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湖北巴东野三关古镇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01 06:54

  本文关键词:湖北巴东野三关古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武汉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湖北巴东野三关古镇研究 姓名:余波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指导教师:李百浩 20070501

中文摘要
湖北巴东野三关古镇研究,将野三关镇域范围作为一个大系统,以野三关古 镇老街为切入点,挖掘其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生活等深厚的内涵。对 研究整个鄂西具有典型山地特色类型古镇的演变与特色,对于

了解、丰富湖北乃 至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建筑史,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为个案研究,本文以具有近300年历史的巴东野三关古镇作为对象,从建 筑史和城市设计的角度,结合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古镇进行深入研 究。主要使用了调查、测量分析、比较分析三种方法,从调查野三关现状及其相 关史料入手,揭示古镇发展与演变规律,探求老街特色与内涵,进而更加准确把 握湖北传统聚居方式,发掘古镇历史文化底蕴,并弘扬地域传统文化特色,提出
更适合于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方案。

全文共分为七章,第1章为绪论,第2-_6章是整个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 论述了古镇的历史演化过程、城镇空间布局,街巷空间、建筑类型和特征,提出 了“保护历史风貌,恢复老街传统功能,改善居住环境,焕发古镇新生”的保护 与发展构想,第7章为总结与展望。 第一章论述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框架,梳理 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巴东野三关当地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论述土家族和“巴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巴东县、野三关镇的自然地 理环境、历史人文背景等,并对古镇的形成与演变历程进行了推断、考证和探究。 第三章论述野三关古镇选址、布局和聚居形态的特点,并对聚居形态构成的
机制进行了研究。

第四章从街道的功能、整体空间特色、街巷结构、平面形式、断面、景观风 貌等多个层次进行论述,对街巷传统的市政基础设施也进行了研究。 第五章对野三关古镇的建筑类型、建筑特色及特色建筑进行了分析、按照建 筑功能和空问布局进行了分类,提炼出“山地城镇”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第六章通过对野三关古镇现状进行总结评估,参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有关 法规与实践,提出古镇相应的保护和发展构想。 第七章对野三关古镇研究进行总结,对其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湖北古镇,

土家族,

巴东县,

野三关镇,

保护与发展

Abstract
comes from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of

the

cooperative

project
of

established by

Wuhan

Technology and
on

Kanagawa

University

Japan:“China-Japan's
Study

Cooperative Study
on

the Streets ofAncient Town in Hubei Utilization's Mode

Pmvince"and“The

Comervafion and

and Method

of Historic Town in Hubei it's


Province"published by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nd

part of the

project“The

Study

on

Folk-house in Hubei Province”which is published by the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of Hutmi province.
As


analysis

case

study of

ancient

town,this thesis bases

on

the study

on

the

Yesangnan
years

Town

of

Badong
from

County in Hubei,which came into existence about 300 both aspects of

ago.It

studies

architecture
other

history

and

urban

design,combining
three

with geography,sociology

and

subjects.Here

it mainly uses
starts with the

methods:investigation,survey
Yesanguan ancient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analysis,it

current situation of

town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it tries to discover the

rules of the evolvement in

town

and

explore the fcatures
out

and connotation
the
can

of of

the

anciem

streets.Further

more.the

research啪find
Hubei.Then
on

f℃atIlIcs

culture,history and the traditional inhabitation in
better

we

bring forward

method of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way

ancient town..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seven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is
one

introduction.The

second chapter to the sixth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It discusses the

evolvement of the street in history,the structure of the public

town's space,the
on

features of the

space(street

and

route),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the street.Finally,the paper

presents the idea of the protection historical styl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reet such

as“To

protect

and features,to

resume traditional


function,and to

rebirth the old
on

streets".The seventh
town. In Chapter

chapter draws

conclusion

and

present the further study

the

I,i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significance,object,research method

and

framework.It also includes tlle research status which about historical town all

aroud world,as well as Yesanguan Town.
In Chapter II,it introduces “the

and analyses

the hist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Tujia

nationality”

and

the

culture of“Ba'’.and

about

climate,geography,history and culture in

both

Badong City

and Yesanguan Town.And

it explores the history about how the town formed and

evolved.

m Chapter llI.it analyses the features of the site choice and layout,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environment aroud Yesanguan Town,and it also deal with the ”ason of bow it

evolved. Yesanguan
as

In ChapterIV,it inlustrates the street feature in the

Town
well

of such
as

鹪pecl

as

street

function,street

structure,plan,seetion,landscape

civil

engineering.

In ChapterV,it analyses the tranditional architecture types and features,classifies the architecture with the function and space,it also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the

paft勋Iaf area.
In ChapterVI.it presen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Yesanguan Town,and proposal to the conservation

gives.som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he historic town,all the

strategies match the evaluation for the Oel'tain range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the thesis

ofYesanguan Town.
the prospect as well.

and presents

Keywords:Historic

Town

in

Hubei

此页若属实.请申请人及导师签名。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武汉理工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金殛日期盏丑:£:宝7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武汉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
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碱生鼢佥艮新签名拉日期幽盘驾
注:请将此声明装订在学位论文的目录前。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绪论
近年来,古镇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大小书店内随意可见有关古镇、古村落的杂志、书

刊,如‘中国古镇游》,‘乡土中国》、‘古镇书》、‘中国古镇图鉴》等。湖北作为长 江中游具有重要地位和鲜明特色的地区,在这股古镇热潮中曾一度“失语”,介绍湖北古
村镇的书籍甚少,所幸在导师李百浩教授和一批专家学者的大力推动与呼吁下,对湖北古 镇的研究从无到有逐步开展起来,社会上对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研究工作讲究科学的 步骤,它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的过程,湖北幅员辽阔,古镇又具有强烈的地域 特征,每个地区甚至县市都有其特色,对于偏于一隅的鄂西南地区古镇的研究目前还几乎 是空白。带着几分好奇心,我将硕士论文的选题的视角投向恩施古镇,试图揭开她那层神 秘的面纱。

1.1研究背景和课题来源
古镇是承载历史发展、地域文化沉积的活化石,在其沧桑变化的历程中,保留下当地 人民世代的记忆。鄂西南地区的古镇经历代先民经营,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由于地

处武陵山区,交通不便,区位偏僻,经济发展迟缓,这客观上使其避免受到大规模建设的
破坏,许多古镇仍保留着古朴完整的历史风貌。从另一方面来讲,地区衰败、发展迟缓, 功能缺失又成为他们的通病,许多古镇的历史建筑破坏严重,老镇区居住环境恶化,公共 服务与市政设施不完各。进入“十一五”后,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建设正推向又一个高潮,

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古镇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契机。
我们应该看到历史城镇在加速发展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建设性的破坏屡见不鲜,这

些偏远地区,不但发展水平滞后,管理粗放,有效的法制规范和专业指导也严重缺失。在 这样的环境下,偏向于经济发展的单纯思路使得古镇大都采取这样雷同的建设方式——或
盲目追求“现代”和“气派”,或简单的“复原”和“仿造”,正是这些不断上演的闹剧 割裂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人扼腕。 鄂西南地区因为其地域的独特性,造就了卓然一格的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与总结该地 区的聚居文化,寻求鄂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继承和发展,是该地区古镇建设与人居环 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本论文的出发点和目的之一。

本课题针对巴东野三关古镇的调查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展开的,野三关镇位于湖
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中部,‘地处武陵山区。野三关镇扼川鄂咽喉,北望长江, 南l临清江,古有施宜人行大道,今有209国道、318国道纵横贯通,有“施南门户,鄂西重 镇”之称。古镇内现存的农亭街和若干条支巷,具有较好的明清鄂西南街道风貌,保留有 众多记录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资科。本课题将巴东野三关镇纳入整个中国传统城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镇体系构成的框架之内,定位于“湖北省市集古镇的历史、街道、建筑及其保护与利用的
个案研究”,体现“抢救性、专业性、整体性”的思路。 课题来源于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号C2007]038)“湖北古镇形态及其文化特

征研究”,湖北省建设厅建设科技计划项目(鄂建文[2006]183)“湖北古镇保护规划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与Et本神奈川大学高桥志保彦教授1合作项目“中日湖北历史城镇街道共同研 究”。该课题属于古镇的个案研究,包括对野三关镇历史、街道和建筑的研究。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论文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罗列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为研究对象找到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同时对相似问题的解决提供 思路。这无疑具有历史、文化、科学及现实等多重目的与意义。 (1)有助于了解鄂西古镇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点 论文将野三关镇域范围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研究,以野三关古镇老街为切入点,挖掘 其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生活等深厚的内涵。对研究整个鄂西具有典型山地特色

类型古镇的演变与特色,对于了解、丰富湖北乃至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建筑史,具有重
要的价值。 (2)探索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合理途径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崭新而伟大的目标。《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 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古村镇和古民宅。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
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湖北省制定了“百镇千村”计划,重点抓好 全省100个重点镇、1000个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村容村貌整治。 本文在深入了解野三关古镇老街形成发展、营造机制、地域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 保护历史遗产、延续发展传统中的优秀品质、焕发古镇老街活力的新思路。在此个案基础 上,可以挖掘历史小城镇文化内涵,总结出其相应的历史经验来科学规划新老镇区,这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研究资料,给今天的城市规划及村镇建设提供有益的参 考。

1高桥志保彦,日本神奈川大学1=学部建筑学科教授,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和哈佛大学.对建筑设计、城市 设计均有深入的研究。他不仅学识渊博删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代表作为日本横滨马车道城市设计,由他 负责实施的四十多个城市设计项目获得丁众多的奖项。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2研究意义

古镇跟其他事物一样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科学规律,客观地研究和总结它们, 有助于我们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中,把握住古镇今后的发展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步骤。使古镇的现代化与传统性,世界性与地方性更加合理地结合起来。
巴东乃至鄂西南地区古镇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且有相当一部分保存完好。以巴东野

三关古镇为突破口,加深对这个地区古镇规律的认识,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一, 通过规律的认识,尽可能地保存先人留下的建筑遗存,可以极大地丰富鄂西南地区的地方
建筑学研究。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的地方性与多样性。开辟城镇建设的新思路;其二,在“中

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始终
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好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合理妥善地利用开发资金,制定相 关的政策法规,使野三关及本地区的古镇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1.3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研究目标

论文的主旨,意在发掘与总结野三关古镇传统街巷空间与建筑特色,同时以实态调查
为基础进行实地测绘,辅以文献研究,深入了解其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为湖北古镇研究在 建筑、聚落形态、社会生活及地域性的层面上作出新的探讨,给今天的城市规划及村镇建 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1.3.2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在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的范围中研究巴东野三关古镇老
街,具体内容为:

(1)野三关古镇的基本情况,包括古镇的区位、自然环境、交通、历史以及人口等基 本概况。
(2)古镇的镇域、历史镇区与街巷考察,包括布局、道路、广场、节点与建筑关系、 界面特征等。 (3)对传统建筑考察,包括建筑各部位的结构与构造、空间的组织与利用、室内的布 置与装饰等特征。 (4)古镇的现状调查,对包括古镇的政策制度、经济状况、建筑环境、保护程度、居 民生活状态等各方面进行详细的考察。 (5)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目标、原则,针对古镇的实际情况,提出古镇保护发展的基本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定位与现实目标,并界定保护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6)古镇保护的体系与方法,提出古镇保护的内容、等级评价、主体与资金等,并研 究古镇规划的方法,分析古镇发展的可行模式。

1.3.3关键问题

(1)古镇的文化定位与内涵。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进程中,市镇是重要的一种聚居形态,它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又 深深的烙上了社会生活的印记。应该以何种学术取向。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来挖掘其历史文

化传统。从而进一步推动吉镇研究的发展,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2)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对历史文化遗产不能不加区分地保存所有,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古镇的发 展,一方面要考虑如何与地方条件、历史环境的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思考如何赋予它以具 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形式与功能。这样的历史才不至于“静态凝结”,而成为一个持续的更 新改造的过程。

1.4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理论基础

(1)人类聚居学 人类聚居学是由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在1950年代创立的。二战后,在主持了希

腊和其他国家的一系列重建工作后。道萨迪亚斯对20世纪以来的城市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
的原因有了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他逐渐创立了人类聚居学。这是一门以包括乡村、

集镇、城市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屠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针对二战后的城市问题,它着重于研
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要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 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它涉及了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 会学等与人类聚居有关的各个学科。道氏认为,只有通过对人类聚居整体的研究,对人类 聚居内部各部分各方面之问关系的研究,才有可能真正地理解人类聚居的规律,从而才有

可能创造一个符合人类需要的美好的生活环境。野三关古镇自北宋年间寇准“劝农”至今
发展至今己逾千年,充分运用人类聚居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透彻研究古镇从政治、社会、 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可以更加清晰的弄清其聚居形态发展的动力成因和规律。。

1章甥,道萨迪亚斯和人类聚居学述评:【硕士学位论文l,北京:清华大学,1986..5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地域文化学 建筑及聚居文化作为人类物质精神的一部分,需要在一定的地域氛围中逐渐形成、发 展和延续,不同的地域文化本质是地区间地理、气候、经济、民族及宗教等条件的差异性。 地域性建筑与聚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建立城镇特色的重要手段,研究和野三关古镇作为 鄂西南重镇的独特文化,不能看作历史价值的简单复活,它将导致当地居民对区域特性,

民族文化的探索与追求,越来越有目的性,并自觉保持其独特的地域文化。
(3)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是依据功能与美学的原则对城市空间、城市实体所进行的设计。其主要任务 是考虑建筑之问的关系,探讨建筑所处的环境与地形所形成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布局。

野三关古镇所处的自然山水环境,具有十分典型的鄂西南环境特质,融入在其中的街
区、建筑凝聚了极其浓郁的传统“巴文化”色彩。本论文利用城市设计中的相关原则方法

对城镇的风貌进行解析,同时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发展中提出建议。
(4)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学的观点 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学的观点入手,界定古镇的特色与价值,分析古镇保护与发展的 现状、问题与主要矛盾,提出老镇区保护与新镇区发展的原则与策略,对保护与发展的模 式进行判定,以寻找出适合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方法。

1.4.2研究方法

从实证研究出发。以建筑学和城市设计专业的角度为切入点,结合地理、历史、社会、 经济、民族、文化等多学科知识,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对古镇进行深入地研究。 (1)调查法 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等。 实地调查:对古镇现状进行实地测绘、拍摄照片、居民问卷,系统收集关于古镇物质 形态(包括自然环境、街道和建筑)的第一手资料。这种调查形式能够亲身去体验处于街 道、建筑空间中的感受,可以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加深对文献资料的理解。 问卷调查:用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制订问卷内容。主要了解古镇居民生活的真实 状况,倾听他们对老街历史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与看法。 文献调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到县志、地方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历史档案及翻拍若干 历史照片,并将文献与现状、文献与文献之间相互印证、去伪存真后进行分析,这样可以 了解和掌握古镇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形成与演变过程,熟悉相关领域研究的理论与最新成 果并拓宽知识面,启发新思路。 (2)技术分析法 使用仪器测量出同等天气条件下建筑各个空间以及室外空间的温度、湿度、风速及亮 度,将结果进行比较,并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总结出传统的天井空间及各种建筑材料对室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空间环境所起的作用。 (3)比较分析法

将野三关古镇与中国其它地区古镇进行比较,在同一中求差异,寻求其中的统一性和 差异性。通过比较,了解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异化特征,分析出它们之间存在共性与个 性各种影响因素。寻求出野三关古镇在平面布局、空间尺度、建筑风格、材料、构造、细
部装饰等方面的地域性特征。

1.4.3技术路线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历史小城镇的保护研究越来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逐步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术史的角度总结已有的学术成果,
有助于充分了解相关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正确掌握古镇研究的方法,同时对进行理论创新 的探索也大有益处。

1.5.1人居环境科学
从19世纪开始,伴随着产业革命的轰鸣声,全球掀起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热潮,但由
于缺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认识,仅考虑某几种特定元素或是某个特殊目标,使得我们 的世界几乎陷入了混乱之中。到了20世纪,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尝试更综合、纵深地思考城 市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有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以及创建“人类聚居学”的道 萨迪亚斯。他们的研究成果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为学科的大发展作了很好的理论铺垫。1990 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明显的认识到生态河题、环境问题、居住问题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意义,学界开始用综合、全面、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人和环境的关系.吴良镛教授于
1989年创立‘广义建筑学》,并在其后建立起全面思考人和环境关系的入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在吴良镛教授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是这样

定义的:它(人居环境科学)是--f]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 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闻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学科的目的 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随着该项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两种新的趋势:一是地域特色逐渐加强,出现了像

山地人居环境研究这样的研究分支;二是多学科的交叉,多方融合新兴学科理论和成果, 如GIS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分析软件的应用等,使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对现实社会生产、
建设、生活越来越具有实际意义和针对性。

1.5.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

国外 国外对历史城镇、历史地段研究和保护起步比较早,在工业革命之后,就开始了系统 研究,1933年的《雅典宪章》指出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原则。二战后,这方面的 工作更加蓬勃发展,相关的成果和经验也在不断积累,理论也愈发成熟。1964年通过的《威 尼斯宪章》,明确指出文物古迹“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 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在1970到1980年 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先后通过的《关于保护历史小城镇的决议》、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等等一批重
要的历史文献,都对历史小城镇、古村落的保护提出了相关规定和措施。 一些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和实践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他们通过 制定法规、文化宣传、旅游开发、高等教育等多种方法增强国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

识,探索新的保护方法。例如,到1972年,法国已有50个城市提出了古城镇保护的方案,
通过政府机构的强制和经济补贴而推行。通过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保护与利

用规划,许多历史古镇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我国的近邻日本也非常注重对于历史古镇的保
护与发展的研究,他们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各种先进科技和理念,于1970年,组成了。日 本历史性风土保存同盟”,1974年又组成“日本文化城镇保存同盟”,开展地区性的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在保护实践中,日本极其尊重旧有建筑及周围环境,采用维修和修缮的方
法,强调原有风貌的真正保存,注重城镇的多样性,创造具有地区特色生活与文化,推动地 区的复兴。 1994年体现《威尼斯宪章》精神的《奈良宣言》发表了,他主要强调的是“真实性”

