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试论八十年代以来的手艺人小说创作

发布时间:2016-10-20 20:38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现代人文主义视域中的文学生成与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0年

试论八十年代以来的手艺人小说创作

丛朝阳  

【摘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手艺人的小说逐渐多了起来。本文所要论述的手艺人小说指的是以手艺人为描写对象,多带有敬佩和缅怀基调的一类小说。之所以将这一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近三十年来的手艺人小说创作与研究的不同步。八十年代以来手艺人小说发展加快,其中也涌现了许多出色的手艺人小说,有些在当时还引起了很大轰动,对单个手艺人小说的研究不在少数,但真正将手艺人小说作为一个类别来进行研究的论述却几乎没有。本文将手艺人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研究,一方面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手艺人小说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以期引起各个文学主体对手艺人小说的重视,促使产生更多优秀的手艺人小说,同时,也在某些层面上为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本文分三部分进行论述。从发展概况入手进行阐述,进而对手艺人小说的人文意蕴、独特魅力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第一部分论述八十年代以来的手艺人小说发展概况,以九十年代为分界点,本章通过介绍八十年代的手艺人小说创作概况和九十年代以来的手艺人小说创作概况对近三十年来的手艺人小说做了简要介绍。在这一章的阐述中,着重介绍了汪曾祺、鲁敏、孙方友等作家作品及《雕花烟斗》、《沙灶遗风》、《穆斯林的葬礼》、《大爷回家吧》、《枣木凳子摩托车》、《骄傲的皮匠》等优秀手艺人小说。 第二部分论述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手艺人小说创作。本章从手艺人形象入手来进行分析:手艺人靠手吃饭,注重良心,也由此形成了自立、自信、淳朴善良的集体性格,手艺人参与并作为民俗文化的主体,手艺人的形象还与作家形象形成了互喻的关系,两者都需要静下心来创作才能有所成。这些方面都体现了手艺人小说是处在人文主义的视域之下的,也正因为如此,手艺人小说才能历经坎坷依然常存生长的力量。 第三部分写手艺人小说所独有的魅力及其发展前景。手艺人小说中有着充满浓重传统色彩的小乡镇描写,还传达了一种“慢”与“细”的哲学意蕴。这些都是手艺人小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因素折射了手艺人小说的光芒,为手艺人小说发展提供了内在力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所起的推动作用,也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促进了手艺人小说的发展。 本文通过以上三部分对手艺人小说进行了整体的论述,在文章结尾亦作了附表对近三十年的手艺人小说作品及研究资料进行整理,这都为手艺人小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结语中对手艺人小说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以期促进手艺人小说创作及研究的深入发展,在一定层面上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更多贡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导言10-11
  • 第一章 八十年代以来手艺人小说发展概况11-22
  • 第一节 八十年代的手艺人小说创作概况11-15
  • 第二节 九十年代以后的手艺人小说创作概况15-22
  • 第二章 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手艺人小说创作22-30
  • 第一节 "手""心"的注重与人文主义23-24
  • 第二节 "集体性格"与人文主义24-26
  • 第三节 民俗文化主体与人文主义26-28
  • 第四节 互喻与人文主义28-30
  • 第三章 窥一斑而知全豹—手艺人小说的独特魅力及发展前景30-38
  • 第一节 乡村小镇与手艺人小说的环境描写30-34
  • 第二节 "慢"、"细"与手艺人小说的哲学阐释34-35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手艺人小说的发展前景35-38
  • 结语38-40
  • 附表40-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霞;从东坝到都市[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歌;;谈歌与笔记体小说[J];北京文学;2006年10期

    2 冯骥才;;雕花烟斗[J];当代;1979年02期

    3 汪曾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J];文谭;1983年01期

    4 韦杨波;还俗于民──论民俗文化发掘与民俗文化主体的参与[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5 曹文轩;作坊情结[J];南方文坛;1997年03期

    6 王润滋;;从《鲁班的子孙》谈起——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J];山东文学;1984年11期

    7 崔苇 ,张清华 ,施战军 ,王光东 ,吴义勤;重读王润滋的意义[J];山东文学;1999年08期

    8 孔范今;;论中国现代人文主义视域中的文学生成与发展[J];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9 段崇轩;;传统叙事的魅力——评孙方友的小说创作[J];小说评论;2006年05期

    10 刘影;;小皮匠的突围——对王安忆新作《骄傲的皮匠》的阐释[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青瑜;;孙氏笔记体的文化意义[J];红豆;2011年04期

    2 侯庆先;;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开发中的“类发展困境”之解读[J];柳州师专学报;2008年05期

    3 谢锡文;;民间社会的集体抒情——论废名小说民俗观[J];民俗研究;2007年04期

    4 王俊生;;科学人文主义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一项研究议程[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5 陆露;;谈歌笔记小说的主体叙事意识与修辞分析[J];青年文学家;2009年16期

    6 王俊生;;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科学人文主义范式与中国国际关系学[J];人文杂志;2007年01期

    7 吴学丽;;寻找平凡人生的道德意识——重评路遥的文学创作[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8 朱杰;;“父子冲突”的背后——再读《鲁班的子孙》[J];上海文学;2007年12期

    9 李中华;;河南作家的地域性文本特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10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2 王敏;;在精神的承担中积蓄和突破——山东文学创作60年回眸[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3)[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博;国际贸易学:科学与人文的统一[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张连义;新时期小说中农民意识的现代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谢锡文;边缘视域 人文问思[D];山东大学;2008年

    4 李新;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昉;面对失落的文明——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人文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09年

