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孀妇再醮的历史嬗变与中国传统法文化

发布时间:2016-10-31 09:30

  本文关键词:孀妇再醮的历史嬗变与中国传统法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政法大学》 2007年

孀妇再醮的历史嬗变与中国传统法文化

张京凯  

【摘要】: 按照现代家庭法的观念,婚姻关系解除后,各方都有另行结婚的权利,这应当归功于近代以来各国蓬勃发展的女权运动。回顾历史,人类进入父权社会后,原有的男女平等观念曾受到极大挑战,妇女地位骤然下降,正如恩格斯所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单纯的生孩子的工具了。”恩格斯还指出:“为了保证妻子的贞操,从而保证子女出自一定的父亲,妻子便落在丈夫的绝对权利之下了。”不过,始终处于独立发展状态下的中国内陆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有着很大差异。东亚大陆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就是地球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国作为一个东亚大陆国家,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好不容易走到海边的人们不得不止步,“望洋兴叹”。西有戈壁沙漠,再往远是雪山,多为无人地带,生命禁区。北有寒冷多风的荒原或冻土,无法农耕,望之令人心灰意冷。南方是多山地带,崇山峻岭,猛兽出没,多乌烟瘴气,南行一步都不得不“辟荆拓莽”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人们生活和繁衍的震旦古盆地以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大平原为中心。其富饶的土地和资源,足以维持自给自足的经济及保障先民的需要而不假外求。这种同外界相隔离的地理环境,不能不造成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一元性、独立性和封闭性。相应地,中国孀妇再醮的历史嬗变也具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我们要想精确地了解中国古代妇女再婚权,尤其是孀妇再醮得权利,就应该从正式的法律文献和严肃的历史记载中去考证。总体而言,从先秦到唐末再醮行为不是什么大罪过。南宋以后,孀妇再醮往往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根本不可能。陈顾远先生在《中国古代婚姻史》中指出:“古代只有积极地奖励不嫁,确没有消极地限制再嫁,视再嫁再醮为罪恶,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特由宋儒作俑,古人是不负责任的。”这种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其实,在理学的逐步影响和渗透之下,从北宋初到南宋末的几百年间,孀妇再醮习俗的嬗变过程和社会风气本身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相关法律文献和历史史料中均有所佐证。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某些习俗在这一时期流传到了全国,使元代的社会风俗和法律规定都呈现出一些独特之处,例如婚姻制度上存在“小叔收嫂”的风俗,并且允许孀妇再醮。但是随着蒙古统治者的北退,“小叔收嫂”的风俗被逐渐加以限制且最终禁止,在法律制度上对孀妇再醮也进行必要的限制。明清时代,我国的封建制度渐趋腐朽和没落。反映在社会风尚和道德规范上,两宋以来的礼教势力在继续扩张,对于妇女的生活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压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残酷程度,孀妇再醮在实际中受到很大阻碍,并为社会舆论所歧视。 随着西方文化传入并影响近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世文化的冲撞和交融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国近代社会对孀妇再醮的习俗观念的转变也经历了一场变革。但是,始终处于独立发展状态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世文化有着很大差异,对孀妇现实苦难的解放仍旧难上加难。《祝福》中祥林嫂再醮后的悲惨命运,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早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孀妇在传统礼教社会中是最为人不齿的女性群体之一,,是被严格要求从一而终、决不可以再醮的。艺术作品可以从一个角度折射当时孀妇所处的社会现实。尽管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允许孀妇再醮的主张,并且的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社会习俗观念的改变,是个有层次的逐渐变化的过程。每种新价值、新观念出现,总是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观望,经过激烈冲突甚至直接对垒,新观念才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实践。从观念的转变到人们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以及社会习俗的改变,更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渡。近代孀妇再醮的历史嬗变正反映出新旧观念和不同文化的交锋、冲突与融合。 孟德斯鸠曾说:“用法律阐释历史,用历史阐释法律。”从孀妇再醮的历史嬗变,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文化固然存在着一定时期的中心文化,但辩证地看,没有一种文化是永远领先的,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动态过程。文化的融合是大的趋势。当然,这种融合需要交流,过分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甚至以泱泱大国自居而排斥异文化的先进之处,使自己陷入盲目的自恋之中,这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它必然阻碍民族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接轨,导致民族发展的滞缓,甚至带来民族内外矛盾冲突的加剧。同时,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弱势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冲突,认为是强势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互补性,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因此我们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文化,将其合理成分发扬光大,使其成为全人类共享的优秀文化成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6
  • Abstract6-12
  • 导论12-16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12
  • 1.2 研究状况和研究方法12-13
  • 1.3 结构体例和主要内容13-14
  • 1.4 术语界定14-16
  • 1.4.1 孀14
  • 1.4.2 嫠14-15
  • 1.4.3 寡15
  • 1.4.4 醮15-16
  • 第一章 倡导孀妇再醮的历史沿革16-34
  • 一、先秦时代首倡孀妇再醮16-17
  • 二、秦汉时代孀妇再醮已普遍存在17-22
  • (一)汉最高统治者以及律令对孀妇再醮的态度18-20
  • (二)仕宦人家和庶民百姓对孀妇再醮的态度20-21
  • (三)汉代孀妇再醮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21-22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中孀妇再醮仍有存在空间22-24
  • 四、隋唐盛世之下对孀妇再醮的开放态度24-29
  • (一)唐代孀妇再醮成为社会常例24-27
  • (二)透视唐代孀妇再醮的普遍性27-29
  • 1.从法律制度层面透视唐代孀妇再醮的普遍性27-28
  • 2.从语境论角度观察唐代孀妇再醮的普遍性28-29
  • 五、北宋孀妇再醮之风在限制中进一步发展29-32
  • 六、元代民族融合中孀妇再醮的特殊发展32-33
  • 七、明清时代孀妇再醮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33-34
  • 第二章 禁止孀妇再醮的历史沿革34-44
  • 一、秦汉时代,"夫死不嫁"思想形成并逐步系统化34-35
  • 二、南北朝时期,对孀妇再醮的社会舆论的由宽渐严35
  • 三、隋唐时期仍有所谓"列女"遵行35-36
  • 四、南宋时期,孀妇再醮社会风气的改变36-40
  • (一)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孀妇再醮大量减少36-39
  • (二)禁止孀妇再醮思想向民间逐步渗透的原因分析39-40
  • 五、元代对孀妇再醮进行了必要的限制40-41
  • 六、明清时代,法律和道德规范对孀妇再醮的禁止愈发严厉41-44
  • (一)明朝律令异常强化对孀妇再醮的禁止41-42
  • (二)清朝旌表节妇、烈妇,孀妇无再醮自由42-44
  • 第三章 从近代孀妇再醮的历史嬗变看传统法文化的变迁44-62
  • 一、传统习俗观念成为阻碍孀妇再醮最不利的因素44-46
  • 二、进步思潮影响下新思想对传统观念的批判46-51
  • (一)十九世纪下半叶进步思潮对孀妇再醮的态度47-48
  • (二)二十世纪初期进步思潮对孀妇再醮的态度48-51
  • 三、新旧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原因分析51-53
  • (一)社会背景分析51-52
  • (二)保守与革新的思潮相互激荡,矛盾中促进观念的更新52-53
  • 四、二十世纪30—40年代对孀妇再醮的的立法实践53-62
  • (一)中华民国政府对孀妇再醮的立法实践54-60
  • (二)各边区和老解放区政府对孀妇再醮的立法实践60-62
  • 第四章 新中国时期对孀妇再醮的保护62-67
  • 一、《婚姻法》对孀妇再醮的保护62-64
  • 二、对"黄昏恋"的时代关注64-66
  • 三、进一步保障孀妇再醮的立法建议66-67
  • 结语67-70
  • 参考文献70-74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尹旦萍;新文化运动中关于贞操问题的讨论[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01期