与“多样性”。宣言中提出“真实性是文化遗址价值的基本特征,对真实性的了解是进行
文化遗址科学研究的基础”. 1999年10月,ICOMOS大会(关于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会议)在墨西哥通过了 ‘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表明世界范围内文化、社会、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地方文 化保护已经到了十分紧迫的时候。 进入21世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更提出将保护范围扩大到无形文化

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内 我国历史小城镇保护研究是由以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倡导和发起的。

1980年代初期,阮仪三主持开展了江南水乡古镇的调查研究及保护规划的编制,开创了保
护与研究历史小城镇的先河,为以后各学科开展相关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后。朱自 煊、陈志华、单德启等一批专家学者加入历史村镇、聚落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工作。 随着历史小城镇保护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学术领域对该领域的关注也随之空前高涨。

在规划、建筑、地理学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历史、经济、环境、社会、考古等领域的学者 逐步参与进来,历史小城镇的形成演变、保护发展以及旅游等方面研究不断深入,相关论
文、著作和课题研究日益增多,历史小城镇已经成为学术领域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江南小城镇被关注的较多,阮仪三认为,江南水乡城镇特色集中表现为植根于“水” 环境中的独特自然景观和生活特征、亦雅亦俗的地方文化、经济作用表现突出的社会形态, 天人合一的传统规划思想与经济规律的完善结合,塑造了中国人理想的“文明、富足、诗 意、和谐”的居住环境1。

阮仪三,邹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保护.城市规划汇刊,200211]:PI-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国灿在‘古代浙江城镇史》一书中,对古代浙江地区的市镇进行专门的研究,浙江

古代市镇的全面兴起和发展是从北宋开始的,进入南宋以后迅速形成了其历史上的第一个
高潮,走到了全国各地的前列.在明清时期,不仅市镇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而

且专业化分工日趋精细,市场等级网络臻于完善,城市特征愈加显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说代表了整个中国古代市镇发展的最高水平1。
东南大学段进教授一直进行城市空间研究,他运用结构主义关于结构的三种数学原型 对传统小城镇的空问结构进行解析,揭示其深层次的空间组织规律;运用社会学,心理学、

行为学、美学等学科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对古镇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揭示人的心理行为与城
镇空间及建筑环境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关系。根据其研究成果,已经出版了‘城镇空间解析

——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一书。 同济张松教授以江南水乡古镇为阅读对象,通过识字、解词、析句的形式,对古镇景 观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初步解析。认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意象是真实的世俗生活画卷、 江南地方的文化景观、舒适的人居环境2。 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经过了形成,发展与完善三个历史阶段,由最
初的单一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转变为以历史文化名城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进而发展 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形式的多层次保护体系。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的名单,1985年开始逐步建立了以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为主的遗 产保护体系,之后我国开始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也纳入遗产保护范围。2002年出台的 ‘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都明确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 确认了名镇(名村)在我国遗产保护体系中的法律地位。随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明

确规定,以及2003年、2005年两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公布命名,标志着我国历史
小城镇保护进人了一个崭新且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深入,我国保护理论和方法有了以下几个变化和趋势: 1.保护工作的区域化:各地区、行政区间的相互协作加强,在安徽,以“徽派”建筑 为特色的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于2000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湖北, 武汉理工大学李百浩教授主导的“湖北古镇研究”,将湖北的古镇和民居整合并提升至一 个大的框架系统下,与之相应的保护与研究取得了极有意义的成果。 2.保护范围的拓展:范围拓展至传统乡土聚落和古村落,由单一的保护到全面综合性 的制定保护措施。 3.政府决策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健全:保护规划的关键点,在于政府部门的协调和监管, 随着国家对社会和谐发展认识的转变,对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整个保护体系会越来越完 善。 4.公众参与度的提高:引进发达国家宝贵经验,大力宣传历史遗产保护的意义,扶持

1陈国灿,奚建华.古代浙江城镇史.杭州: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P254

2张松.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景观解度.时代建筑,20021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间保护组织。加大公众的参与力度,这些对保护工作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1.5.3研究对象区域的古镇研究
从近年来全国对古镇的研究看,对江浙地区、华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传统城镇研究开 展较早。较有基础和深度;在湖北,武汉理工大学李百浩于2003开始对该省古镇进行系统 的研究,本论文研究对象——野三关镇位于湖北恩施巴东县。学术界还未涉足对该地区古 镇进行系统研究。与巴东县相邻的渝东南地区,依托重庆境内雄厚的学术力量和专业背景,
境内古镇的研究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重庆大学赵万民教授主持

的‘巴渝古镇人居环境研究》,从区域论、聚居论、簇群论、建筑论四个部分对巴渝古镶人
居环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从这些古镇的研究成果来看,均以传统的风貌研究方法为主,研究领域集中在古镇的形 成、布局选址、古镇的肌理、景观构成、古镇的建筑及其环境、古镇开发与保护等各个方 面。涉及学科面较广,内容复杂。以上的研究虽然涵盖了古镇的方方面面。也取得了一定 成果,但地域性特色提炼仍不鲜明;对城镇聚居形态本身妁构成因素、发生机理及其相互
关系的思考略显不足;对于古镇特色资源的整合还缺乏发展的思考。

巴东县当地相关的工作也有所开展,如1984年版的《巴东县志》,由巴东县政府组织力 量编写。该书断限为清朝雍正八年(1730)至1985年,部分卷目或事件适当上溯下延,整
理了巴东县建制沿革、自然环境、人口、城镇建设、农业、工业、交通、文化教育等方面

的内容,‘巴东县志》资料丰富,分类科学,特别在古镇建设、发展方面记载许多重要的史
实和数据,对古镇的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不过该书主要立足当代,详今略古,对历史

资料的整理还是不足,同时主要篇幅放在巴东县城上,野三关的资料并不详尽。 2001年,野三关退休干部谭圣国编著的《野三关佚事》由野三关政府内部出版,该书
是在作者几十年在基层工作时留心收集的野三关史实资料的整理和汇总,在该镇匮乏的资 料档案中,该书对进行野三关历史研究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 总体说来,对野三关古镇街道,建筑的研究尚未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是空 白。

小结

湖北古镇,特别是鄂西南古镇在中国古镇中占有一席之地,鄂西南传统建筑是中国传 统建筑中重要的建筑类型,对巴东野三关镇的研究应成为地域人居环境研究体系中的一个 重要组成。本课题经过实地的调研和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借鉴了相关领域的一些探 索和知识积累,对野三关古镇进行专门研究,希望能对湖北古镇研究理论体系的充实,对 延续鄂西南古镇历史文脉,探索新时代鄂西南城镇特色,产生积极的作用。

10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古镇的发展与演变
。人类聚居是动态发展的有机体”,“聚居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不断的人口增长.技 术发展、白然环境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社会、政治、文化机构等的变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做 出反应的系统,……对人类聚居的分析也就不可能脱离时间因素.”1
一一道萨迪亚斯

2.1巴文化与土家族
2.1.1巴文化溯源

聚居在鄂湘川黔地区的土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个民族起 源与文化与古代“巴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图2-1)。

对于鄂西土家族文化,中原文化及巴文化的关系,国内许多学者一直以来认同中原中
心说,认为它与中原文化曾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历史上很快同化于中原文化。现在很 多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如在‘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一书中顾颉刚先生认为古代巴文化在

这块土地上独立发展,不应把它同中原的历史混同2。“西蜀存秦俗,巴地有楚风”也从一个
方面概括出了这两种文化的差异。而从历史来看,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巴人起源的传说,其 中最早者数‘山海经》中之‘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威鸟生乘厘,乘厘生

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山海经》中的《海内经》又载:“夏后氏之臣日盂涂,是司神于
巴。(巴)人请讼于盂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孟涂)居山上。在丹山西”, 有注日:“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巴属也,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 据‘巴东县志》记载,晋朝时巴东县域即属建平郡管辖,因此从史籍来看,巴人是以湖北 西部长江两岸为中心活动,也就是巴东县一带的地区。 巴人本是壮傣语系民族的一支,他们沿水而居,以船为 家,以捕鱼为重要生活来源,在生活中与鱼的关系尤为密切, 故而称为“巴”(古代壮傣语系民族称鱼为巴)。历史学家虽 然对于“巴”的认定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比较认同的是最 迟在春秋晚期,巴人进入鄂西地区并在土著文明的基础上, 建立了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奴隶制国家,形成了具有浓郁民 族特色和丰富的地方内涵的巴文化。

图z-1虎钮淳于

1吴良铺.‘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233 2顾颉喇.‘论巴蜀与中强的关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让:P2
1l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4.2土家族的形成和定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士家族的先民——古代巴人的一支就在这一带开拓疆域、繁衍生
息,居住在清江、酉水流域的鄂西地区土家族是整个土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 湖北恩施的来风、鹤峰、宣恩、咸丰、 利JlI、恩施、建始、巴东八县市和宜昌 市的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近

30000knl2的土地上。鄂西地区的土家族 人口200多万人,占所在地域人口总数
的45%以上,占整个土家族人口的近三 分之一.鄂西地区的土家族主要源于巴

人,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融合了居住 在这块土地上的其它各民族,大抵在宋
代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民族,史称“土民”、 “土蛮”,自称“毕兹卡”。“土家”是汉 族进入土家族地区后逐步形成的与“客家”相对应的称谓。从唐代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
图2-2野三关镇田家(容美土司始祖田行皋后裔) 社坛碑

年),鄂西土家族地区先后经过了郡县制度,羁縻制度、土司制度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尤其 是土司制度建立和完备之后,由土司实行军政合一的世袭统治,相当于中央对这个民族地 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客观上促进了鄂西土家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对稳定和发展。 鄂西土家族的历史发展,体现了文化互相融合渗透的历史,其中既有土汉文化的融合
(图2-2),也有封建统治者对土家文化长期的歧视、制约和压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经过长期调研,确认了土家族的历史、语言和民族特点,1957年,国务院正式承认土家族 为我国的单一民族,1983年,在湖北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后改为恩施土家族苗 族自治州1。

2.1.3鄂西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由历史学家相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鄂西地区的历史文化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断层, 显示出文化传承的不连续性,现今鄂西地区的文化与“巴文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一脉相 承(图2-3)。

圉2-3文化传承轨迹分析

自战国后期开始,中原文化不断向“巴文化”渗透,同时也促进了“巴文化”不断发

1湖北省巴东县志编纂委员会.巴东县志.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P96
1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展。公元前316年秦并“巴”后,不仅在政治结构、社会组织上对其进行改造,而且实行

移民政策来实现对这个地区的控制。到了元明时期,战乱不断.历史文献‘蜀乱》记载:。连
城带邑屠尽杀绝,并无人种”。明末鄂西的城镇和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大量重要的历史讯息 和物质载体湮灭,从古代传承的“巴文化”在不断发展后被隔断,成为所谓“消失的文明”, 导致了历史的断层。 到了清朝,政府推行积极的移民政策,湖广、赣、黔、陕、甘等外省移民大量进入该

地区。促使鄂两重新兴盛起来,到清嘉庆年问,外来移民已占当地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
样的背景下,鄂西所留存的民居多是清以后的建筑,正如同土家族是“巴人”后裔一样,

因为多民族和地域融合的结果,鄂西建筑流淌着。巴文化”的血液,但更多程度上受到“移
民文化”的影响。

2.2巴东县概况

2.2.1自然条件

巴东县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 北部,介于东经110。04'-110。32。,北纬 30。13.-3l。28’之间。它东连兴山、秭归、长阳, 南接五峰、鹤峰,西临建始、四川巫山,北靠 神农架林区,武陵、巫山山脉及大巴山余脉盘 踞县境,长江、清江分割县地。全县总面积 3219kn',人口48.54万,平均150人/km2, 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43%。行政区域辖lO个

镇、2个乡,
14个居委会、
图2.4巴东区位图

480个村委
会。 相比鄂西各县,巴东县具有较好地交通区位优势,318 国道东西向经过县域范围,县城内巴石、巴兴公路交汇, 经巴石公路200kin达州府恩施,,县城临江而建,距三峡工 程坝址64kin,沿江东下736km抵武汉,溯江西进538km至
图2-6神农溪风光

重庆。可谓扼川鄂咽喉、据鄂西门户(图2_4)。 巴东自然资源优势突出。水能资源理论储量为

172.8kw,可开发量为1.6mkw,

正在建设中的水布垭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49 mkw。煤炭储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量丰富,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铁矿资源丰富,黑石板为集中矿区,与水布垭电

站联结,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组合条件。巴东经济作物资源繁多,除了油桐、 乌桕,河谷地带还建立了柑桔生产基地,所产夏橙、甜橙、糖高酸低,被誉为全国锦橙县。
巴东县无角山羊也很有名,板皮质量好,是全国著名的山羊基地县。 巴东地处长江三峡的中部,山川雄奇秀丽,古

迹文物甚多(图2-5),是巴人活动频繁的地区之一,
有大量的历史遗存.自然景观有长江沿线著名的国 际旅游景区神农溪(图2-6),莲峡河、无源洞、小 神农架;人文景观有纪念北宋名相寇准的秋风亭和

寇准碑林,还有钱棺岩、向王山,蛮洞桥等土家族
先民遗迹,加上散布在全县境内的极具特色的历史 传统古镇,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十分有开发潜力。
图2_5湖北巴东旧县坪遗址全貌

2.2.2巴东县历史沿革
据‘巴东县志》记载,巴东历史久远(图2-7),隶属变化频繁,列表如下(表2-1):

图2-7巴东历史地图

1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2-1巴东建制沿革一览表
时间朝代 西周 战国 秦、汉时期 三国 晋 南朝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 年) 元朝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 年) 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 年)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 年)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 年) 1949年至今 巴东县 巴东县 巴东县 巴东县 巴东县 巴东县 名称 隶属 西周蠖子国 楚 备注

南鄂巫县 蜀国南郡
荆州建平郡 建平郡归乡 县 信州 归州 夷陵州 归州

南郡范围为今天恩施、建始、
巴东一带

正式定名 归州隶属湖广路江南湖北道 夷陵州隶属湖广荆州府

湖北宣昌府
湖北第十行 政督察区 湖北省土家

巴东县

族苗族自治


2.3野三关镇概况

2.3.1地名由来
野三关镇(图2-8)的名字容易引起人 的联想,其实野三关原名。劝农亭”, 清

朝雍正八年(公元1730),巴东县府将位

于野三口(地名)的野三关巡检司移迁至
此(原巡检司衙门失火焚毁),.于是渐渐 把。劝农亭”改称为野三关了‘.
图2-8野三关区位图

这个典故在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 <光绪舆地记》中就有劝农亭在。城(县

1谭圣国.野三关轶事.巴东野三关:野三关镇人民政府,200l:P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城)南180里,雍正八年移野 三关巡检司署驻地”的记载

2.3.2自然地理概况

野三关镇是湖北省恩施 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辖 十二个乡镇之一,地处长江巫 峡南岸巴东县城94l【m处。该 镇东面与榔坪镇交界、南与水 布垭毗邻、西与绿葱坡接壤、 北与秭归娃娃寨相连。国土面
图2-9野三关镇镇域图

积522.5k一,其中水域面积约

6kd,林地面积约245 kin'。全镇有75个行政村,1个城镇居民委员会,669个村民小组,4 个城镇居民小组,人口合计6.65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74.9%(1998 年年报数)。野三关境内318国道和巴(巴东)鹤(鹤峰)省道公路交叉穿过,是从宜昌沿

陆路进入鄂西的门户,被誉为恩施的“窗口明星镇”(图2-9)。 野三关镇属亚热带温湿气候,这几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云多雾,同时冬季日照少, 夏季日晒又十分强烈,夏季十分炎热。雨量较大,全年降雨量大,空气潮湿,平均数值列
表如下(表2—2):

表2-2野三关常年气温统计表
地区名称 冬季 (一月) 野三关
O.4

气温(℃) 夏季 (七月)
22.6

无霜期 平均
11.6

年降雨量

(天)
234

(m)
1270

全镇地质构造系定型于燕山期的新华夏构造系复合式构造,地貌属性上,522.5km2的群

山分属于巫山山脉和武陵山脉,巫山山脉的走势为:祁家坪一绿葱坡——三尖观——娃娃
寨——银金山——玉米塘;武陵山脉的走势为:五峰县——建始县——巴东县——野三关。
野三关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最高海拔1912.2m(银金山),最低海拔227m。

2.3.3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作物

这连绵的群山因为地质发育、结构特殊,蕴育着丰富的非金属和金属矿藏资源,如探 明储量上亿吨的石灰石,储量3300多万吨的原煤,还有相当丰富的炭质硅质岩、铁矿石、 白矾石、陶土、冰洲石、石膏矿等各种矿藏。山区还孕育了丰富的水能资源,有支井河、 泗渡河(图2-lO)、鱼泉河等多条水系,在这些水系上先后修建了四座水电站满足农业生产
16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生活需要。 野三关林业资源丰富,在245.3km2的林地中,

用材林和经济林占到3096左右。用材树种主要有松、 杉、柏、杨等。经济林用途可按果实、树皮、树叶、
木质等划分,其中鲜果类有柿、梨、桃,苹果、杏、 枣;干果有核桃、银杏、板栗等,银杏、板栗的产 量和质量在恩施乃至湖北已形成品牌,山里还出金 丝桐油、木梓油、生漆等特产。目前全镇还有133.3

km2薪炭林(杂灌林)有改造成经济林和木材林的潜
力,将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后,有利水土保 持、提高森林覆盖率,也不失为山区创收致富的有 效途径? 全镇野生药用和食用草本植物储量大、品种多,
围2-10泗渡河

开发、栽培(图2-11)、加工的潜力及经济价值相当可观。药材种类达120多种,如续断、 地榆,百部、首乌、川地龙、艾蒿、半夏、大青叶、黄连、柴胡、南星、目则、细辛、山
药、川菰等,素有“天然中药材宝库”之称。可食用的草本有薇菜、蕨菜、黄花等20多个 品种,

