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课改十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6-12-05 14:14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自2003年颁行至今,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作为高中历史改革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内容标准”作为《标准》的主体部分,无论是在结构设置和内容安排上都有巨大变化和创新,引发了学界热烈讨论与研究。笔者经过统计,十年来有30余篇论文的研究涉及到了《标准》的内容标准,既有对其特点的剖析,也有对其缺点的分析,还有对内容标准的具体解读。本文拟就十年来学界对《标准》内容标准部分的研究进行疏理,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及内容标准部分的优劣得失,以期能对今后《标准》的研究和历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内容标准”特点研究
    关于“内容标准”的特点,总结起来,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时代性。“内容标准”的制定贴近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及时吸取了学术研究成果,整个内容充满了时代气息。例如,朱汉国在《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一文中就指出“内容标准”部分“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及时地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1]而何成刚、赵申升的文章《继承·发展·创新·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提出《标准》在“具体的历史知识的选择上,大量增加了与现实相关和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反映了历史学科的最新进展”。[2]
    2. 基础性。《标准》的“内容标准”就过去一部分较为陈旧和有难度的内容进行了适度删简,呈现出基础性的特点。如“历史课程内容要符合国情,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着重克服‘难、繁、偏、旧’的现象”,[3]并且“新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基础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
    3. 选择性。“内容标准”有目标明确,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具有选择性。因为“内容标准”的设置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也为教师的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5]而“课程目标更加明确课程标准对每个学习专题的每个知识点都用清晰的行为动词,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出了具体规定”。[6]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内容标准”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4. 完整性。由于课程结构的变化新课标中世界史、社会史、文化史等比例的加大,内容更为系统具体,也更加完整全面。何成刚、赵申升指出世界史内容的增加“有利于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加强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7]而选修课的诸多内容,则涉及到学术研究领域的突出成果。王雪峰认为增加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而学习专题的设立,则使知识更具系统性。此外,朱汉国同样强调“新课标的世界史扩充,体现了历史的完整性”。[8]
    二、“内容标准”的缺点和不足
    虽然不少学者都肯定了“内容标准”的变化,指出了“内容标准”的新特点,但同时也有学者指出了“内容标准”的问题所在,指出了其缺点和不足。如赵亚夫就在《从“历史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看问题》[9]、《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化——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反思》[10]、《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11]三篇文章中,对“内容标准”中行为动词的使用,世界史比例调整,必修与选修的整合,政治史和文化史内容的选取等问题提出了质疑。朱汉国、何成刚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实施现状调研报告》[12]一文中认为内容标准总量较大,内容较难,重复较多。而郑林等人认为内容标准在内容结构上、必修和选修模块的选择和设置上、内容的难度和衔接上都有缺陷。[13]姚锦祥则指出了《标准》内容标准需要商榷的四点问题:“一是经济史和文化史的扩展与政治史内容偏狭;二是地区史不平衡;三是中外史专题价值反差;四是初高中内容的衔接和重复”。[14]陈其也认为《标准》的内容标准存在地区知识的不平衡。[15]此外,陈春梅的《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几点建议》、[16]王雪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内容标准的创新与不足》、周明学的《历史课标及历史教材的“去历史化”问题》[17]等文章还提出了内容标准部分知识点遗漏和选取不当、存在去历史化等问题。总体来看,学界对内容标准的知识结构、知识编排、内容选择和难度、初高中衔接以及行为动词使用提出了异议。
    三、对“内容标准”的具体解读
    具体到“内容标准”的每个专题、每个模块,也有一部分学者分别从政治史、人物史、改革史等角度对“内容标准”中的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1. 在对“内容标准”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史模块的研究中,分析得最为透彻的当属冯一下等学者的《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政治史内容》、《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经济史内容》、《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文化史内容》三篇文章。有关政治史的分析中,冯一下、黄勇指出“内容标准”的政治史具有“重视其地位、以政治文明为主线,科学的评价,多角度的研究历史,密切联系现实”[18]的五大特点。同时,也针对政治史的不足提出了建议,希望政治史的编写“能真正的贯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内容编排原则,应更科学地选择和安排中国近代政治史内容,可适当增补一些重要内容,要尽量减少交叉重复”。[19]经济史方面,冯一下、李洁提出了经济史的五大突破和创新,分别是“创设经济史板块,提出经济史的教学概念,吸收经济史研究成果,经济史内容贴近实际,提出了合理的活动建议”。[20]而在改进建议上,冯一下、李洁建议经济史内容应该从“更清晰地勾勒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更恰当地处理经济史与政治史、世界经济史与中国经济史的关系,适当注意近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史,经济史在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中获得应有的地位,经济史模块的能力要求应更有针对性”[21]等方面进行调整。在有关文化史的研究中,冯一下、李洁肯定了“内容标准”中“文化史比重和地位提高,,选取和安排人类创造的最重要的优秀文化成果,揭示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将文化史领域作为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园地”[22]的特点,但是同时也建议文化史部分内容在难度上、安排上、表述上、联系生活实际上都有待改进。此外,徐晓红的文章《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研究》还将《标准》中文化史的内容分布进行了统计,对《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价值取向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23]
    2. 在选修模块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的领域和方向集中于改革史、人物史、民主史等方面,而关于历史奥秘和文化遗产等方面,却鲜有涉及。如徐赐成在《高中历史“改革史”课标内容要求及教学问题处理(上、下)》两篇文章中对改革史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他认为改革史的内容虽与必修有交叉重复,但也有着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也应该相对独立,为此他提出了改革史教育的三点功能和四点价值追求。[24]而在关于人物史的分析中,冯一下、黄勇在《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人物史内容》中肯定了内容标准对人物史的重视,然后具体分析了“内容标准”中历史人物的教学要点,指出“强调了解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主要活动是人物史教学的基础”,并结合图表对“内容标准”中的人物的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人物史在人物分布、数量、出现次数、活动建设四个方面的修订建议。[25]在民主史部分,尚海燕在《课改前后高中历史课程民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一文中通过列表的方式,归纳了《标准》中民主史的相关内容,对比《大纲》,总结出“课程标准在民主教育目标内容方面更为全面、科学和合理,内容更具有时代感,突破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真正体现了历史学科本身的科学价值”。[26]