    2 涂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人口控制[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恒展,宋瑞彩;奇人奇技抒奇怀——《虞初新志》奇人小说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2 宁莉莉;王传明;;庄严的礼乐 卑微的塾师——试析蒲松龄《闹馆》对礼乐文化的反讽[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吴美燕;;简述陈独秀的教育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杨尚鸿;唐晓红;;中国古代媒介——汉字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蔡爱丽;;从新场党狱透视清末地方司法腐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肖萍;;毛泽东财经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与新中国财经干部队伍建设[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9 王平;;羌族文化与羌族性格的双重展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10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郭洪伯;;“郡守为廷”——秦汉时期的司法体系[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李又宁;;辛亥革命与妇女转型[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历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岑惠;;清代媒婆制与现代婚姻中介的制度比较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李艳红;;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农村妇女作用[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6 甘品元;;改革开放以来毛南族婚姻行为变化的社会性别解读——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L屯为例[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翁笑冰;;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妇女解放[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李劲松;李林杰;;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超越——以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政策涵义与目标为中心的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10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周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动契约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郑现喆;西方法在中韩两国的移植和转型及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唐旭天;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艳雁;达斡尔族舞蹈的流变与传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社团发展轨迹的历史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苏甦;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夏英玲;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培建;新编《全金诗》补正[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李青;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顾宝昌,穆光宗;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J];人口研究;1994年05期