2.3.4浓郁的民族和地域文化

包括巴人的丧葬仪式在内的古老的风俗,对土家族数千年以来的社会活动产生了极为
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巴人在与当地的土著文化的撞击中,吸收、包容了土著文化,发展成

为独具特色,地方色彩浓郁的地域文化.可以说,巴文化是鄂西地域文化构成中最重要的
部分. 起源于古代“巴文化”的土家族文 化,在很长一段时期与中原汉文化并行 发展,但在后期又受到了中原汉文化极

大的影响,这种文化的共通、共融和差
异导致了两地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在一 定程度上具有相似特征,又显然存在着 一定的差别,这种既相似又各具特色的 特点在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聚居 的野三关镇衣、食、住、行这些生活中 习俗反映出来。 据史籍记载,巴人的文化十分独特甚至“诡异”,如崇巫新鬼、崖葬(悬棺)、出征“歌
图2-”人工栽培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舞以凌殷人”等。野三关当地大部分居民为土家族,作为巴人的后裔,有人说土家族是“世
界上最浪漫的民族”,因为他们有“哭嫁跳丧”的习俗,即“喜事哭着办,丧事笑着办”,特

别是当地老人过世,晚上亲友、乡邻就在灵堂敲锣打鼓并载歌载舞,闹到天亮甚至持续数 日,这种为死者欢歌舞蹈的习俗也称为“撤尔合”或“摆手舞”)(图2-12)。鄂西丧歌,如 ‘黑暗传》也在野三关流传。 当地农民自古种棉花,并自纺自织(俗称“家机布”),布有本色,有用五倍子、木梓 树叶熬水染成的青蓝色,还有用包谷芯烧灰染成的灰色。传统的男女衣裳,裤管袖口皆大, 下装上裤腰,穿上后向左折转系上裤腰带,叫“甩裆裤”。男人劳作时穿“汗挂”(对襟), 热天穿偏耳草鞋,冬天穿满耳草鞋。女孩从小蓄发扎辫、出嫁时梳髻堆,将发折叠上发夹,
显出少妇人特征,年龄再大时,将头发挽成“巴巴簪”,套上麻、丝织成的网子。插上簪子。

饮食方面,有粗吃和细吃之分.粗吃有烧红苕、烧洋芋、烤玉米、炒包谷泡。细吃即 将粮食精加工后再食,如熬糖做米酒,掺淀粉拌猪肉“蒸葛粑”,用糖、猪油、糯米做“仙 米面”,“合渣”等。野三关人喜吃酸、麻、辣,家家有泡菜坛子,原料有大椒、大蒜、四
季豆、葱头、萝h、生姜,辅料有水、白酒、红糖等,泡菜酸甜清脆,十分开胃助兴。烟

固2-12土家民族舞蹈一撂手舞

围2-13土家风昧——腊肉火锅

熏腊肉是野三关特产(图2-13),野三关的烟熏腊肉的制作,是将春节宰杀的年猪腌制一周, 然后高高挂在火塘上慢慢熏,讲究的还砍来喷香的湿柏树枝沤烟:山区寒湿,天天有火,

一熏就是一年。与湖南急火熏的不一样,野三关烟熏腊肉柴烟味不重,食前用明火烧焦皮 毛,剁切成小四方坨,炖煮或切片爆炒,垂涎欲滴。野三关人豪爽,天性好酒,客人来到,
围坐吃“腊肉火锅”,喝当地特色“苞谷酒”,好不快哉!此外,当地做辣豆豉、阴豆豉、 豆腐干、霉豆腐、稀大椒,喝“盖碗茶”、吸“叶子烟”也都别具一格。

1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4野三关古镇的形成与演变
2.4.1形成与演变分期
(1)因农集聚,始成聚落(公元981年——明嘉靖年问)
宋代以前,这里还是人迹罕至的蛮夷之地,处于原始的渔猪生产时期。北宋太宗太平

兴国年间(公元981年),寇准被委任巴东县令,任职三载。在此期间,他经常到县城南面 的深山老林(今野三关境内)劝当地土人弃猎务农,并推广中原农业种植技术。随着农业
的不断发展,人13渐渐增加,农民需要选择定居点,他们看到野三关平坝地势平坦开阔,

有一处冲沟顺坡势由南向北而下,十分有利于排水,于是选择将农舍顺沟而建,数量也不 断增加,到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最初的聚落开始形成。人们忘不了寇准
。劝农”的恩德,就在聚落附近的土丘上(庙包)修一亭阁,取名“劝农亭”。野三关镇最 早的命名也就称为。劝农亭”了1。

(2)居中施宜,兴商成镇(明嘉靖年间——公元1730年)
在鄂西、巴蜀地区移民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事件当推元末明初, 明末清初来自湖南、湖北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潮,这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众多的移民,使恩施腹地荒夷之地不断开垦,人口增加,新的聚落不断形成,

与外界交流和物资交换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慢慢形成一条崎岖的人行山 路—一施宜大道,人们年复一年的沿着鄂西老林的这条山路把大烟、桐茶漆等山货挑到宜
昌,把换得的布匹、盐巴等物资背进深山。施宜大道从施南府(今恩施)出发,经野三河 上野三关,出榔坪去宜昌,全长360km,“劝农亭”正好在这条人行路的中点上。独有的区 位使它成为风餐露宿的背挑夫歇脚的站口,到清朝初年,各地商贾开始在集镇老街上置房

经商,老街上各式铺面云集,一派兴旺景象。清朝雍正八年(公元1730),位于野--[1(地
名)的原野三关巡检司衙门失火焚毁,县府看到“劝农亭”集市发展的颇具规模,于是决 策将巡检司移迁至此,这就是今天的野三关镇了。

(3)战乱迁移,超常发展(公元1730年——公元1945年)
清朝初年,野三关镇建立后,集镇按着经济和城镇建设的规律不断稳步发展。历史转 到20世纪上半叶,古镇经历了一段超常发展的时期。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南京、

武汉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往西南后方,恩施地区成为湖北省政府、机关、工厂和各学校 临时驻地。1938年,野三关镇迁入了国民革命军第六战区后方医院(图2-14)、湖北省汉阳
联合中学,中央军政部购马组、国军军械所、国军荣誉军人招待所、国民米粮站(图2-15) 等机关和单位,加上前方撤退军人和家属,古镇人口剧增,商家也看到商机,蜂拥至此,

1谭圣国.野三关轶事.巴东野三关:野三关镇人民政府.200l:1'2

1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各式店面不断开张,镇区面积急剧扩张,土地紧缺,地价上涨,喧嚣的古镇发展到了一个
高峰。与此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问题,由于畸形的扩张,基础设施和城镇管理水平完全

跟不上,天花瘟疫也经常流行,几年闻连续发生的三次大火更重创了老街,焚毁房屋百多 家,古镇的繁荣背后显现出一丝隐忧,但野三关就是从这种既符合历史逻辑,却又违反常
态的外力推动下一步步走向现代。

田2-14原国民革命军第六战区后方医院

图2-15原国民政府后方米粮站

(4)盛极而衰,存古兴新(公元1945年一至今)
随着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回迁,野三关镇恢复了它的平静,它又回到应有的历史轨迹

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行山路一施宜大道慢慢退出其历史舞台,1958年5月7日竣
工的绿(绿葱坡)清(清太坪)公路经过野三关镇,与老街平行且仅隔60m左右,以后的

几十年,野三关镇的机关团体沿公路而建,其他社会服务和管理机构也相继在公路落户。
新街(公路)成为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幸老街作为居住区基本保持了原貌,野 三关镇逐步形成“四山一坝,新旧依傍”的空间形态。

2.4.2形成与演变因素

(1)“劝农”而形成 野三关原名“劝农亭”,“劝农”源于民间 传说中北宋寇准在此地劝土人弃猎务农、从事 稼稽的事迹,可见古镇的起源跟农业种植有密 切的关系。相较于鄂西的崇山峻岭,野三关有 比较优良的农业种植资源,当地人充分利用低 缓的平坝,吸收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种植
图2-16在野三关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

经验和技术,将坡地改造后形成梯田,大力发 展农业。从古至今,农业一直是全镇的主导产

业,吸引了全镇绝大多数的劳动力,据2000年统计数据显示。全镇粮食产量32542t,人平 均549kg,以洋芋、包谷等适应山区环境的作物为主,其中洋芋产量占夏粮的70%,包谷产 量占秋粮的72.9%。自从秦灭巴蜀至清末,鄂西及巴蜀地区历史上有五次大的移民历史,中
20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迁移过来的汉人还教会当地人种植各种蔬菜(图2-16)、养殖山羊、猪等家畜,寇准就是
在当地传播农业技术汉人之中的典型人物。正是在中原农业文明的影响下,野三关地区的 居民繁衍生息,物产不断积累,为形成集镇聚落打下了基础。

(2)“劝商”而兴盛
农业的开垦,产品的积累,人 口的繁衍,致使商品大量交换的需 求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古镇聚落以 “草市”的形态开始慢慢发展。恩 施自古交通不便,进出都要经过一

条生命线——从恩施至宜昌的人
朗2-17 1984年,胡耀邦、胡锦涛等中央领导视察 野三关镇时的合影

行大道,即施宜大道,野三关正好

处于这条大道的中点上。区位条件
使野三关具有发展商业的天然优势,被称为恩施州的东大门.到清朝初年,各地商贾开始

在集镇老街上置房经商,老街上各式铺面云集,商贸繁荣,一派兴旺景象。“无农不稳,无 商不活”,因交通便利而发展的商贸集市使古镇发展到了一个顶峰。
1978年以后,胡耀邦、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先后两次视察鄂西,夜宿野三关,还勉励干

部群众敞开山门,搞活流通,要继承野三关镇的商业传统,发展商品经济,被称为“古有
寇准‘劝农’,今有耀邦‘劝商”(图2-17).

小结

野三关镇是农业经济型和商业交通型结合的城镇,相对山区古镇有比较优越的农业种

植资源和地理交通区位(图2-18),这是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经
历起源、发展、成熟、衰落等各个阶段,折射出其独有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点。

图2-18野三关镇的农业种植资源
2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3章古镇选址及整体聚居形态
社会心理学认为群集是人的本能之一。人类群集导致了人类聚居的产生。恩施地区地
域广阔,人杰地灵,具有城镇发育的基本条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伴随着生产力水平 的不断提高,众多的小城镇在这里逐渐产生发展起来.野三关镇由于所处地区独有的自然 环境、区位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呈现出“古蟑千寻山势陡,重镇天开巴子国”的整体聚 居形态特色。

3.1古镇选址影响因素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十分重视城市的选址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对城市选址 作了精辟的论述。他在‘管子?乘马篇》中写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 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他在‘管子?度地篇》中又谈到:“圣人之 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
历史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推动的内在规律和因素。同样的道理,野三关镇

从一片蛮夷之地发展为一定规模的聚落,也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其中有关其选址的因素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图3-1古镇鸟瞰

3.1.1环境容量

野三关地处鄂西丘陵地区,地形复杂。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不是城镇选址的理想区 域。然而在漫长的时间里,广大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建设实践,积累了一定的选址经验,
2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逐渐在这里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古镇。这其中选址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考虑环境容量,所 谓环境容量就是区域环境可容许的生态扩张限度,对生态扩张起限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古镇周边依次矗立着罗汉山,白崖、大青龙山、小青龙山等,四面山峰对峙。中间却形
成了4k时的野三关坪坝,这在素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的巴东县是弥足珍贵的(图3.1).

古镇的发展需要区域内农业的发展作支撑,它与自然资源承载量关系密切,野三关坪坝内
地形开敞,境内有响水溪蜿蜒流过,地下水位高并且水量相当充足,同时这里土地比较肥 沃,这些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古镇选址应该考虑到城镇在一定时期内的扩张 量,在野三关镇北向与东向均还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这些可以确保整个古镇的物质能量 循环能够在足够的空间内有序迸行。

3.1.2地理区位

野三关镇域范围内虽有一定的农业 资源(圈3-2),但相较湖北江汉平原等 传统粮食基地,农业发展条件还是比较 有限的。古镇的形成是因为农业的开垦,

但发展壮大主要还是依托于其区位优势

田3.2思施至宜昌的人行大遭——麓宜大道

来发展商贸。恩施自古交通不便’人们年复一年
的沿着鄂西老林的山路把大烟、桐茶漆等山货挑 到宜昌,把换得的布匹、盐巴等物资背进深山, 慢慢形成一条全长360km,从恩施至宜昌的人行

大道——施宜大道(图3.3)。野三关正好处于
这条大道的中点上,起初这里是风餐露宿的背挑 夫歇脚的站口,到清朝初年,各地商贾开始在集

镇老街上置房经商,老街上各式铺面云集,商贸
繁荣,一派兴旺景象,被称为恩施州的东大门1. 解放后,绿(绿葱坡)清(清太坪)公路、318 国道相继建成并通过野三关镇,使该镇交通区位 优势越发明显。 我国远古就有“筑城以卫居,造郭以守民”
圈3-3古镇周边险要的地势

1谭圣国.野三关轶事.巴东野三关:野三关镇人民政府,2001:P1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说法,古代城市(镇)很多是由防御点发展而来的,选址就很注意对防御的要求。从野

三关地名可以联想到古镇与军事要塞的关系,实际上此地原名“劝农亭”,清朝雍iE)k年(公
元1730),巴东县府将野三关巡检司移迁至此,于是这里便称为野三关了。但从镇区“四山

一坝”的自然空间格局来看,这里确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具有城镇防御的天然优势(图
3-3),可以确保古镇长治久安。鄂西山区自古匪患猖獗。古镇选址在此,足见先人考虑之全 面。

3.1.3风水堪舆

说到古镇的选址布局,就不能不谈到传统的风水观念。风水(堪舆)也称相地,主要
对周围环境与地景进行研究,强调用直观的方法来体会、了解环境面貌,寻找具有良好生 态和美感的地理环境,‘风水辩》中对此有这样的


一段解释:“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不 冲冒四面之风;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 使水近夫亲夫而己,若水势屈曲而又环向之,又

其二义也。”实际上注重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自
然、保护自然,使城镇、街区和住宅与自然相配 合、相协调。风水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用于指导 城镇选址布局的重要思想,对城镇、街区和住宅 的选址都有很大影响(图3_4)。
图3-4中国传统风水模式

从风水的角度来看,古镇背靠群山。气势磅 礴、雄浑绵远。具龙脉之相。山形圆润丰富。是

典型的朝案取形,左青龙(白崖),右白虎(青龙山)对集镇形成环保之势,再加上响水溪 环绕,共同构成了古镇面山背水,山环水抱的理想的风水格局。 在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中,就处处流露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利用之心,传统风水观
念的核心思想。其实就在于巧妙地利用山形水势,化不利为有利,变自然偶成为天人合一。 风水理论大致分为两个流派:一是形势派,主要着眼于山川形势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

择;二是理气派,主要注重于建筑本身的方位朝向和布局。不管是什么流派的风水术,其
根本出发点都讲究考察山水、踏勘地形,把对山形、地势的考察、选择放在首位。从野三 关古镇整体地形来看,先天条件其实并不太好,恶劣的环境促使先人反复实践,自觉地将 一些朴素的风水理念运用到城镇建设中。在经过一系列改造建设后,复杂的山水环境终于 不再是城镇发展的桎梏,反而变为城镇环境特色的组成部分。

土家人崇尚火,每户均有“火房”烤火,温暖的火虽驱散了山区的潮湿和寒冷,但它
同时也是危险的隐患。野三关老街历来火灾不断,1930年代曾连发3次大火,使房屋损失 过半,当地人不得不采取措施。例如,除了3条巷道,更增加一条岔街通向镇北一眼大水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井,从平面上看,主街为“撤”,岔街为“捺”,当地人在老街西面布置一座民房,与东面

一土丘——庙包合为。两点”,使整个街道结构形成“火”字形意象,寓意“以火攻火”。 这虽然有封建迷信地成份,但在单线性的街巷中加了一。撩”,实际上是增加防火通道,也
是符合现在防火防灾规划要求的.

可以看出,在野三关古镇体现出来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合而为一,这是几千年劳动
人民的经验积累,也是传统风水观念在古镇选址布局中的具体体现。

3.1.4自然环境
中国文化的传统理念是十分崇尚自然山水的,例如孔子就把人生追求引向山水审美,
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1.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山水理念中,为实现城镇地可

持续发展,提倡自然景观统合为一体,形成“山——水——城”相互协调的生态格局。湖
北特别是鄂西一带的古镇,大多依山傍水,景色清幽奇特,山水静怡秀美;民宅高低错落, 排列有序;处处呈现一片纯朴、明静、清香的山水和谐的古镇风光。古镇的这些优美独特 的风光景色。反映出古镇在选址布局时已经注意到了与环境的谐调关系(图3-5)。

图3-5古镇周边优美的山水景观

3.2聚居形态基本概念
3.2.1聚居学相关理论
人类聚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群居的本能,它实际上指的是我们的生活系统,包括 了各种类型。从简单的遮蔽物到巨大的城市,从一个村庄或城镇的建成区到人们获取木材

1语出‘论语?雍也》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森林,从聚落本身到其跨越陆地或水域的联系系统。 人类聚居是地球上可供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它不仅
是有形的聚落本身,也包括了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还包括了人类及其活动,以及由人类 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 这些观点在人类聚居学创始人道萨迪亚斯一系列的著作中,已经得到精辟的阐述1,他 将人类聚居的内容概括为两部分: (1)内容,即单个的人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

(2)容器,即由自然的或人工的元素所组成的有形聚落及其周围环境。
道萨迪亚斯将人类聚居分为五种基本元素,即:

(1)自然:指整体自然环境,是聚居产生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
(2)人类: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 (3)社会:指人类相互交往的体系; (4)建筑:指为人类及其功能和活动提供庇护的所有构筑物;

(5)支撑网络:指所有人工或自然的联系系统,其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 3.2.2古镇聚居及其特点

从功能和性质的角度,将聚居分为两种类型,即乡村型聚居和城市型聚居。乡村型聚
居的基本特征是:

(1)居民的生活依赖于自然界,通常从事种植,养殖或采伐业;
(2)聚居规模较小,并且是内向的; (3)一般都不经过规划,是自然生长发展的; (4)通常就是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社区。 野三关古镇即属于典型的乡村型 聚居。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的聚居体,村 型聚居的范畴,从人类聚居的构成来

看,它包含了三大部分一古镇的自然
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 部分互相关联从而构成聚落的系统,研 究野三关古镇聚居的任务就是去探求 城镇在不同历史时期里形成的各种物 质文化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就
图3-6城镇聚居形态结构模型

是系统内三个部分及其相互的关系。具 体来说包括了城镇的总体山水环境,城

1章明.道萨迪亚斯和人类聚居学述评:【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1986.5
26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镇外部的边缘空间和内部的街区建筑、居民的村=会文化关系等方面(图3-6),本章研究的
重点是以前两项为主要内容的聚居形态的问题。

野三关古镇坐落于四面山峰对峙的坪坝之上,相对于鄂西南连绵不绝的山脉,这近4kmz
的平坦地带无疑具有良好的城镇发育条件,因此古镇构成具有平原地区的某些特点,平砸

较规整,除主街外仍具有一定的街区纵深;从形成机制来看,古镇沿老街顺着“施宜大道”
走向而建,“施宜大道”从宜昌出发一路就山势蜿蜒而来,加上野三关坪坝地形略有起伏,

使古镇的形态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然性。
古镇的聚居形态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主要分为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和社会 要素(表p1):

表3-1聚居形态要素分类
古镇聚居形态 实体要素 人工环境:街道、 自然环境:山体、河 社会要素

巷道、院落、建筑、 流、田地、林地
广场,小品

社会关系,文化形态、生活方式

在聚居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核心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图3-7).这儿具有典型 鄂西山地特色的自然环境,它与传统街巷、建筑、公共空间这些人工要素(人工环境)互 为因果关系。鄂西深厚的地域、民族文化孕育了独特的社会形态,对野三关古镇的营造、 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古镇老街的整体风貌具有深刻的“巴文化”印记(杜会关系)。 古镇的聚居形态反映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通过系统内的各要素组合关系鲜活的体现 出来.