    6 赖英晓;饥饿叙事的意识形态建构[D];上海大学;2009年

    7 林凌;文学中的财富书写[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旭东;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下的新时期小说创作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瑜;1916:新文学发生的年代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戴哲;从农民到农民工[D];上海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玲;守望家园—论迟子建小说创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董倩;论迟子建小说的泛神意识及灵性化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于娜;关于在现代城市中建设和发展开放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探讨与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4 李翠芳;二十世纪闺秀创作论[D];山东大学;2007年

    5 崔春泽;直面惨淡的人生[D];吉林大学;2007年

    6 于建永;山中草 民间魂[D];山东大学;2007年

    7 席宇;淮阳人祖庙会与泥泥狗的现状调查及其保护性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邢丹丹;谈歌文化小说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于晓燕;迟子建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琼;城乡之间的风景[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瑛;至今已觉不新鲜——从鲁敏的《白围脖》说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于广清;谭墨墨;;鲁敏小说的意象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3 李欢;;艺术与世俗的博弈——鲁敏小说《伴宴》解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4 孙丽丽;;苏童与鲁敏“乡村——城市”小说的审美倾向比较[J];大家;2011年05期

    5 高宏伟;感性的宣泄——70年代出生作家的创作略论[J];当代文坛;2001年03期

    6 李云雷;;“底层”、魅惑与小说的可能性——读鲁敏的中短篇小说[J];当代文坛;2008年06期

    7 贺绍俊;阎晶明;;鲁敏小说解读[J];当代文坛;2008年06期

    8 张莉;;“不规矩”的叙述人——鲁敏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6期

    9 鲁敏;;字纸[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2年10期

    10 沈滨;;为你打开一扇故乡的大门——解读鲁敏的《思无邪》[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万慧;论鲁敏的中篇小说创作[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僖;论新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的主题转向[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俊;瓶颈中的王安忆关于—《长恨歌》及其后的几部长篇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5期

    2 南茜·福勒,罗宣 ,张淑娴;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与方法——介绍亚克钦印第安社区生态博物馆计划[J];中国博物馆;1993年04期

    3 钱杭;“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的三个关键词[J];史林;2002年04期

    4 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0年04期

    5 马翀炜;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J];民族研究;2001年01期

    6 罗维;;论中国文学之悲悯意识[J];求索;2007年11期

    7 曾一果;;论八十年代后文学中的“城乡关系”[J];文学评论;2007年06期

    8 黄轶;;新世纪小说的城市异乡书写[J];小说评论;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燕;;手工艺设计与创新再认识[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5期

    2 ;行担[J];农家之友;2010年01期

    3 董瑾;草帽之歌[J];山东文学;2000年05期

    4 俞翔;;磨剪刀的老人(外一篇)[J];雨花;2006年01期

    5 ;拉钩上吊一百年[J];小作家选刊;2006年03期

    6 纪太年;;做马灯的冯秃子[J];安徽文学;2008年11期

    7 沈虹;;手艺之国[J];东西南北;2008年03期

    8 廖静仁;;艺人谣曲[J];散文(海外版);2009年04期

    9 刘友宾;陈建功:困境中的沉默[J];文学自由谈;1992年02期

    10 王良葆;;父亲是个好手艺人[J];诗刊;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玉茹;;关于小说的发言[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2 杨友今;;浅谈姚雪垠“历史小说创作的新道路”[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汪雨涛;;“新女性神话”的缔造——试论冰心五四时期小说创作[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范道济;;金圣叹论小说功能——《水浒传》“金批”读札[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晓明;;论沙汀的小说创作[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6 周韵;;论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7 卢学英;;小说创作微言[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8 宋晓庚;卢东;;梁晓声和张抗抗小说创作概观[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9 雷达;;对近年小说创作流向的一种考察[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10 李国平;;精神世界的探析——评《让蒙面人说话》[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殷红;[N];文艺报;2006年

    2 记者 邢晓芳;[N];文汇报;2001年

    3 谭伟平等;[N];文艺报;2005年

    4 受访者 麦家 采访者 商报记者 任志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刘川鄂;[N];文艺报;2007年

    6 于锋(天水);[N];天水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陆梅;[N];文学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江湖;[N];文艺报;2005年

    9 李生滨;[N];文艺报;2007年

    10 刘秀娟;[N];文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喜田;论转型期小说“人”的发现[D];复旦大学;2005年

    2 翟永明;生命的表达与存在的追问[D];山东大学;2005年

    3 邢楠;严歌苓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长虹;“东北作家群”小说的文化精神[D];吉林大学;2007年

    5 卢军;影响与重构——汪曾祺小说创作论[D];山东大学;2005年

    6 佟金丹;徐訏小说创作的文化心理[D];山东大学;2008年

    7 解孝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旅外作家与八、九十年代“新移民作家”小说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9 刘惠卿;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母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孙慧;艾柯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朝阳;试论八十年代以来的手艺人小说创作[D];山东大学;2010年

    2 宋荣;论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文学与小说创作的关系(1921-1927)[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卫玲;沙汀前期小说的生存意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段淑芳;论五四女作家小说中的男性书写[D];扬州大学;2009年

    5 阮航;论海岩创作的消费主义倾向及特征[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尹淼;试论池莉小说中的女性意识[D];山东大学;2009年

    7 荣莉;袁于令戏曲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刘栋;张恨水四十年代讽刺小说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何竞;生命意识的执着叩询[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曹卫军;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的主题”的现代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现代人文主义视域中的文学生成与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7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47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4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