    2 李涌平;趋于更替水平时内在抚养系数的变化和相应的人口生育方针与政策[J];中国人口科学;1994年02期

    3 张羚广,蒋正华;中国人口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卫国;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结构-功能特性[J];比较法研究;1993年02期

    2 李长健,伍文辉;信用社会的法文化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3 翟羽艳;中国民法现代化的目标与实现途径[J];学术交流;2000年04期

    4 赫然;;法文化一般理论探析[J];长白学刊;2007年06期

    5 杨解君,庄汉;WTO与中国行政法文化的建构[J];当代法学;2004年05期

    6 陈静熔;中——中国古代法文化之价值目标[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毛为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亟需发展企业法文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8 高其才;论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J];中国法学;1996年01期

    9 张玲娜;依法治国的法文化思考[J];理论月刊;2001年10期

    10 马克林,岳天明;甘、青特有民族法文化特色及法制建设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东明;;中美两国大学出版业发展比较[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2 秦振华;;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基本素质及其考评[A];第六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冀丽萍;;大学出版社——大学的“第三势力”[A];中国编辑研究(2003)[C];2003年

    4 李瑜青;;当代中国法律权利意识的解读——从法文化学入手的思考[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5 贺圣遂;;一流的大学应当产生一流的大学出版社[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6 张永宏;;正视困境,准确定位,加快发展——西部小型大学出版社的困境与出路思考[A];多出精品 多出人才——中国编辑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杨昌竹;;大学出版社的根本使命[A];高校编辑出版文集[C];1995年

    8 郭昌瑜;;大学出版社经营策略初探[A];高校编辑出版文集[C];1995年

    9 张近乐;;从美国的大学出版看学术出版精神[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10 卢宇;;关于综合性大学出版社发展的思考[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6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苗春 任成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2 本报记者 任丽梅;[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郑园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4 记者 陈晓波;[N];云南日报;2010年

    5 刘炳辉;[N];中国经营报;2004年

    6 实习记者 种晓明;[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7 张小兰;[N];中国文化报;2005年

    8 杨磊;[N];中国经营报;2005年

    9 彼得·基沃勒 刘青 编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唐明霞;[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美军;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法文化意蕴[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黄金兰;法律移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郭海峰;物权行为的法律价值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4 唐灿辉;童年之美[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雅云;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的历史嬗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李艳玲;量刑方法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张艳梅;在写实中迂回挺进[D];浙江大学;2006年

    8 周朝成;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孙晔;回族民商事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庞振超;1949~1998中国大学人文学科变革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京凯;孀妇再醮的历史嬗变与中国传统法文化[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2 郭亮;西盟佤族原始法文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王丹;大学出版社的改制瓶颈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徐素萍;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法文化[D];安徽大学;2011年

    5 米戈;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发展之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6 郭莉;我国大学出版社的市场定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黄津津;改制后大学出版社的挑战与对策[D];南京大学;2012年

    8 柯慧;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运营平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覃娟;新的出版环境下我国大学出版社的应对之策[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曹恒娜;论我国大学出版社核心竞争力建构[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孀妇再醮的历史嬗变与中国传统法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96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596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3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