图3-7聚居形态影响因素关系图

2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3古镇整体聚居形态特点

古镇历经多年沧桑,又常遭火

患等灾害侵袭,其整体格局发展至
今(图3—8),这既是自然环境选择的

结果,又是社会环境选择的结果。
根据调查研究,可以找出其规划布

局的几个特点:

3.3.1遵循自然、因山就势

古镇随地形灵活布置。这种规

划布局思想与《管子?度地篇》中
提出的“因天材就地利,城廓不必 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见解 同出一辙。它体现了当地居民在城
图3-8野三关镇区总体平面图

镇建设时十分重视审察地理形势, 善于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的安

排城镇的布局思想。其中街道布局最能反映出这一特点。古镇街道蜿蜒蛇形,既扩大了古 镇的尺度感,又增加了其含蓄之美。与现代平原地区城镇坦直的路网比起来,既增加了古

镇的空问层次,又拉大了人们的视野与角度,增添人们步行的乐趣;同时路景的时隐时现, 给人以新奇感和期待感,颇具“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味。 3.3.2善于改造、对立统一

古镇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国文化的传统理念是十分崇尚自然

山水的,例如孔子就把人生追求引向山水审美,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古镇的建设者十分重视对山水环境的利用,善于在现实环境里寻找城 镇之美的自然源泉。条件所限,古镇所在的先天地理环境并非理想,但建设者通过与山体、 水系、古建筑等巧妙组织,形成了城镇的特色景观,这既协调了城镇与不利地理环境之间 的关系,又构成了古镇层次丰富的景观系统,体现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与统

一。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既是一种“无奈之举”,又是一种“有意之为”,无形中构建了古
镇独特的山水城镇格局。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3.3区位优先、强调商业

野三关镇在布局中善于利用现实的区位 优势,突出经济活动在城镇中的地位。野三关 镇可以说是思施东面的门户,作为巴东县后乡 的物资转运点,大量的货物通过它们源源不断 地输往山外各地,古镇的主街农亭街也与交通 要道“施宣大道”合而为一.古镇立足于这种

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这种交通枢纽的地位来发
展经济。从城镇的功能分区来看。古镇内部的 商业空间往往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般选 点布局在整个城镇的核心地带,也就是沿着
围3-9连续的商业界面

“施宜大道”沿线发展,形成了古镇连续的商 业界面.这充分说明了古镇经济活动在城镇布 局中的巨大影响(图3-9)。

3.4野三关古镇整体聚居形态构成机制
人类聚居活动对环境的局部改造,是在适应大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环境对整体聚居 形态的影响主要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形态与意识、技术与工艺水平四个方面体现。

3.4.1自然环境
鄂西南地区丘陵众多,区域内地面起伏较大,平坦地不超过4%,大于7度的坡度达80% 之多,以低山和丘陵为主,有“三分山六分丘,三厘坝”的地貌组合结构之说。因此古镇
在总体布局上明显区别于北方平原规整的形态,而体现出一种灵活自由的特点。 鄂西南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热冬暖、湿润多阴,水热丰富, 雨热同季,雾多,日照少,河谷炎热,山地凉爽。年平均气温1 3℃——1 8℃左右,整 个区域云雾日多,雨量也大尤以秋季夜雨为多1,“巴山夜雨涨秋池”即是对这种现象而言 的。因而古镇在选址时为了适应夏热冬暖的气候,注意布局于通风良好、采光充足的地区,

同时城镇内部的街巷和建筑在布局和造型时也反映出这种良好的适应关系。

1湖北省巴东县志编纂委员会.巴东县志.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2经济条件

从前面的论述不难看出,野三关镇镇域是以农垦为主的地区,它的历史镇区是因交通

之便而促成其商品经济的繁荣,具有其特有的经济职能和发展水平。它是宜昌——恩施经 济命脉上的重要枢纽,同时与周边广大农村地区联系密切,受其经济水平的影响又很深,
在城镇的经济形态中明显带有农村地区的某些特点,可以说,其独特的二元经济格局使得

城镇出现了不同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也使得城镇在整体形态和内部的功能布局上体现
出相应不同的特色。

3.4.3社会形态与意识
在中国历史上,巴东地区曾是东西移民的大通道,历 史上有多次的大规模移民事件,到了清朝,官府曾采取了
围3-10天主堂外景

一系列鼓励在此垦殖和滋生人丁的政策,清乾隆嘉庆以 来,湖广、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外省移民大 量进入该地区。随着施宜大道的形成,野三关古镇依据其

优越的地理区位,成为宜昌——恩施经济命脉上的重要枢
纽,吸引了外地商贾来此经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他

们以亲缘,乡缘为纽带互助互利,发展壮大,逐渐发展为
若干大家族,并落户生根,繁衍生息1。

众多的移民,使鄂西传统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相比有 了较大的共性而又富有特色。鄂西婚丧娶礼俗与中原大致 相近,由于古镇家族规模都不大,宗祠等出现的较少,但 中原祀祖风俗仍然传承下来。每家或在堂屋里供祖先牌
图3-11天主堂内景

位,或是天地君亲师之位,富家另在后宅建祖堂。在家庭
组织结构中,因鄂西南地区适宜建设土地稀少宝贵,极难

形成大规模院落,因此这个地区家庭大多为小型结构。“父子异居自昔即然”,镇上家庭三 代同堂情况较少。在公众生活交往上,以宗教、商业活动为纽带,形成了众多公共建筑, 以加强来自五湖四海移民的联系和归属感,比较大型的有劝农亭、天主堂(图3.10、3.11)、 玉皇阁等,围绕这些公共建筑,老街逐渐形成一些开敞空间和公共活动节点。 3.4.4多民族聚居与融合

野三关镇地区的民族主要是土家族、汉族、苗族。其中土家族最多,占到总人数的70

1戴彦.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及其整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3
30

P1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苗族也比较多,习俗与土家族较为接近,有“土苗不分家之说”.土、苗族祖先多为
当地土著,元明时期开始实行土司制,他们建立寨子,形成自己族人的小社会,然后由各 部族形成部落联盟。土司和族长起着举足轻重的首领作用。直至清代改土归流之后,社会

组织观念才因制度的影响,逐渐向汉人靠拢,但许多自己聚居的传统依然沿袭。譬如:从 土家族的情况来看,虽然总体上仍是聚族而居的,但其社会组织明显较汉族分散。不光是 传统的建筑布局分散,而且历史上“别籍异财”的风俗长期传承,子女大多和父母分开居 住,只是凑一些钱物养老,并无汉人一定追求团团圆圆的大家庭观念。另外,由于喜爱舞
蹈,社会活动主要是通过舞蹈的形式来组织.如农忙季节打“薅草锣鼓”,丧葬时彻夜地

唱跳“撒尔嗬”,都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在和汉族混居以后,其民
族本身的聚居特点逐渐被汉族同化,但是一些传统的符号、图腾等仍反映在建筑装饰艺术 上,在城镇风貌里烙上了少数民族的独有色彩。 由此可以看出,野三关古镇既延续着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和家族关系,又受到移民文 化带来的影响,同时还保留着少数民族的若干文化印记。这种复合的文化形态必然产生独 特的聚居形态,使野三关古镇镇形态的总体构成上表达出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涵义。

3.4.5技术与工艺水平

鄂西南地区是。巴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虽然该地区生产条件十分低下,导致技术 创造环境十分有限,更谈不上专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但长期以来,民众以其丰

富的发明创造能力将本土的科学技术不断改进,在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过程中发展出极具
地域性的建构技术,其中的某些科技成分,直到今天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像历经了傣、 哈尼、侗、壮、瑶、土家等民族的推动与演变而形成的恩施“吊脚楼”,属干栏建筑体系, 它适应当地自然条件,与环境的协调使它“就像从山间长出一样”,由于其历史的悠久, 技术体系的成熟,甚至有学者大胆推测“正统”的中国建筑也是从“吊脚楼”演进而成。 野三关的建筑,可以说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古镇的街道,可以说是“没有规划师 的规划”,建筑图纸都在匠人脑中。古镇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老街原系因沟而建,冲沟顺 坡势由南向北而下,零散的房屋临沟而立,聚落的不断发展,对街道交通有了更高的需求, 于是居民将沟改造成暗渠,上铺青石扳,暗渠与房屋落水设施相连,形成古镇完善的排水 系统。为了消防安全,又运用了防火防灾的技术,在古镇的街道上设置蓄水池和消防通道。 总之,随着古镇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城市建设的技术不 断提高。 古镇建设的旖工队伍并无固定组织形式,均为分散的手工业者,如木匠、石匠、泥瓦 匠、漆匠等,大户人家则请上秭归、万县的工匠,有的是本地师傅,这些民间匠人结合总 结的经验,根据实践的情况随时加以创造,并且互相交流,因此古镇的聚落形态与渝东南 古镇等长江中游流域风貌颇有相同之处。 虽然与发达地区相比,野三关古镇建筑技术并没有多么先进,但这些都是当地劳动人 民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不断总结得以形成的独特的建造工艺和传承发展的方式。运用这种

3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工艺修建的建筑,具有顽强生命和活力,它虽没有宫式建筑的华丽和江南民居的秀美,但

却蕴涵着着鄂西特有的灵性和质朴,使得城镇在整体形象上散发着鲜明的地域和乡士气
息。

3.5整体聚居形态演进分析
鄂西古镇的形态演进与生物体有某些相似之处,都经历了由小到大逐渐壮大的过程,

都是外界诱因与自身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复杂而漫长,是一种螺旋式的、自组
织发展的过程,也是自然和社会共同选择的结果.

3.5.1整体聚居形态演进的基本阶段

田3-12野三关镇形态演变

根据城镇演进的基本规律并结合野三关古镇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来进行(图3-12): 第一阶段:野三关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家古镇,早至秦汉,巴人就在此地形成 了自己稳定的活动区域,初期以牧猎为生。随着中原农耕文化的传入,这里慢慢集聚一些 以农垦为主的居民,明嘉靖年间,这里土人繁衍,稼禾年丰,居民在“劝农亭”西边一条 冲沟开始集聚势,确定了聚居的基形.由于此阶段聚居的规模很小,还没有成为地域性的 贸易中心。

第二阶段:清朝雍正年间,恩施崇山峻岭之间逐渐形成一条与外界联系的命脉——“施 宜人行大道”,野三关老街也成为其中一段,交通要道的向心力,促使聚居沿着道路开始
萌发,虽然初始阶段的聚居规模较小,经济基础差,但已经决定了古镇形态的带状基形。 第三阶段:随着“施宜大道”的进一步成型,鄂西南广阔而闭塞的山地与外界的联系 不断加强,野三关镇由于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置适中,成为巴东“后乡”地域的中心, 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聚集的规模进一步发展,形态的触角伸延得更长,并生长出新的触角,

老街形成“火”字形态。但在这个过程中,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出现用地的割裂现象——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城镇主体为基础,形态的演变出现。飞地”,留待后期的发展去“填充”。

第四阶段:古镇的触角延伸并不是无限的,当城镇经济发展的速度缓慢下来,影响的
区域范围达到饱和时,古镇的变化便开始集中在城镇内部的调整上,经过长期自身完善, 古镇触角之间的空地被添补,古镇形态逐渐“丰满”起来。同时,现代交通形式“公路”

从吉镇旁经过,野三关新镇区沿公路建设发展,形成“新1B依傍”的形态。

3.5.2整体聚居形态演进轨迹

有的古镇演进轨迹为水系,野三关古镇演进的轨迹是道路一老街,也就是“施宣大
道”的一段。正是老街,作为古镇对内对外交通的媒介,控制着整个空间序列的组织。
自然的地形往往都不是天生可建设的 熟地,它需要人根据需要对它修整,古镇整 体空问的演化过程是以历代居民顺应或改 造地形地势的建设活动为基础的,它起始于 若干个道路边零散的定居点,因交通之变, 沿路发展,互相连接成为线型的居住带;而 后是居住带沿路的继续生长,到一定程度 后,开始垂直于道路的扩充,使居民带扩展

为一个块面的区域。形成“自然地貌形态一
图3-13。四山一坝,新旧依傍”的 整体聚居形态

—普通街道一商业街——巷道”这样的发
展轨迹。由简单至复杂,渐渐形成古镇的特 色空间.

3.5.3新的历史条件下古镇整体聚居形态的变化趋势
从目前野三关古镇聚居形态的情况来看,出现了几个明显变化趋势:一是原有镇区的 拓展,由于镇区人口的增加,现代交通方式的改变,古镇镇区开始膨胀。这种膨胀通常沿

着主要的交通路径一公路展开,形成指状的城镇形态:二是镇区中心的偏移。随着老镇
区的衰败和新区的崛起,老镇区所担负的政治经济职能逐渐迁移到新区中去,使整个古镇 的中心发生了偏移。这种偏移带来了古镇社会活动的变化,促进了新老区形态的进一步分 裂,最终形成“四山一坝,新旧依傍”的整体聚居形态(图3.13)。

小结
野三关古镇不论是选址还是其聚居形态构成,都有其组织方式和发生规律,它们是古 镇风貌的内在支配性因素。正是由于当地悠久的文化渊源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创造出这 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及聚居特色。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章古镇街巷特色
野三关古镇传统的街道体系,比较明显地“(传统街道)体现了城镇构成、发展与自然

地形相结合的特点,街道布局、尺度、走向等平面要素的形成,是结合地形与客观环境条 件,再根据人的生活需要而逐步产生”1.从结构关系来看,街巷是古镇的脉络,其组织形
式是反映古镇肌理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充分挖掘古镇肌理与风貌特色,必须从研究其街巷 入手.

4.1街巷总体结构
街巷形态是指古镇老街上各种要素依照规律进行组合的表现形式。街巷是城镇的脉 络,其组织形式是反映城镇肌理的重要因素。受当地地形地貌、江河水系、tl然风向、使 用功能、建筑布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古镇老街发展为“一道?两街?三巷”的街巷结构 (图4-1).

