011年

    6 蛟潭二中 王胜生;[N];学知报;2010年

    7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蒲荔子 实习生 周晓婷;[N];南方日报;2011年

    8 胡德平;[N];南方周末;2011年

    9 胡德平;[N];南方周末;2011年

    10 胡德平;[N];南方周末;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莹;《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2 聚宝;《三国演义》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赵美玲;中国古典诗歌在泰国当代的传播与影响[D];上海大学;2010年

    4 李正学;毛宗岗小说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贤珠;《平妖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葛鑫;《史记》对四大名著的叙事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甄静;元明清时期《世说新语》传播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帅;近现代三国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种松;对《三国演义》中武术器械之探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3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邹彬;《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5 古旭;《三国演义》研究三题[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6 刘大印;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流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韦春萍;《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8 梁现利;《三国演义》中智者形象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9 张娜;古代经典的当代解读[D];河北大学;2009年

    10 崔高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言语交际的语用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近现代三国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2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22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c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