    3. 还有学者对“内容标准”中教学建议部分进行研究。如,罗敏捷就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建议”的研究》一文中就专门对《标准》的活动建议做深入的剖析。文章结合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分析了教学学活动建议内涵、理论基础和课程价值,并为教学活动建议的设计实施提出建议。[27]
    四、《标准》中内容标准部分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内容标准”部分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虽然《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其研究的深度还是有待加强。例如,从宏观角度研究内容标准的文章中,只有少数学者对内容标准的做了全面的阐述和研究,大多数的文章都只有小部分的篇幅谈到了内容标准的特点、创新与问题。而在内容标准具体的解读方面,研究的文章并不多,除了冯一下等学者的四篇文章对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物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外,其他的文章都没有专门针对内容标准某个模块或专题进行研究,多是结合内容标准,重点谈到了教学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此外,有关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三个模块内容标准的研究则基本没有人涉及;而且能够打破模块的限制,从中国史,世界史,或者从古代史,近代史,或从社会史,科技史等领域进行的研究则更没有出现,可见其研究的广度也远远不够。
    2. 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笔者在对相关论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内容标准研究的方式方法大都是纯文字性的分析总结。然而,《标准》内容标准部分的篇幅较长,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如果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方法,则更能够直观,科学的反映出研究的结果,更好的给自己的论点给予支持。
    3. 内容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标准》颁布到现在已经超过十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也都在使用新课标教科书,可以说,内容标准也在经受实践的考验。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些内容标准还存在什么问题,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修订建议呢?则很少有人提及。
    结合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 对内容标准的特点、创新、不足之处都可以有更深入更系统的挖掘,同时也要拓宽内容标准的研究视角。例如不仅可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人物史的角度研究,也可以从社会史、国别史、断代史等方面对内容标准进行分类解读,力求在对内容标准研究的涉及面上得到拓展和延伸。
    2. 对内容标准的研究范围可以进一步拓展,寻找一些新的研究切入点。例如,我们也可以借鉴《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研究》[28]一文,对内容标准政治史、经济史以及选修部分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研究。
    3. 研究的方法应该更加的多元化。如,在人物史的研究中,冯一下、黄勇就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采用列表的方式,对人物史中各类人物分布,出现次数等进行了分析,既有理有据,又一目了然。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的应用定量分析,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4. 结合更多的教学实践分析《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知识点。对相关知识点的增删和完善,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8]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03(10):14;15.
    [2][7]何成刚,赵申升.继承·发展·创新·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2):27;27.
    [3]刘军.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认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浅析[J].历史教学,2003(7):5.
    [4]李静萍.谈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56.
    [5]石强.关注课程改革培养历史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学习与研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2):9.
    [6]王雪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内容标准的创新与不足[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9):15.
    [9]赵亚夫.从《历史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看问题[J].历史教学,2008(5):44-47.
    [10]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化——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反思[J].教育学报,2006(8):37.
    [11]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J].历史教学,2006(5):45.
    [12]朱汉国,何成刚.关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若干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13(4):23-26.
    [13]郑林,侯桂红,吴波,刘玉群,张逸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实施现状调研报告[J].历史教学,2013(3):3-9.
    [14]姚锦祥.历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J].教育学报,2006(8):147.
    [15]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建议[J].历史教学,2004(12):43.
    [16]陈春梅.在创新中不断进步——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几点建议[J].广西教育学报,2004(3).
    [17]周明学.历史课标及历史教材的“去历史化”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2009(11):29.
    [18][19]冯一下,黄勇.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政治史内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30-31;32-33.
    [20][21]冯一下,李洁.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经济史内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34-35;35-36.
    [22]冯一下,李洁.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文化史内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37-40.
    [23][28]徐晓红.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3(4).
    [24]徐赐成.高中历史“改革史”课标内容要求及教学问题处理(上下)[J].中学历史教学,2011(8-9):19-21.
    [25]冯一下,黄勇.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人物史内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1-2):20-23.
    [26]尚海燕.课改前后高中历史课程民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J].历史教学问题,2009(2):95-96.
    [27]罗敏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建议”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11).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文化史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5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05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7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