圈4-1“一道?两街?三巷”的整体街巷结构

“一道”即施宜大道,施宜大道由老街北端进入,从大巷子穿出继续向西延伸:“两 街”指老街的主街和岔街,农亭街向北450m处分岔,主街沿施宜大道向北至漆树墩,岔 街转向大水井;“三巷”指老街的三条支巷,它们依地势拾级而上,原本作为防火巷道使
1赵万民.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P142
3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现在成为新街老街的联系通道,两边店铺林立,别有一番风味。 从现有古镇的情况来看,街巷的平面形态发展为“一道?两街?三巷”这种“鱼骨 状”街巷结构,是与古镇轴向发展的趋势相适应的.山地古镇的枝状路网通常只有一条主 街(也就是“鱼骨”的脊骨),与一般平原城市不同。这条主街承担了镇区的大部分功能 (包括商业功能和交通功能)。虽然起伏不平的地形使主街线形难以取直,但其两旁的商 业店铺却比较连续,这反映出古镇主街“功能要求”大于“地形适应性”的一面;而支路 (巷道)则比较自由,它们与主街串联在一起,通常只承担生活性的功能,所以形态比较

自由,反映出支路。地形适应性”较大的一面。古镇的街道在长期的演迸中自觉与地形发 生了契合,其形态完全适应了所在的复杂地形。老街顺野三关平坝中的山匠——“庙包”
东麓发展。其“生长”主动与地形相适应,产生反映地形变化的脉络,在有限的用地上形 成一个有机的城镇。

4.2建筑物理与技术因素的影响
古镇是生活的场所,当地居民面对自然条件的限制,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改善自己的生 活,这些手段对街巷形态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4.2.1通风遮阳措施
野三关古镇地处甄热带地区,夏季风多、风大,冬季风少、风力小,因此街巷所起的
通风作用十分重要。除了主街形成导风通道,巷道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这些巷道多指 向镇旁的山体,而靠山的良好植被在白天时降低

了山体的温度,傍晚时冷空气则顺坡而下,沿着
狭窄的巷道,形成“夹风效应”进入古镇,通风 效果十分明显。 巴东地区夏季炎热,防暑降温显得特别重要。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利用丰富的街巷 形态来遮避日晒从而实现这一目的,这些遮阳方 式包括: (1)有意识的使街道转折弯曲,扶而造成阴影区,
图4-2遮阳构件

达到遮阳效果。 (2)用建筑的屋檐(或棚布)达到遮阳效果(图4—2)。加长的屋檐是鄂西地区独特的建 筑形式,这种屋檐形式在夏季光照剧烈时可以形成较大的阴影区。而收放自由的蓬布不仅 可以遮阳,扩展住户的使用空间,而且极大的丰富了街巷的形态。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2排水措施

由于山地城镇的地形本身利于排水,所以传统山地古镇街巷的排水设施比较简单,,并

且通常情况下都能满足排水顺畅,保持干燥的要求。尽管如此,在长期的建设中,野三关 古镇仍根据地形特色和生活需要,不断建设、发展形成了颇为科学、完整的排水系统。老
街原系因沟而建,冲沟顺坡势由南向北而下 零散的房屋临沟而立,聚落的不断发展,到 于是将沟改造成暗渠,上铺青石板,老街路

了一定规模后,对街道交通有了更高的需求

面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可以见到一块专门用于捧水的青条石水漏(图4-3);屋顶上的雨
水有组织的排入地幔,或直接引入街道下的暗沟最终捧向与横贯古镇的冲沟(图4-4)。

图4-3棒水口

图4-4排水沟

4.2.3消防措施

土家人崇尚火,每户均有“火房” 烤火,温暖的火虽驱散了山区的潮湿
和寒冷,但它同时也是危险的隐患。 野三关老街历来火灾不断,1930年代 曾连发3次大火1,使房屋损失过半, 当地人不得不采取措施。古镇老街除 了建筑采取高大的封火山墙外,在街

巷规划上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
增加防火通道。这儿除了3条巷道, 更增加一条岔街通向镇北一眼大水 井,在岔街与主街交汇处,设置一处
图4-5街巷空间形态

圆形蓄水池专作为消防使用,从平面 上看,主街为“撇”,岔街为“捺”,

1谭圣国.野三关轶事.巴东野三关:野三关镇人民政府,2001:P1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地人在老街西面布置一座民房,与东面--土斤=——庙包合为。两点”,使整个街道结构 形成“火”字形意象,寓意“以火攻火”.

4.3街巷平面形态特色

依据地形的变化,街巷布局灵活多样.其平面形态的类型比较丰富,归纳起来大致有 三类(图4.5): (1)连续:主街承担了古镇的大部分的功能(包括商业功能和交通功能),街两侧绝 大部分是前店后宅式街屋,虽然起伏不平的地形使主街难以取直,但主街两边的商业界面 却非常连续,主街断面宽度达到7.5m,街宽与沿街建筑高度之比为1.1-1.3,这样既能形 成繁华的商业氛围,又有利于交通顺畅。 (2)转折:因地形的改变,老街在大巷口附近形成一个优美的弧形转折,临街建筑

界面也随之而转折,从而对人的视线形成了引导,街景立面在人的视线转折中产生丰富的 变化,从而使建筑外部空间不单调重复。
(3)交叉:古镇老街并不是孤立的一条,而是包括巷道所形成的鱼骨状街巷体系。 这种街巷体系不仅划分了街区,还满足了防火、交通的要求,同时街巷之间产生的形式丰

富的交叉点,使街区空间序列产生极富趣味的变化。

4.4街巷空间形态特色
(1)街巷与山地环境的关系
图4-6坡道

山地城镇的街巷空间,体现着山地的特点,通常用坡
道或梯道两种方式处理高差,并且有明显的分工,主街基 本上采用坡道(图4_6),梯道用在比较陡峭的坡地上,

如连通山地与主街的巷道(图")。正因为这两种联系
方式的存在,使得城镇街巷体系从平面空间变为三维空 间,呈现出山地街巷丰富的形态。据当地老居民回忆,主 街上原来也有几处梯道,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主街 中的梯道改建为坡道,这正是社会发展对老街形态影响的 真实写照。 (2)街巷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街道的构成形态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特别是 山地的街巷,由于山地建筑的灵活性和建筑外部空间的自
围4—7梯道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性,体现出街巷与建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构成关系。街道随地形的坡度变化而起伏, 使街巷空间产生相互错落的变化, 街道空间尺度的一个重要衡量量度是高宽比H/D(H为建筑物高度,D为街巷空间宽度)。 有研究表明,当H/D为1:l时,容易注意到建筑细部,街巷空间保持平衡状态;当H/D>1

时,空间感觉趋向于紧凑,显得繁华热闹;当H/D<1时,视觉趋向于开阔,人的注意力会
集中于建筑轮廓及空间构成,而不是建筑细部(图4-8).

圈4-8主街与岔街空间比较分析

商业街市功能分不开(图4-9)。次巷与南方狭窄高耸的“线巷”不同,尺度相对也比较宽 敞,但随地形的起伏更大一些,这些错落给人一种层次丰富、自然灵活的城镇印象(图
4—10)。

固4-9主街空间实景

图4-10巷道空间实景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5节点空间
古镇节点从空间形态来说,属于开放空间,具有构成自由灵活、环境适应性强的特点。

某些城市开敞空间是单一出于形象或政治考虑而人为规划出来的,这儿的开敞空间多数是
古镇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从空间的构成来说,古镇节点通常依附于某个构筑物 或建筑(组群),靠建筑的围合或构筑物的领域占有形成场所性的空间。这类空间的尺度

比较亲切,与围合建筑和构筑物构成一个环境整体,具有强烈的场所感。
按功能可分为集贸型和生活型两类:

4.5.1集贸型节点

集贸型节点空间场地平坦、视觉开阔,便于开 展各种集会性的活动,同时也为烘托周围建筑气势,

塑造建筑形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它们主要分布在历
图4-11三面铺实景

史镇区边缘和交通便捷的开敞地带。前者如老街北

面入口的石板桥和老街南面出口的“之型路”——它们是古镇范围界定的标志,不论是施
宜大道上的脚夫,还是四野来赶集的山民,看到它们,也就知道到野三关了;后者如中心

岔口的“三面铺”——主街和岔街交汇,在这里形成一个三角地带,于是这栋建筑因势就
形,建造成一个三面均为门面的异形建筑,犹如汉口 鄱阳街和洞庭街交汇处的巴公房子,形成烘托老街商 业繁荣的一个标志(图4-11)。

4.5.2生活型节点

休闲型节点空间变化复杂,层次丰富,其空间的
图4-12古井

相对开敞很好地调节了街巷整体的封闭与深幽感,活 跃了古镇的生活氛围。 作为古镇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场所节 点,它们有的尺度小巧,形态自由,如岔街北端的古

井节点——古井水清甘冽(图4-12),常年不断,是
古镇居民取水之地,也是停留、闲谈、聊天之地;有

的功能具有一定复合性,如玉皇阁入口——入口开向
老街,起始端设一阁,人称“三层不用梯”,盖其用
圈4-13当地人速写习作——俗称。三 层不要梯”的山地特色民居

外部自然高差来解决其竖向交通问题,香客在此买香 然后拾级而上去玉皇阁膜拜,这里平时是居民聚会商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议之处,赶上庙会又成为香火旺盛,行人如织的场所,可惜该建筑已被毁坏,仅能从本地 居民旧时画作与回忆中寻找它当年的风采1(图4-13)。 作为古镇“一道?两街?三巷”的空间结构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形态各异的节点 丰富了古镇的空间层次,活跃了古镇的空间节奏,使行走在老街上的人感受到“起、承、 转、接、合”一系列完整的空间体验。

4.6古镇街区
随着古镇的不断发展,沿着野三 关老街两旁的建筑向外蔓延形成街

区,街区结构比较简单,但其形态的 产生是在当地自然环境中孕育出来
的,而后的成熟和完善又体现出鄂西 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街区形态的形成往往是自然环境
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
田4-14古镇街区鸟瞰

出来的是深厚的地方建筑文化.在巴 东地区地势起伏大,多水、湿热气侯

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穿斗式”木构房屋最为常见,这种形式的建筑木架构灵活自由,地
形适应性强,适合在山地环境中建造,各种体量的“穿斗式”木构房屋在起伏的地形上,

因循着街巷的形态走势自由的组合,组成了古镇街区独特的肌理效果(图4-14)。
野三关街区规模虽不大,但仍形成了以宫庙宗

祠建筑或大型民居宅院为核心的建筑群体,如劝农、
玉皇阁、122#曾家大屋等。它们形成古镇街区风貌 和形态最有特色的区域。组群的核心建筑通常以天

井式建筑为主,空间层次丰富。同时建筑形象也较
有特色,常以高大漂亮的封火山墙或开阔的入口作

图4-15古镇天井式建筑一122#曾家

为空间标志,形成街区内的的标志性建筑(图


鸟瞰4-15)。

整个古镇在整体结构上形成镇区——街区——建筑组群这种逐层递进的空间关系。建

1该速写习作由野三关镇文化站站长邓清国于1990年代绘制,描绘的正是。三层不用梯”的场景
40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筑组群在这个序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所在区域的核心;同时在空问序列上形成街道

——(巷道)——自然环境——内院一建筑这样一种能让人明显感知的关系。在这样的
关系下,街区作为古镇聚落形态的一个层次,与环境形成了完美的和谐。

4.7环境景观

4.7.1景观总体格局
野三关古镇,其所在的山水环境和自身空
间结构关系,形成了变化和统一、对比与和谐、 人工与自然、动与静等多种形式美的特征,就 其整体的情况来说,其景观总体格局达到了山、

水、镇、路(施宜古道)的辨证统一性。通过
生态联系建立起一种阴阳和谐的共生关系,站
图4-18吉镇一派和谐的田园风光

在镇区内的制高点——白崖,登高远眺,只见

流水、山林、农田、园苑穿插其中。这种关系便通过和谐的山水美景展示出来一古镇依
山而建,高低错落,小桥流水、鸡犬相闻,郁郁苍苍,阡陌纵横,上有蓝天白云,下有田 园古镇风光,好一派世外桃源的和谐景象(图4-16)。

4.7.2极富特色的自然山地景观
野三关古镇丘陵纵横,其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植物类型丰富多样,是城镇自然景观重
要的组成部分。就形态来看,靠近古镇的山体坡度平缓而绵延,而远离镇区的则比较陡峻,

山脊山凹突出而分明,这些不同高低的山峰、不同位置的山体相互叠加形成了丰富的景观
层次。由于地形的高低起伏,山体景观的轮廓线变化多端,形成了多层次的视觉轮廓,使 人们在观景时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 古镇镇因山地起伏所产生的天际线,这也是表达城镇风貌的重要内容。由于城镇座落

在山地之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变化,所以,古镇天际线的构成,相对于平原城镇的天际线
更加起直接反映古镇的整体构成形态。古镇的边际、制高点、建筑空间组合关系、城镇与 地形的结合关系等,都通过古镇的天际线展示出来。

4.7.3城镇物质景观

城镇物质景观是指城镇的各种景观性节点、路径、区域以及城镇绿化等,是能被人感 知和让人产生共鸣的各种物质组成及其特征。它们的初始形成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发展 和成熟受到的是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城镇物质景观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一种人文特 征。

4l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古镇的这些物质景观要素,有的通过丰富环境空间,烘托出古镇特有的空间意境,如 一些景观性节点和标志性空间;有的是在动态行进中,构成~种连续的动态美,如老街街 巷;还有如老街的建筑,那时时可见青石高墙、深灰色的小青瓦、原色的木板和石板。透 出古镇老街浓郁朴素的自然意味,使老街与自然融为一体。古镇的区域在屋面构成上也颇 具特点,高大灰白的封火山墙或层层叠叠的小青瓦屋面、白灰粉壁构成了古镇区域独具特
色的“第五立面”,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丰富了建筑群体的轮廓线,构建了古镇有机生 动的空间秩序。

4.7.4景观的人文因素
鄂西古镇山体形态变化丰富,对镇区的人工景观,起到了强烈的对比与衬托作用。同
时,古镇依附于山体丘陵之上,作为人类在山地区域活动的一种物质存在,其本身也具有 明显的人文景观意义。镇区建筑与山体景观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在山体环境

中,建筑外轮廓的高低起伏,色彩的变化给相对单调的山体带来了变化的活跃元素;另一 方面,由于绵延的山体成为建筑的背景,层次的变化与轮廓线的韵律感对镇区的老建筑起
到了很好的衬托作

当地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在与
自然的抗争中,在长期的实践中, 不但创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物质 财富,也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

审美中体现着自己对美的向往和 追求。形成古镇所谓的“十八景”
(图4_17),这些景观大部分分布 在镇域范围内,如“高阳古寨”、 “巴东廊桥”等,有的就在镇区

附近,如“十八蹬”——在施宜
图4-17人文景观之——拱桥邀月 十八级台阶供行人攀登,极富地 方特色。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互为映衬,失去自然山水的烘托,古镇的环境就缺乏背 景;同样,没有人工环境的装点,自然环境也会缺乏生机。 古道上的一块天然巨石,雕凿上

小结
古镇的街巷特色,有“虚”与“实”之分,它不仅包括古镇的总体环境、内部街区、 街巷院落等实体要素,也包括了古镇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甚至乡民的审美

情趣等虚的概念。两者在历史的传承中凝结在一起,另人产生古镇宛如天成的直观印象和
感受。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5章古镇的建筑
传统建筑作为古镇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条件。它折射出 野三关古镇地域文化发展基本脉络,直观的展现了古镇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历 史和技术状况。由于建筑是构成古镇的基本单元,因此,对传统建筑的研究,是对古镇研 究的前提和深入。

5.1古镇建筑起源与发展

一般的主流学者认为,中原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按照这样的划分,巴东地区自 古因偏远闭塞,被称为“蛮夷之地”,其文化一直未收到足够重视。中国文化其实是一个 多民族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地理等相关人文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一度 繁荣一时,与中原文明并行发展却又神秘消失的“巴文化”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兴趣。巴东

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以“巴文化”为主源,与其他族类的文化交流融合、演变 传承而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这个地区经过多次大规模的汉人迁入,
广受汉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多面性反映在建筑上,也就形成了其独具的特色。

干栏式建筑简单修建于 千栏式建筑原型 坡地,客产生土方重过 大.结构不稳定的问臆。

吊脚楼(半干栏式)建筑具有 地形适应性强.结构稳定。用 料省的优点。

图5-1干栏建筑演变阶段分析

巴人在多居河流两岸和岭谷,其居住方式主要就是便于水居的干栏‘.‘华阳国志?巴 志》记载:。郡治江州……地势侧险,皆重屋累居,数有火害,又不相容。结防水居五百 余家,承二江之会……”。重屋累居即干栏,亦即恩施地区仍能见到的吊脚楼的原型(图
5.I)。 1干栏就是下层用高足将.卜层托起的建筑物,干栏式住宅作为一种原始形态的建筑形式,曾广泛流传于长 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对南中国建筑形制订重要影响.
43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鄂西南地区典型的民居样式虽然是吊脚楼(图5-2),但巴东县因为其区位关系,受长

江流域建筑形式影响较多,典型的吊脚楼在这并不多见。但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认为这个
地区的传统建筑与吊脚楼这样的山地建筑仍然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上古“巴文化”鼎盛时期的建筑形

式已不可考,自公元前316年,秦灭巴
蜀建巴郡,开始有大量移民入川定居, 带动包括巴东一带的周边地域文化与 北方中原文化不断交融互汇,带来了中 原地区的建房技术和建筑文化形式。巴

东,作为恩施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前
哨”,正是从那是开始。当地人选择并

图5-2典型吊脚楼—_慝施刘家大湾
断将之改造以适应当地环境,使之走向成熟1。

大量采用了穿斗式建筑这一形式,并不

5.2影响因素
5.2.1地理条件
野三关镇总面积中,山地、丘陵占据大部分,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的说法。山地
地质基础几经构造变动,岩石破碎,植被生态脆弱,易促使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因此,

古镇建筑所面临的最主要矛盾是适应地形,穿斗式建筑特别易于结成密集建筑群落,组合
灵活,节约用地,因此广为选用.

5.2.2气候条件
“湿”、“热”是野三关地区最主要的气

候特点,该地区属亚热带湿热气候,冬暖夏
热,雨量充沛,建筑形式的发展同样收到气 候条件的影响。虽收到地形和基地面积的制 约,但为了满足排湿、散热、通风的需求, 许多建筑设置了对内开敞的天井,有的设置 了气窗,“猫儿钻”等构件,十分有利于通风抽湿(图5—3);建筑通常出檐深远,不但保护 了墙体,也提供了可以避雨的交通空问;房屋普遍勒脚较高(超过0.5w),并大量采用青
圈5.3通风采光系统分析圈

1李卉.巴渝古镇人居环境研究——一建筑形态论:【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3:P1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砖条石等材料,避免建筑主题受潮。在与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古镇建筑形成了自己的
建筑特色。

5.2.3社会文化因素

野三关山远地偏,相比于中原地区严格的宗教伦理制度,古镇受“道统王权、宗教礼 法”的影响相对较弱,古镇建筑院落的组合形制多有对传统的变通和折衷,具有独到的创 造性和地域适应性。

而在家庭组织结构中,因鄂西南地区适宜建设土地稀少宝贵,极难形成大规模院落, 因此这个地区家庭大多为小型结构,当地自古就有传统——“父子异居白昔即然~,镇上
家庭三代同堂情况较少,建筑体型一般较小.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某些完整的民宅因为 。分家”被人为割裂,手段粗暴,经常看到室内空间被随意分隔,室外空间更是是乱搭乱 盖,成为传统建筑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人扼腕。 古镇居民多由四方移民聚集而来,大量的移民使社会结构相对分散,因为没有出现大

的家族聚落,由血缘关系形成的宗祠在镇上基本没有出现,但地缘关系的组织形式盛极一
时,会馆在相当长的时间成为社会结构的中心。同时多民族、多信仰的居民来此集聚使古

镇对宗教信仰相对宽容,不仅是儒、释、道三家,天主教甚至巫术宗教在这里都大有市场, 劝农亭、玉皇阁、天主堂等各种类型的宗教建筑在镇上可以同时并存而和睦相处。

5.3建筑形态特色
5.3.1总体形态特色

由于建筑受地形限制较大,所以形态上基本呈线性分布,从屋面构成上看,高大灰白

的封火山墙和层层叠叠的小青瓦屋面、白灰粉壁构成了古镇区域独具特色的“第五立面”,
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丰富了建筑群体的轮廓线。垂直等高线的巷道还与主街形成强烈

对比,沟通了镇内外的景观联系,凸显古镇节奏鲜明的秩序感。
野三关古镇无论在与地形的结合上,还是在聚落景观上,传统建筑个体与群体都与环 境达到了很好的融合。组成和谐、健康的聚居环境。传统建筑因地制宜的造型手法使之形 成了一种嵌入地形的风貌,加上绿化植被,田园风情,整个环境结合的十分自然。 野三关古镇的总体布局方式从根本上来讲,是传统聚居文化中取势、纳气的精神与本 地的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产物,经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交织, 和谐共存,达到城镇、建筑、环境三位一体的境界,这正是其总体布局形态的主要特色。

1自李卉.巴渝古镇人居环境研究——建筑形态论:【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3,P17
45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3.2建筑型制分类

野三关古镇建筑空间组合形式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由于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社会文化、
经济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作用,空间并不拘泥于具体的“形制”,体现出“无招胜有招”的

朴素哲学建构思想,产生出丰富的变化,而建筑空间组合形式的变化并未影响房屋功能, 它们仍按其内在的组织关系体现出明确的秩序。 野三关建筑空间有虚实两种基本构成单元,即“问”和“天井”。古镇传统建筑的“间”,
面阔通常较小,一般3m,进深一般3~4m,传统上“庶民庐舍不过三间”,这里一般房屋都 为三开间,只有个别大型的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达到五开间。

图5-4古镇天井内舒实景

图5-5典型一宇屋平面

另一种构成单元天井,是庭院在野三关古镇地域
化的结果。院落的组织围绕天井展开,同时也是

建筑的“采光器”、通风口、家庭活动场所。是
于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最密切相关的空间。

古镇建筑天井通常较窄小,除了因为山区古镇用
地局促,地形复杂外,窄小的天井还能形成较大 的风压,抽风效果显著,能形成良好的通风循环 系统(图5—4)。 按空间组织方式从简单到复杂分类,大致有 下列几种: (1)一字屋:这是古镇民居最常用的平面(图 5-5),即“一明两暗三开间”,根据所立柱数目,

分为“三柱四棋三问”或“五柱四棋三问”等(图
5-6).中间为堂屋,作为祭祀祖先,红白喜事,
图5-7火铺房实景

迎送宾客的场所,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左右两侧为厢房,也有称之为“人间”,“人间”常 用板壁隔为前后两间,土家人崇“火”,前一间即为火铺房(图5—7),内设方形火塘,火 塘上架有三角铁架灶烧火做饭,也是全家饮食、取暖、议事之处;后一间作卧房,作休息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储物用.在正屋两端或背后常搭有坡屋,作为饲养牲口和杂物所用,有的因为高差的原

因采取吊脚,这就类似于“钥匙头”的做法了。
(2)三合院:即正房左右都接有耳房,形成半包围的院落形式,当地称为“大撮箕口屋”。

还有一种“小撮箕口”,又叫“吞口屋”(图5_8),它的特点是耳房窄小,院落平面更为扁
阔,三合院在坡地中布局相对四合院更加灵活。但与鄂西南山区常见。大撮箕口屋”不同 的是,这里很少采取厢房底层架 空的形式,可以说是与平原地区 建筑做法的一种融合(图5-9). (2)四合院:由于受地形环境 和经济水平的制约,老街上的四 合院不多,多重院落的更少,它 们多是四面各方相连,形成一方 正院落,称为“四合天井”或“四 水归堂”,有的前后房有高差,就

通过院落设置台阶解决,形成别
致的空问变化(图5-10).与平原 地区四合院不同,野三关镇的四
圈5_8吞口屋实例10雒吕家

合院是四转角连做,各房俱相连, 当地人也称为。印子房”,和云南 。一颗印”做法显然有姻缘关系。

图5-10四合院式建筑122#曾家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变化形式:随着古镇的发展,标准的建筑形式在这里逐渐演化,产生了一些变形。

如岔街口三面均为门面的“三面铺”(图5—11);玉皇阁入口的三层阁楼,利用自然高差 解决竖向交通,这些都是建筑文化地域化的产物。

田5-11异形建筑。三面铺”

5.3.3建筑空间形态特色
在建筑空间形态与当地自然环境、社 会文化、经济水平的逐步适应、逐步演化 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极具地域性的特 色。 (1)契合山地特征的整体空间形态 在由山地环境所铺垫的自然视觉环 境中,建筑空间之美首先是整体之美,环
图5-12古镇建筑处于重岚叠翠的背景之中
48

境之美,是山水自然与人工建筑的和谐之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美。古镇建筑处于重岚鲁翠的背景之中(图5-12),色彩朴素秀丽,田园风味浓郁,质感
朴实无华,只见屋顶连绵不断,群楼错叠,如浮天宇:这些传统建筑师法自然,安静宁谧、

古朴稳健;灰瓦的屋面、石板的街道、条石垒砌的房基、木构的房屋,使整个建筑群体空 间的形态显得含蓄内敛,使得山水因古镇而显得古朴,古镇因山水而显灵秀。
(2)收放有序的建筑空间层次 沿古镇老街向两边拓展,地势逐渐升高,在其间行走,视觉上明显可以感觉到建筑在

依坡就势、逐层而上,显示出剖面结构和空间分布上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因此,古镇街

区用地虽然十分局促,但由街道——巷道——院落——厅堂——厢房一厨房这种空间
的序列和层次却相当清晰,并且有很强的起伏的节奏感。 (3)灵活多变的室外空间处理手法 在和谐共生的前提下,古镇建筑千方 百计争取空间,创造既满足功能要求,又 能巧妙组织环境的外部空间,建筑组群之 间通过小天井、小过厅、短走道等空间组 合手法相联系,密度虽大,但仍有相对良 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有的还利用后退、 挑廊、凹廊等手法联系室内室外空问,形
围5_t3室内二层走廊内景

成内外交融盼‘中国式灰空间弋图5-13)。
(4)集约性的室内空间处理方式 野三关古镇用地局促,在外部空间利

用上惜土如金,建筑内部空间的利用更是见缝插针,精打细算。室内常设用于储物的阁楼、 搁扳、充分利用零散空间,楼梯下的三角形空间也可作储物间。体现出空间高度的集约性 (图5-14).

图5-14室内空间的集约处理方式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4建筑技术特色

5.4.1地形处理手法

山地建筑处理地形的手法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对地形的顺应,即适应地形,相依相融;

一个是对地形的利用,即优化地形,争取空间。正是在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下,形成独特的
建构特色1. (1)顺应地形的原则: 面对地形的限制和临街道路的曲

折,有的建筑采取折型平面组合的办
法,即面阔尽量小,向纵深方向伸展, 沿街面进行错落以适应道路走向;有的 在建筑形制上动脑筋,如岔街口三面均 为门面的“三面铺”,两条主街交汇处 形成三角形平面,工匠们不被固有的基 本平面形制所束缚,建造这样一间异型
图5.15三面铺充分适应地形

平面的建筑,不但充分利用了地形,还 使l临街面最大化,使建筑形式与地形完 美的统一起来(图5-15)。为了适应地
形,有些院落的组合采取了灵活的建构 思路:遇空则建,遇阻则减,随势定形, 自由错落,大小相宜,甚至采用异形天 井,从而形成了丰富的组合形式。这些 手法完全是实用主义的思路。毫不教 条,正因为此,形成了古镇建筑与自然 极度契合的城镇意象。 (2)优化地形的原则: 既然起伏的地形限制了古镇在水 平方向的延伸,居民就让建筑在垂直方 向上自由错落,在房屋各进院落中,采 取错层等手法,将地形处理为不同标高

图5-16利用错层处理地形的102#吕家

的台地,形成丰富剖面关系的院落组织 形式(图5—16)。由于错位,建筑形成台

1李卉.巴渝古镇人居环境研究——建筑形态论:【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3:PS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阶状,这对日照,采光,通风均十分有利。有的屋顶还形成平台,成为古镇传统建筑中不
可多得的户外露台。还有的利用地形自然高差解决多层建筑内部的垂直交通问题,如玉皇 阁入口的三层阁楼,俗称“三层不用梯”,利用室外台阶上楼,这就使室内空间利用率大大

提高。所有这些方式都显示出当地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无穷智慧。
概括起来,这种适应地形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是有机性:建筑在有限条

件下顽强的生长和蔓延,显示出当地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其二是其变通性:民间建筑业这 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一代代不
断的发展,这显示出当地文化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也反映出营造实践中。无法为法,乃为 至法”的哲学思想。

5.4.2结构形式

野三关古镇的传统建筑主要为木构建筑, 也有一些砖木、石木甚至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 从结构原理来看,木构建筑以其灵活的地域适 应性,在古镇传统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 古镇的木构建筑主要的结构形式为穿斗
图5一”穿斗结构建羲

式,穿斗式(图5.17)又称为穿逗式,是鄂西
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构架方 式。 穿斗式在中国的出现已有近二千年的历 史,与梁架式构架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在结构 上以柱承檩而非梁承檩。穿斗构架的组成构件 主要有柱、穿枋、斗枋、牵子、檩这五大件, 通常的做法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用柱、檩、椽、

圈5-18古镇典型穿斗结构建筑

穿枋构 成一榀

构架(列子),平行的若干榀构架之间用斗枋和欠子 相连,就构成房屋。房屋的规模往往由穿枋的层数 而定,古镇房屋规模都不大(图5.18),一般为五 檩五柱两穿(穿数=(檩数.1)/2)。 在野三关古镇的调研中发现,许多穿斗式结构 的传统建筑虽然年久失修,木朽屋倾,但倾而不倒, 结构仍然完好,有“墙塌屋不倒”之说。因为穿斗
围5-19柔性绞结的穿斗结构建筑——结构变 形后房屋仍能使用
5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结构各节点为柔性绞结点,能缓冲变形,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韧性(图5-19),能很好的

抗地震、水灾、风灾等各种灾害,由于山区地质结构的因素容易引起建筑变形,因此,穿
斗式在灾害频繁的山区,具有独到优势。

同时,针对当地复杂地形,穿斗构架作为一种不等高柔性排架,可以凭借变化的柱高, 不定的楼地基面而自由灵活地变化,正因为穿斗构架这种特性,使古镇的建筑能在山地中 以有机错落的方式进行自由的空间组合,从而构成了山地街区独有的簇群形态。 另外,由于穿斗式构架体系在构件的尺寸上可以尽量的规格化,利于运输和装配,材 料可以就地取材,十分节约造价,这也有利于它在山区推广。

图5-20各种挑檐形式

5.4.3挑檐形式

巴东地区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野三关古镇建筑的出檐一般较 深远,同时因为其经济条件所限,构造简易,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有其独有的特色(图
5.20)。

野三关古镇的传统建筑,山墙面和后墙面的出檐较小,一般0.2—0.3m,但临街面出 檐深度可达lm左右,一方面解决屋顶排水,使建筑的主体结构不致受雨水侵蚀损毁,另 一方面为街巷的公共空间提供遮阳避雨的“灰空间”。 这些挑檐构造都比较简易,一般用挑枋的一端穿过檐柱形成固定端,另一端承托檐下 檩,挑出的挑枋在结构上较为稳定,出挑效果也十分显著。有时出挑较大,也有挑下加撑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拱的情况,即用一木材斜撑到柱身,使斜撑、挑枋、柱形成三角构架,增加稳定性,不像 其它地区的做法,这些挑檐都不用装饰,这种简单而不花哨的做法,体现出在古镇中随处 可见的一种实用主义精神。

5.4.3路面材质

野三关镇老街原采用青石板铺面,以前还存在若干处以台阶处理的高差(图5-21),

1950年代为翻修排水设施,也为了改善日益增加的交通,将青石路面改为水泥路面,这客
观上改变了老街的历史特色,只能在一些支巷寻找到一点当年的痕迹了。据一些老人回忆, 以前路面以石板长条顺街铺设,空间导向性强, 有的还以不规则石板镶嵌处理路面的曲折,显得 自然、讲究而又经济。石板街街边设有明沟和暗

沟,组成完善的排水体系,街边和建筑内有收集 口(图5-22),污水和雨水排出户外,通过捧水渠
道顺地形地势外流,排至附近的冲沟或溪流中。

围5-21以台阶处理高差

5.4.4建筑墙壁

古镇建筑外墙多为砖墙、土墙、石墙或
图5--22地幔

木板壁;室内问隔用的内墙则多为木板壁墙 或编竹夹泥墙,以下是一些常见做法:

图5-23版筑式土墙

图5--24土坯墙

土墙:土墙在野三关镇最为普遍,土墙分为版筑式和土坯墙,版筑式做法是用草与泥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土加水拌和,压入木板模夯实,层层夯筑而成(图5-23);土坯墙则将土掺些稻草做成土
坯风干,作为筑墙材料,砌筑十分方便,因为土

墙不耐潮湿,所以采用土墙的建筑多用大出檐、
高勒脚来保护墙体(图5-24)。

砖墙:古镇一些讲究的建筑多用砖墙,砖色 以暗青色为主,尺寸约为30cmx60cmxl(k-m或 20cmx40emxloom左右,砖墙常作封火墙,山墙
和半腰堵等。砖墙按砌筑方式可分为实砌式(图 5-25)和空斗式。其中空斗式很普遍,其砌法是
图5-25实砌式砖墙

将砖立砌,中间留有空隙,用碎砖泥石等填充, 这种做法省工省料而且防潮隔温,不仅在鄂西南,

在湖北其他地区也很常见,可见山区和湖北腹地建筑技艺交流的广泛。

石墙:巴东地处山区,盛产石材,所以石墙也很多见。石墙多由石条错位筑成,用薄 片石平放垒筑,用砂石灌缝,用这种材质,使建筑表面宛如天成,增加了质朴、生动的感
觉(图5-26)。 编竹夹泥墙:编竹夹泥墙作法很简单,以竹片交错编制成基面,将之与柱、枋紧密相

连,然后挂上粘土草筋泥,最后罩上石灰即可。这种构造方式用材经济,构造简易,墙体
自重轻,有很大的柔韧性,而且变形很小,因此在古镇建筑,特别是在室内房间的分隔中 最为常见(图5-27)。

围5-26石墙

图5-27编竹夹泥墙构造

5.4.5建筑屋顶

古镇建筑一般采用两坡人字屋项,坡度约为1:2。由于建筑以穿斗式构架为主,屋面

一般为平坡,不作反凹曲面。屋顶有封山和出山两种,封山即用砖砌封火山墙,使相邻建
筑的木结构不相互搭界,达到防火的目的;出山即屋顶到山墙出挑出约0.5m左右,当建 筑山墙面与其它建筑不相邻时,多采用出山这种形式以保护墙面避雨防潮。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5-2.8古镇脊饰实例

围5-29古镇老虎窗实例

屋顶装饰的重点是脊饰,一般直街用布瓦叠加堆砌而成,讲究一些的会在屋顶盖瓦上 抹素灰后再叠砌。脊饰形式也比较多样,有塔形、星形、花形等,因为不涂彩漆,显示出 一种原始的质朴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美的追求(图5.28)。

屋顶上经常还有些特色功能构件,如亮瓦、猫儿钻、老虎窗(图5-29)等。亮瓦即明 瓦。屋顶上采用这种玻璃瓦片可以改善房间采光;猫儿钻常用于通风排烟,是一种简化了
的烟囱;老虎窗可以满足房间采光和通风功能,这种构造方式在古镇建筑中出现较晚,可

见近代西方建筑的一些技术手法已传进古镇。

5.5建筑营造特色
古镇建筑多为木构建筑,鄂西地区从两汉时期以来就普遍地采用这种体系,其建构技 术至今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古镇建筑工艺精湛,无论木作、石作、泥瓦,都显示出较高水 平,手法纯属经济,自成一套,颇具匠心。

建筑的施工工序自成套路:柱、穿枋、檩等的尺寸都有一定的规格,事先按尺寸做好,
到现场加工安装,立好屋架,立屋架是整个工程很重要的一步,它甚至逐步演化为一种仪 式,类似于现代建筑施工中的“封顶”。这一步往往需要组织一定数量的工匠同时参与, 有时乡邻亲友也会来帮忙,立完屋架后,再留少数工匠即可完成后续工作。 整个巴东地区的施工队伍并无固定组织形式,均为分散的手工业者,如木匠、石匠、 泥瓦匠,漆匠等,建筑兴建时由掌墨师傅临时要邀,工兴则聚,竣工则散1。

小结
从以上对野三关古镇传统建筑特色的论述,可以看到建筑艺术和技艺通过长期的实践 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作为典型的“山地城镇”,这里充分展现了地域建筑与地域文 化互相融合的过程,对当今的建筑专业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湖北省巴东县志编纂委员会.巴东县志.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P135
55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6章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构想
野三关古镇,在2l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的语境下,被现代文化El益融化侵蚀。 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和专业知识的匮乏,面对历史保护与新城建设的矛盾,古镇传统地域文 化逐渐失势,受到严重的冲击和破坏。本章在前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化保护 的相关知识,对古镇人口、土地、生态、环境、文化协调发展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思
考,以探究古镇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6.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野三关古镇地处偏僻,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湖北省腹地的一些古镇,但从历史保护工
作的来看,这又有好的一面,它客观上使古镇整体风貌得到了良好的保护。近几年来,古 镇的发展和传统生活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地政府也尝试着为古镇老街申请文保单位,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古镇的历史保护,另人担忧。

6.1.1自然环境持续恶化
古镇自然环境,包括山体和水体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 恶化。一方面长期对林木无节制砍伐,一方面正在修建的 宜万铁路(宜昌至万县)、沪蓉高速公路这些重大工程经 过野三关境内,客观上也破坏了自然植被,造成大量的水
土流失(图6-1)。还有人口的增加,现代工业的发展,

使野三关水资源的利用强度大大增加,人们既从自然水体
里取水,又把它作为倾倒垃圾和捧放污水的场所,对整个
围o-1重大工程对自然环 境的破坏

古镇自然环境造成污染。

6.1.2历史文化遭到破坏

世上并没有永恒的物质,野三关古镇的传统木构建筑
同样经受不了岁月经年无情的冲刷。由于很多建筑无人居 住,没能经受很好的维护,衰败的速度很快,徜徉于古镇
图6-2衰败不堪的历史建筑

中,房屋的老化和破旧、木柱倾塌、门窗破落、墙垣斑驳 的现象随处可见(图6-2)。近年来古镇中居民随意的乱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搭乱建越来越严重,这种人为的建设性破坏对古镇格局的破坏极大,但却缺乏有效的手段 进行制约。

6.1.3古镇生存发展与历史保护存在矛盾
古镇是在传统社会经济文化的环境里孕育出来的。适应了特定时期的时代要求,但当
前社会的迅猛发展使古镇的居民措不及防,城镇历史空间格局与现代经济,传统的基础设

施与现代生活方式都在不断产生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镇区中心转移 。施宣古道”对吉镇的形成和兴盛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古镇老街本身就是“旌宜古道”的一段,但作 为当年进出鄂西南重要的人行通道它已经完成了其 历史使命。 1958年5月7日竣工的绿(绿葱坡)清(清太坪)
图6-3野三关古镇中心已经转移捌

公路经过野三关镇,与老街平行且仅隔60m左右,以奢黻区 后的几十年,野三关镇的机关团体沿公路而建,其他
社会服务和管理机构也相继在公路落户.老街保留居住功能,新街(公路)成为镇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当野三关镇的中心转移后,古镇也就陷入了衰败(图6-3)。 (2)人口迁移

古镇人口日益呈现老龄化空心化的趋向,古镇自身发展条件匮乏,富裕人家相继迁走、 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谋生,调查中发现,空房率达到30%以上,剩下的家庭也多是老弱 妇孺留守。古镇人口的迁移进一步使商业、手工业和活动设施萎缩,老街渐渐丧失了往日
的活力(图6-4).

田6_4古镇留守人群

围B-5新建成区对古镇风貌的冲击

(3)历史风貌被割裂 同其他古镇一样,现代生活的影响,使古镇渐渐丧失了历史和地域文化的特色,出现 “千城一面”的现象。大量出现的新建筑和对历史建筑的改造,往往忽视传统的建筑文化, 一味最求所谓的“现代化”,新建房屋往往采用平屋顶的“洋房”、瓷砖贴面、“欧式”细 部等等拙劣的手法。这些粗糙的房子与传统建筑的质感、空间、尺度、景观格格不入,将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老街的界面、古镇的轮廓线严重的破坏,古镇千年发展所形成的独特风貌景观,受到了严
重的破坏(图6_5)。 (4)基础设施落后 古镇的基础设施只能满足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由于多数陈旧落后,功能不全,严 重影响了老镇区环境和风貌。,

①道路交通:老街自1960年代翻修到如今已有近半个世纪,如今路面质量较差,路
面和台阶破败不堪,部分地段雨天积水严重,缺乏照明、标识等配套设施,不仅没有停车

场所,很多地段也不符合消防规范,满足不了大的人流、物流集散,已不适应社会生活发
展要求。

②污水、给排水设施:老街供水设施比较完善,但没有污水系统,传统建筑内无法安 装现代的厨卫系统,十分不便。老街虽有一套完整的地下捧水系统,但年久失修,经常堵
塞,不但影响街道排涝(图6—6),同时使建筑内雨天积水滞留,腐蚀建筑构件,成为加速 建筑老化的主要因素。

③供电、通信设施:老街上虽接通了电力、通信线路,但线路敷设杂乱,既破坏街道
景观,又存在安全隐患,笔者调研之前半个月,有一家历史建筑失火焚毁,就是由于供电 明线短路所致,这种情况亟需整治(图6—7).

④环卫管理:街道环卫管理较差,虽然安排有环卫车(图6-8)和制度,但人员和资 金比较匮乏。导致镇区卫生条件不尽如人意。同时垃圾收集之后也没有比较好的消化渠道,
多在镇区周边区域简单处理,这也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

田6-7因电线短路焚毁的房屋 圈6-6历史街区内积涝严重

圉6-8老街引进的环卫车
5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6_1原居民居住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表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衰6.2老街居民搬迁意向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衰

6.2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野三关古镇现状人居环境范畴内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古镇传统的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反 差.因此,如何维护古镇的社会,经济、历史、生态、景观价值,令古镇人居环境可持续 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趁古镇整体风貌还未完全破坏,
采取措施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但措施不能只是在理论上纸上谈兵,还必须从操作的可行

性方面进行论证。下文将从资金、政策、技术三个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6.2.1资金渠道及来源
吉镇的保护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各级政府财政方面专项拨款外,还应
该从各种渠道来筹措资金。比如通过挖掘古镇旅游和商业的潜力,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古镇

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旅馆、餐饮店、茶馆等)以及地方特色作坊的扩大再生产等。政府还
可以引进地区外资金,将其应用于旅游项目开发、投资办厂,商品住区建设的投资等。当 然,对投资项目类型要积极引导。有效管理,使其真正能促进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成立古镇新区建设的开发公司,通过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积累 新区建设资金,对建设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再来统筹安排,使新旧 区域能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60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2.2国家政策支持

古镇的整合建设,除了要有资金保证外,还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进行支持。同湖
北省其它地区不一样,恩施属于西部地区,应该将古镇保护与发展同国家“西部大开发” 战略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结合起来,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同时应积极申

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加强对外宣传,突出野三关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树立品牌形象,
将古镇的潜在旅游价值变为现实效益。

6.2.3技术可行性

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必须有专业的技术支持部门进行指导, 同时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目前这方面的理论和探索很多,就野三关古镇的实际情

况,应该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在详细对古镇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摸排调查的基础上, 将镇区按核心区、控制区、协调区几个层次分类对待,要避免开发性破坏的行为出现。在 建筑更新的过程中,应强调保护与发展并重,兼顾建筑有机更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 生活环境的改善,使野三关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可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可发展性.

6.3保护与发展的原则、指导思想和目标
6.3.1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应保持古镇的整体性,聚居形态的综合价值远远大于个体的建筑,在建筑更新的过程
中应遵循古镇发展的历史规律,保持古镇原有格局与文脉,确保古镇整体的协调统一。 原真性原则

在传统建筑的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过程中应本着“整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原
则,建筑更新应保持历史传统的延续性,通过现代手段与传统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塑造出具 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在历史传统和现实需求找到平衡点。 公众参与原则 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原动力来自古镇居民,要提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城市规划方法 相结合,鼓励最广大的居民参与,以便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引入公众参与模式, 从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改造与更新生活设施,提高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老街的空问品 质。同时宣传历史保护的法规和知识,引导居民尊重传统文化,培养审美心理,使保护工 作能真正落到实处. 可行性原则 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切忌将其演变成运动式的改造。应当从 现状实际出发,区分建筑情况类别,分期分阶段,循序渐进的进行,不应急于大规模的改

6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造。应当根据古镇实际,重视造价低廉的地方材料的运用,积极应用传统技术和手段。同
时要因地制宜的控制保护和更新的数量和比例,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充分尊重与 保护历史环境的前提下,对一些传统建筑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保证古镇的可持续发 展.

6.3.2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基于对野三关镇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将指导思想确定为: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有

机更新。立足于延续历史镇区的空间结构和形态,改善整体环境质量,形成具有地域文化
特色的街巷景观,增强居民对住区的认同感。在实施保护性修缮的过程中,坚持以传统历 史风貌为特色,以传统人居文化为内涵,做到保证建筑的历史原真性和风貌原生态。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确定目标为:挖掘地域性历史文化内涵,保持镇区空间特色,保 护镇区山地景观,焕发古镇老街活力,促进镇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6.4保护范围的确立
古镇的保护,首先应该从规划的层面对整个古镇的保护等级范围进行划分,同时以不 同保护区域的情况,确定建筑的保护等级从而制定不同的保护与整治方案,如修缮、维修、 保留、整修、改造、拆除等。

6.4.1保护层次

根据野三关古镇的现状、将古镇划分

为三个保护层次: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
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图6-9)。

6.4.2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

该区为整个古镇的重点保护地段,分 布有众多的传统建筑遗存和自然景观,坚 持保护为主的原则。保护其整体自然景观 格局、街巷肌理和重点历史遗存,对于该 区域内严重影响传统风貌的建筑,采取局 部更新的方式处理,力求取得协调一致的 效果。
图6-9规划范围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4.3建设控制区

具体来说,就是老街区与新建区之间的过渡区域,作为传统与现代区域过渡的屏障,

可以起到保护传统街区形态和风貌完整的目的.区内建筑应充分考虑新,老区的协调和衔 接,格局尽量与老街区保持一致,可尽量多的布置绿化以软化新旧对比。

6.4.4环境协调区

新街区的建设首先要寻求空间形态与内涵上的延续。在总体上创造依山傍水,随形就 势的山地镇区风貌,在平面构成、空间尺度、韵律变化和建筑风格方面,应多吸收传统建 筑的构成特征,在建筑个体层面对尺度、比例、材料、色彩、装饰等方面进行控制,以体 现古镇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精髓,应着眼于三维的肌理层次,屋顶形式多样化,通过就地取 材,青砖素瓦,形成依山就势的景观。通过梯道、平台结合,使街巷与建筑紧密结合,丰 富屋顶层次,体现有机生长的特点,延续和发展古镇肌理。

6.5经济社会发展构想

6.5.1人口调整

提高历史镇区人口在野三关镇总人 口的比重,原则上控制在10%以上。通过 改善古镇的居住和交通环境,制定优惠政 策,发展特色经济,吸引已迁出的居民回 流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已改善居民 年龄结构增加古镇活力。还应推进社区建 设,对出租户和外来常住人口要登记备案, 并加强管理。

6.6.2经济发展

历史古镇的功能应定位为历史传统居 住区和特色商贸旅游区,可根据老街地段 区位和建筑类别的不同进行细分。老街原 属于“施宜大道”的一段是古镇历史风貌 的精华区,应以旅游商业、居住为主,一
围6-10老街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构想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些标志性地段,如“三面铺”,可建设成古镇历史文化的展示场馆;一些建筑质量一般,但 区位较好的建筑和院落,可作为旅馆经营;主街下街一段,利用前店后坊的建筑格局,可

以发展特色产品作坊,既传承古镇的特色产业,又可展示古镇商贸文化,吸引游客,其它 大量的一般性建筑,在保存历史街区的肌理,改善其生活配套设施后将是非常宜人的居住
社区,可以吸引大量当地居民居住,以延续古镇传统的社会结构(图6-10)。

野三关镇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古有施宜人行大道,后有209国道、318国道纵横贯通, 现在正在建设的两条大动脉——“沪蓉高速恩施段”和“宜万铁路”均经过野三关,并且 在专门设有有出口和客运站(图铲11)。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野三关将作为鄂西南的门 户,极有潜力成为巴东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也很有条件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等污染少的
工业,目前野三关镇的“三峡酒厂”发展势头就不错。当地经济的提高,将对古镇的保护

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证,同样,如果古镇的历史文化能完好的保存下来,不但会提升古镇 的文化品味,也将极大的扩大古镇的知名度,两者相辅相成,古镇就会真正迈入可持续发
展的良性轨道。

图6-1 1野三关极佳的交通区位优势

图6-12野三关镇拟订的总体 规划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6整体空间格局
6.6.1合理确定总体发展方向
野三关镇业已形成的“四山一坝,新
旧依傍”的整体空间形态,主要集中在野 三关平坝内“庙山”以鼯的的狭长区域内, 一直以来,由于野三关镇经济水平较低,

扩张实力不足,“庙山”以东、以北的大
片区域虽有规划(图6-12)。但一直没有
镇区的发展将出现多个生长点和多向作用 力,镇区将以簇群形式呈带状发展。 圈6-13镇区发展方向

实质性的开发建设。由于新镇区的建设在 现有基础上继续向西已没有拓展空间,为 了保护历史地段的传统空间格局,新镇区

可以考虑跳过“庙山”,向北(318国道线出口处)进行跨越式发展。由于野三关镇区所处
的山地地形局限,新镇区只有在群山对峙的南北向狭长的“平坝走廊”生长。城镇发展的 脉络将反映出簇群空间发展的特点(图6-13)。

6.6.2保持古镇依山就势的山地空间格局

古镇境内山丘起伏,建筑随地形自由捧列,是典型的山地古镇,因此对古镇整体形态 的保护,最重要的是保护其依山就势的山地空间格局。应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控制建筑屋
顶建筑形式和材质、颜色,保护历史镇 区的天际轮廓线、山体轮廓线,保护街 巷内景观通廊的与自然环境的空间连通 性。

6.6.3延续历史镇区街巷格局

吉镇历史镇区空间形态是由“一 道?两街?三巷”的空间结构和各种空 间要素等构成的,这些要素包括宜人的 街巷尺度、古朴的街巷界面、地域文化 底蕴厚重的标志性建筑,节点空间,山 水交融古镇天际轮廓线等。 要延续历史镇区传统空间形态,首
图6—14历史街区街巷格局整合构想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的就是保护传统。一道?两街?三巷”的街巷结构,应避免。拓宽路面”、“去弯取直”

等简单粗暴的做法。由于地形条件限制,在老街外围设置车行环道达到“人车分流”的构
想并不切实际,那么在不破坏街巷尺度及风貌的前提下,可以尽量保留老街原属于“施宜

大道”一段的步行性质,铺设青石板路面,形成良好的路面质感,然后整合剩余街巷道路,
形成车行与步行适当分离的系统,以满足消防要求和交通可达性。同时可在老街南端设置

露天停车场,并配套必要的服务设施(图6-14).

6.7历史镇区建筑保护
采用分类保护的方式,对野三关历史镇区内的现状建筑进行历史价值及质量评估,针 对不同类别建筑,提出相应保护措施。

6.7.1分类
(1)保护建筑

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但由于地方政府尚未重视,未申报未文物保护单
位的古建筑。 (2)历史建筑 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地域建筑特色,保持原有传统做法建筑形制, 虽构件有一定破坏,但风貌与格局尚在的历史建筑。 (3)一般建筑(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建筑) 搭建的传统建筑或新建建筑中体量、建筑材料、色彩与传统风貌不冲突的建筑。

(4)一般建筑(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筑) 新建建筑中体量、建筑材料、色彩与传统风貌有冲突的建筑.
(图6-15)

圈6-15历史镇区建筑分类围

图6-16历史镇区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7.2保护与整治方式

为对历史镇区内的传统建筑实施有效的保护,建议分别对以上四类建筑采用不同的措 施,同时延续古镇传统建筑和谐统一的色调、朴素雅致、不事雕琢的建筑造型和风貌(图
6-16)。

(1)保护建筑:修缮,即严格保持建筑现状,以真实反映历史遗存,特殊情况下也只
允许维护加固,清洗粉刷,不改变其布局和外观。

(2)历史建筑:修缮、维修。原有建筑结构不动,局部修缮改造,尽量利用原有结构 和材料,对门、窗、屋顶、墙体等维修。 (3)一般建筑(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建筑):保留
(4)一般建筑(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筑):整修、改造、拆除。对质量较差且风貌

欠佳的建筑,按原有格局和风貌改建;与传统风貌完全不协调、破坏传统风貌的建筑,采
取拆除措施。

同时,对古镇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但已消失的建筑,如。劝农亭”、。玉皇阁”等,不能 采取简单复原的方式来营造“假古董”,可以用立碑、设置纪念铭牌的方式进行纪念,以此
展示古镇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6.7.3建筑修缮实例分析
笔者选择了古镇农亭街102号吕家进行修缮实例分析,该住宅的地形条件、经济社会
背景、建筑保护现状都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通过该实例,对历史建筑修缮的设计思路进 行整理,借此对古镇历史建筑单体空间、建筑群体空间的整合进行尝试和探索。 102号吕家始建于清朝末年,为两层穿斗式建筑,建筑内部结构和立面基本保持完整, 从外观看十分古朴,是典型的下店上宅型民居,建筑建造时结合了地形高程变化,内部空

间显得十分丰富。经年风雨,年久失修,建筑老化严重,由于产权变化,该建筑权属分为
两家,导致内部空间被随意分隔,随意搭建,对建筑破坏极大,亟待整修。 该建筑改建时,应遵循下列控制原则:(1)不得改变原有房屋结构。(2)尽量不改变 原有内部分隔,保持院落原有格局和尺度。(3)尽量采用当地传统材料,色彩应与老街保 持视觉上的协调。 考虑到该原建筑是以商业功能为主的下店上宅型民居,故在设计中恢复了它的商业功 能,将产权分割的建筑重新整合起来,将其改建为酿酒作坊,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当地 特色“包谷酒”的场所,以进一步丰富古镇的观光元素。建筑结构维持不变,将一楼隔墙 打通。提供营业、展示、品酒、交往的空间,二楼主要为客房和主人房间。进入天井,将 晒台场地进行改造,底层布置酒窖、晒台上种上葡萄架,摆上桌椅,这样进一步延伸了酒 坊的功能空间,强化了主题,增添了趣味性和文化性。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野三关建筑保护与整治的工作方法包括建筑环境的整治、不协调建筑的拆除和改建、 建筑群与空间的完善等,在实际工作中,完全的保留只是局部与少数,更多的是对传统文 化的精髓进行充分吸收,要重视对传统建筑基础设施的更新与完善,对传统建筑的生活服 务设施逐步进行改造,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与生活空间品质。 102号吕家建筑的修缮设计方案是古镇建筑单体空间整合的典型实例,对古镇的建筑的
修缮和整治,应对建筑的历史渊源、结构形式、损毁状况、空间功能以及房主的经济状况、 个人喜好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并就建筑整改、经营项目、资金来源等问题与户主进行了 充分的讨论,方案对建筑功能的定位,要综合古镇规划要求、建筑现有条件要求、屋主现

实情况要求,这样才能有可实施性。

小结
古镇承载了难以复制的历史信息,是区域内的精神生产中心。在现代环境中,包括野
三关在内的众多古镇,其表现形式已被异化,蜕变为与环境割裂的城镇形态,很多人认为 古镇的历史意义与保留价值已经丧失了存在的物质基础,这些论调的出现是个危险的信号。 以上提出的是对古镇保护与发展问题的一些认识和思考,理论来源于实践,必须通过

实践来检验正确性,而且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归纳总结。对中国历史文明的
传承已经到了一个危急的时刻,必须更多的借鉴国内外在这方面成熟的理论和有益的实际 经验,采取果断的措施,才能真正有效地遏止历史文脉断裂这种趋势的蔓延。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7章总结与展望
鄂西山川,钟灵毓秀,土家儿女,人文荟萃,几千年发展,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浓

墨重彩的一笔。野三关古镇,形成于当地民众质朴的宇宙观之上,沉淀积累了深厚的地域 文化。在调研与撰写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鄂西人民与恶劣自然条件斗争的艰辛,古
镇虽然破旧,当地人民和政府也同样有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与改变现状的急迫愿望,他 们希望通过对古镇的宣传和保护开发,提高古镇的知名度,吸引游客来观光旅游,从而提 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并改善他们的生活。然而,我们看到有很多的古镇,都被一些看似美好, 实则是急功近利的规划与开发建设,以惊人的速度遭到破坏。这大大增强了笔者对古镇进 行研究的迫切感,希望通过理论和实际方法的探讨,促进古镇保护工作的开展,在此背景 下,就有了以上的文字。 该论文是笔者在深入调查古镇现状基础之上作出的归纳总结,对于其研究理论和方法,

武汉理工大学李百浩教授主持并领导开展的湖北古镇研究已有了相当份量的著述,早就形 成了成熟的研究体系,要想在此处有所突破,实属难事。为此,笔者试图在别人研究的基 础上,将自己的调研资料和心得融入其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对研究对象重新进行整理分
析,尝试在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上出新出彩。同时,作为湖北古镇研究中第一个涉猎鄂

西南的论文,希望能在这片瑰丽的土地上多找到些新鲜的东西,真正的提炼出地域性、民
族性的特点,为整个研究体系的完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文的核心部分是第二、三、四、五章,分层次全方位对野三关古镇进行研究,第六 章的内容是笔者在前四章基础上,借鉴了前人的若干理论,通过大量的分析总结后提出的

保护与发展的观点,虽不全面,但也算是有所思,有所想。综观全文,从其所涵盖的学科
范畴来看,涉及人类聚居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和城市设计理论等领域,但在论述

的过程中,笔者时刻自我提醒——古镇的形成并不是某一个人“规划”出来的,也不是某
个现代规划理论“指导”出来的,它是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社会条件下“自然”发展 形成的,有其必然的构成机制和逻辑。因此论述中在对“机制”的分析上下了一番心思, 应该尝试以一种科学的原理和态度去分析,而不是想当然的套用现代建筑、城市设计的经 验或寻找某些“形而上”理论和观点。同时,由于野三关镇相关研究资料和历史档案奇缺, 全文大多数图片均是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取得和绘制的,尽量增强其说服力,避免单纯理 论阐述的空洞性,但同时也避免不了会有些错误,希望在将来的研究和交流中,不断进行 修正。 希望通过对古镇历史文化和价值的提炼,通过对保护与发展理论和实际方法的探讨, 能正确引导民众,让人们充分了解古镇的宝贵价值,促进古镇保护工作的开展,为湖北古 镇这一社会人文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1
第2章

论文图表来源

图2-1虎淳于,作者摄于‘武陵土家》
图2-2野三关镇田行皋社坛碑,作者摄于2006年 图2-3文化传承轨迹分析,作者自绘 图2.4巴东区位图,作者自绘 图2-5湖北巴东旧县坪遗址全貌,下载于巴东旅游网 图2-6神农溪风光,摄于‘人文地理》,2006(3) 图2-7巴东历史地图,根据‘巴东县志》自绘 表2-1 巴东建制沿革一览表,根据‘巴东县志》自制

图2-9野三关镇镇域图,根据‘野三关轶事》自绘
图2-10泗渡河,作者自摄 图2-11人工栽培技术,作者摄于2006年

图2-12土家民族舞蹈——摆手舞,邓清国摄于2005年

图2-13土家风味一腊肉火锅,作者摄于2006年 图2-14.原国民革命军第六战区后方医院,作者摄于2006年
表2-2野三关常年气温统计表,作者根据《野三关轶事》自绘 图2-15原国民政府后方米粮站,作者摄于2006年

m吲嘲吲哪旧川嗍阱m阻衅m畔瞰mⅣ

图2-16在野三关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作者摄于2006年 三关轶事》

【18】图2—17 1984年,胡耀邦、胡锦涛等中央领导视察野三关镇时的合影,作者摄于‘野 【19】图2-18野三关镇的农业种植资源,作者摄于2006年

第3章
图3.1古镇鸟瞰,作者摄于2006年

图3-2恩施至宜昌的人行大道——施宜大道,作者摄于2006年
图3-3古镇周边险要的地势,作者摄于2006年 图3.4中国传统风水模式,作者根据<风水与城市营建》自绘 图3-5古镇周边优美的山水景观,作者摄于2006年 图3_6城镇聚居形态结构模型,作者自绘 表3-1聚居形态要素分类,作者自绘 图3.7聚居形态影响因素关系图,作者自绘 图3-8野三关镇区总体平面图,作者自绘 图3-9连续的商业界面,作者摄于2006年 图3—10天主堂外景,作者摄于2006年 图3—11天主堂内景,作者摄于2006年 图3—12野三关镇形态演变,作者自绘

凹阻∞瞄 瞄陋阿郾陋咖m暖∞

图3-13“四山~坝,新旧依傍”的整体聚居形态,作者自绘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童
【34】图4-1“一道?两街?三巷”的整体街巷结构,作者自绘

【351图4-2遮阳构件,作者摄于2006年 【36】图4-3排水口,作者摄于2006年
【37l图4.4排水沟,作者摄于2006年 【381图4.5街巷空间形态,作者自绘

[391图4.6坡道。作者摄于2006年
【401图4.7梯道,作者摄于2006年

[411图4_8主街与岔街空间比较分析,作者自绘
【42】图4.9主街空间实景,作者摄于2006年

[43l图4-10巷道空间实景,作者摄于2006年 [441图4-11三面铺实景,作者摄于2006年 [451图4-12古井,作者摄于2006年 [461图4-13当地人速写习作——俗称“三层不要梯”的山地特色民居,邓清国绘制
147】图4-14古镇街区鸟瞰,作者摄于2006年

[48】图4-15古镇天井式建筑——122#曾家鸟瞰,作者摄于2006年
【491图4-16古镇一派和谐的田园风光,作者摄于2006年

[501图4-17人文景观之——拱桥邀月,作者摄于2006年

第5章
图5-1干栏演变阶段分析,作者自绘

图5-2典型吊脚楼一恩施刘家大湾,作者摄于‘湖北传统民居》 图5-3通风采光系统分析图,作者自绘
图5.4古镇天井内部实景,作者摄于2006年 图5-5典型一字屋平面,作者自绘

图5.6一字屋——28#实景,作者自绘
图5-7火铺房实景,作者摄于2006年

图5-8吞口屋实例10甜吕家,作者自绘
图5.10四合院式建筑122#曾家,作者白绘 图5.11异形建筑。三面铺”,作者自绘 图5—12古镇建筑处于重岚叠翠的背景之中,作者摄于2006年 图5.13室内二层走廊内景,作者摄于2006年 图5.14室内空间的集约处理方式,作者摄于2006年 图5.15三面铺充分适应地形,作者摄于2006年 图5.16利用错层处理地形的102#吕家,作者自绘 图5.17穿斗结构建筑,作者自绘 图5—18古镇典型穿斗结构建筑,作者摄于2006年

图5-19柔性绞结的穿斗结构建筑——结构变形后房屋仍能使用,作者摄于2006年

阻陀盼瞰陋 ∥郾印唧陋睇旧畔陋 岍㈣

图5—20各种挑檐形式,作者摄于2006年
7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0】图5-21以台阶处理高差,作者摄于2006年 [711图5-22地幔,作者摄于2006年 [72】图5.23版筑式土墙,作者摄于2006年
【73】图5-24土坯墙,作者摄于2006年

[741图5-25实砌式砖墙,作者摄于2006年
【75】图5-26石墙,作者摄于2006年

【76】图5-27编竹夹泥墙构造,作者自绘 【77l图5-28古镇脊饰实例,作者摄于2006年
【781图5-29古镇老虎窗实例,作者摄于2006年

第6章
图6.1重大工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作者摄于2006年 图6-2衰败不堪的历史建筑,作者摄于2006年 图6-3野三关古镇中心已经转移到新镇区,作者摄于2006年

图6-4古镇留守人群.作者摄于2006年
图6-5新建成区对古镇风貌的冲击。作者摄于2006年 图6.6历史街区内积涝严重,作者摄于2006年 图6-7因电线短路焚毁的房屋,作者摄于2006年

㈣㈣刚网㈣刚嘲M

图6-8老街引进的环卫车。作者摄于2006年 表6-1原居民居住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表,作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自绘 表6-2老街居民搬迁意向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作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自绘 图6.9规划范围,作者自绘 图6.10老街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构想,作者自绘 图6.11野三关极佳的交通区位优势,作者自绘 图6-12野三关镇拟订的总体规划,作者摄于2006年 图6-13镇区发展方向,作者自绘 图6-14历史街区街巷格局整合构想。作者自绘 图6-15历史镇区建筑分类图,作者自绘

M嗍删嗍刚嗍 嗍 嗍

图6.16历史镇区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作者自绘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2

参考文献目录

【1】罗哲文.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阮仪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3】阮仪三.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41董鉴泓.阮仪三.名城文化鉴赏与保护.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5】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16何依.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一历史文化城镇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阴朱霞.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综合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耿虹,杨惜敏.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探索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9】9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1张驭寰.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11荆其敏,张丽安.情感建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f121阮仪三.江南古镇.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1998

[13】段进,季松,王海宁.城镇空间解析一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115】魏挹澧.湘西城镇与风土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f16】周若祁,张光.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71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诸葛村一中国乡土建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181陈国灿,奚建华.浙江古代城镇史.合lIE.-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19】李玉详摄影。紫图撰文.中国古镇图鉴.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1罗小未.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的研究.南京:东
南大学出版社,2002.04 【21】荆其敏.中国传统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2】王其钧.中国民间住宅建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r231曹炜.中日居住文化——中日传统城市住宅的比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4】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筒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f25】洪铁城.东阳明清住宅.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6l沈福煦,刘杰.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7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室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8】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9】(清)陈诗.湖北旧闻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0】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南宁:广西人民出 版社,199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 【32】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3】齐康.城市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4】龙彬.风水与城市营建.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5】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61雷翔.广西民居.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37】陈晓燕,包伟民.江南市镇——传统历史文化聚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8】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9l李百浩,徐宇筵,吴凌.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研究.华中建筑,2000.(3):116-117 [40】李百浩,徐宇廷,吴凌.武汉近代里分住宅发展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续).华中建筑,
20【耵.(4):103.105

[41l李百浩,陈丹.因桥而兴的湖北古镇——崇阳白霓镇.华中建筑,2006(1):108-113 【42l李百浩,庄程宇.因驿而兴的湖北古镇——孝吕小河镇.华中建筑,2006(3):133—138 [431李百浩,祝建华,黄立,郭建.One
第15届大会。2005.09
Cultural Route Span the Millenary:Ching¥e Tea Road

(一条横亘千年的文化路线——中国茶叶之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441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1.25
(10):25-32

[45】邵龙飞.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规划师,2003.19(1):48-51
[46】彭松.西递古村落空间构成模式研究.华中建筑,2004.20(3):85.-87

147]张曦,葛听.历史街区的生活方式保护与文化传承——看苏州古街坊改造.规划师,
2003.19(6):15.19

[481阮仪三,邵甬,林栋.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城市规划汇刊。2002.(1):1-4 [491李和平.山地历史城镇的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城市规划,2003.27(12):85-88 【501肖晓丽,褚冬竹.巴蜀地域民居局限性探析.新建筑,2005.4:29-32 【51】钱江林.早地修船人财两旺罗城古镇的建筑空间及风情.小城镇建设,2004.11:60-63 [521王雅捷.历史建筑保护的历史与实践——屯溪老街保护规划十六年来的探索:『硕士学
位论文1.北京:清华大学,2001

【53】刘炜.湖北古镇的历史、形态与保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54】张渺.武昌昙华林街区研究:【硕士学位论5c1.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55】孟岗.湖北罗田胜利镇屯兵堡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56】闵雷.湖北监利程集古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57】董争俊.湖北监利周老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58】何展宏.湖北洪湖瞿家湾古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591鲁锐.湖北阳新龙港古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60l林楠.湖北赤壁新店古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611陈丹.湖北崇阳白霓古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1.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62】周红.湖北钟祥张集古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63]叶裕民.湖北钟祥石牌古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7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庄程宇.湖北孝昌小河古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1.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65】李进.巴渝古镇聚居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4 【66】戴彦.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及其整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1.重庆:重庆大学,2003

{671雷诚.巴渝古镇人居环境研究一簇群论:【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3
【68】李卉.巴渝古镇人居环境研究——建筑形态论:【硕士学位论文1.重庆:重庆大学,2003 【69】方波.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特征及其保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

抛5

【701林立勇.市场经济条件下历史小城镇的保护研究一以巴蜀山地历史小城镇为例:【硕
士学位论文1.重庆:重庆大学,2004 [71l傅乐园.明清时期湖北市镇的发展与变迁:【硕士学位论文1.武汉:武汉大学,2001 【72】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湖北省篇.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73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别B分册.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
[751湖北省巴东县志编纂委员会.巴东县志.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74】张建民.湖北通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6】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湖北省篇.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册杨承禧张仲圻.湖北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8】谭圣国.野三关轶事.巴东野三关:野三关镇人民政府,2001 r79】(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80l(美)凯文?林奇.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811(丹麦)扬?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21(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831(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5 【841(英)克利夫?芒福汀.张永刚,陆卫东译.街道与广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5】(挪威)诺伯格?舒尔茨.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jB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86】(英)F.吉伯德.程里尧译.市镇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871

Larkham,PeterJ.Conservation and the City,Routledge,1996 the Historic Rural Landscape.New York:Routledge,1999.

{88】Jane Grenville.Managing

附录3

野三关古镇农亭老街建筑现状一览表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l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序号

现状照片

建筑 编号

建筑用途 原来 现在

建筑现状

建筑类别

备注

90

农亭街 123号

住宅

住宅

该建筑建于1950年代,为 2层砖本(土坯砖)建筑, 建筑质量一般,外观一般。

历史建筑

维修改善

一般建筑 91 农亨街 127-131号 商铺 住宅 该建筑均建于1990年代, 为3层砖混建筑,建筑质 量一般,外观一般。 (与历史 风貌有冲 突) 建议拆除

92

农亭街 133号

住宅

住宅

该建筑建于1950年代,为 2层砖木建筑,建筑质量 一般。外观一般。

历史建筑

维修改善

一般建筑
93

农亭街 135号

商铺 住宅

该建筑均建于1990年代, 为1层砖混建筑,建筑质 量一般。外观一般。

(与历史 风貌有冲 突) 建议拆除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4
调查时间: 性别:男 女

野三关古镇农亭老街原居民调查问卷
门牌号码: 年龄: 被访者姓名:

1.您家的人口构成,常住这里的有()人:

a老人(∞岁以上)()人
c其他人口()人

b小孩(16岁以下)()人

3.您原来的老房子何时建造:——房子原用途:
2.您是否熟悉老街的历史:a熟悉b一般c不熟悉
4.您在老屋中居住过多长时间: 5.您何时搬入现在的新房:

6.您更喜欢老房还是新房:a老房b新房c差不多.原因: 7.老房与新房哪个更舒适:a老房b新房c差不多 8.当时从老房般出来的心情:a迫切b不愿意c无所谓
9.是否觉得原来的老房冬天太冷: a是 b否 b否
b否

c一般 c一般 c一般

lO.是否觉得原来的老房夏天太热:a是 11.是否觉得原来的老房太潮湿: a是

12.觉得老房的通风采光条件如何:a满意b不满意c一般
13.您现在是否还经常回原来的老街走动:a经常b偶尔c从不 您觉得现在的野三关古镇农亭街道: 14.改造得很好:a是b否c一般d无所谓 15.很冷清:

a是b否c一般d无所谓
a是b否c一般

16.您对现在的野三关古镇农亭街道是否觉得还很有感情: 17.如果有可能您是否还愿意般回去住: 18.如果您住在传统形式的房屋内,您对它的态度:

a是b否c无所谓

a严格保护,重建或维修要尊重原貌

b利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形式上尊重原貌

c更喜欢新式建筑,要按新建筑形式建造d无所谓
19.您希望这里增加什么公共设施: a商场b娱乐c学校 a是b否c无所谓

20.您是否赞成现在的野三关古镇农亭街道开发旅游: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5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一、发表论文 因农而兴的湖北古镇——巴东野三关镇,华中建筑,2006(07)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1.中日湖北历史城镇街道共同研究,武汉理工大学与【目】神奈川大学合作研究项


2.湖北古镇保护利用模式与方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校基金资助项目 (XJJ2004138) 3.湖北古镇形态及其文化特征研究,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立项号[2007]038) 4.湖北古镇保护规划研究,湖北省建设厅建设科技计划项目 (鄂建文[20061183) 5.湖北古镇保护规划研究示范工程,湖北省建设科技示范工程 (鄂建文[20061212)

三、参加的设计项目
2004.12 2005.04 2005.11

武汉理工大学新校区建筑单体设计投标 武汉理工大学新校区理学院建筑初步设计 天门市汇侨大道城市设计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记
论文自导师李百浩教授第一次选题指导以来,弹指一挥间


  本文关键词:湖北巴东野三关古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0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00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7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