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以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6 13:05

  本文关键词: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以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海交通大学》 2007年

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以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研究

曹子谦  

【摘要】: 上海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世界建筑博览会”的美誉。城市在近代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丰富多彩的城市遗产,它拥有极高的风貌价值、历史价值、使用价值和区位价值等。历史风貌保护区就是上海城市遗产艺术价值的一个主要内容。尤其是二十世纪90年代末,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大规模开发,怎么样保护这些历史脉络,保护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区,成为上海构建世界城市的重要内容。本文是基于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以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实践研究而展开。浜北历史文化风貌区是目前上海市最大的、花园建筑最集中、历史风貌保存得最完整的区域。对该区域展开研究目的是探索在市场化开发背景下,政府、企业和社会如何实施对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本文通过对徐汇区肇嘉浜路以北历史文化风貌区实地考察、资料收集、调研分析,分析和总结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特点、面临的问题和保护开发存在的困难。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成功经验,提炼和归纳出对该风貌区保护的思路、坚持的原则、难点的破解、相关的对策和推进的步骤。采用假设开发法和街坊模拟法的方法,测算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市场盈利情况,并进行方法的比较和评价。作者认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采取捆绑式保护和开发的办法,即对花园住宅进行置换、其他建筑进行整修、旧里等建筑进行动迁和新建,从经济意义上是有价值可言的,而且在现实背景下每个街坊也有操作性。此外,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共同推进风貌区的保护。论文对于市场化运作下如何保护和改造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了阐述,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方法。论文还提出:环境塑造和文化注入也是提升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关键措施,并对如何塑造和注入提出了操作性意见。论文最后,作者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政策进行了展望和建议。 目前上海正面临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风貌区需要保护和利用的难题。在目前的情况下,对风貌区保护只有比较宏观的规划设想和参数约束,实践中就如何有效推进、经济性分析和细化方案相对比较缺乏。所以论文对徐汇区肇嘉浜路以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研究,不仅有现实意义和操作意义,也为其他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提供了比较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U98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前言13-14
  • 第一章 绪论14-19
  • 1.1 研究背景14-17
  • 1.1.1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定义14
  • 1.1.2 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与发展14-15
  • 1.1.3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历史背景15-17
  • 1.2 引出论题17-19
  • 1.2.1 论文研究的意义17
  • 1.2.2 论文的研究方法17-19
  • 第二章 浜北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现状研究19-29
  • 2.1 浜北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现状19-24
  • 2.1.1 上海徐汇行政区概况19-20
  • 2.1.2 浜北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概况20-21
  • 2.1.3 浜北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主要特点21-24
  • 2.2 浜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存在的问题24-25
  • 2.2.1 风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24-25
  • 2.2.2 保护在机制和体制上存在的问题25
  • 2.3 加快浜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历史时机25-27
  • 2.3.1 浜北历史文化风貌区在徐汇区“十一五”规划中的功能定位25-26
  • 2.3.2 保护的优势条件26-27
  • 2.4 保护工作体现的价值27
  • 2.5 保护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27-29
  • 第三章 国内外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经验和借鉴29-36
  • 3.1 日本奈良今井町29-31
  • 3.2 安徽屯溪老街31-33
  • 3.3 上海新天地33-36
  • 第四章 浜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原则和思路36-44
  • 4.1 浜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思路和目标36
  • 4.2 浜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总体原则36-39
  • 4.2.1 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36
  • 4.2.2 分阶段推进保护工作36-37
  • 4.2.3 市、区、街道联手推进保护工作37
  • 4.2.4 最大可能尊重原貌37
  • 4.2.5 分类进行建筑保护和改造37-38
  • 4.2.6 保护过程中兼顾市场效益38
  • 4.2.7 立章建制规范和依法推进保护工作38-39
  • 4.2.8 公众参与保护工作39
  • 4.3 保护改造的关键之一——居民动迁工作39-41
  • 4.3.1 采取动迁安置方式39-40
  • 4.3.2 特殊人群的动迁安置40
  • 4.3.3 对于国有经营建筑和私产的动迁方法40-41
  • 4.4 保护改造的关键之二——理顺产权关系41-44
  • 4.4.1 按照保护规划要求自行进行保护改造41-42
  • 4.4.2 政府监督和关心下的保护改造42
  • 4.4.3 政府为主体参与整体保护改造42-44
  • 第五章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成本效益分析和抽样模拟44-55
  • 5.1 成本效益分析44-50
  • 5.1.1 全部花园住宅置换保护成本收益估算44-46
  • 5.1.2 全部动迁和改造旧式里弄的保护成本收益估算46-47
  • 5.1.3 捆绑式整体保护开发方案47-49
  • 5.1.4 三种保护改造模式的综合分析49-50
  • 5.2 抽样街坊资金盈利情况模拟预测50-55
  • 5.2.1 湖南路街道第16 街坊模拟50-52
  • 5.2.2 天平路街道第23 街坊模拟52-54
  • 5.2.3 模拟抽样综合分析54-55
  • 第六章 保护和改造风貌区经营活动中的对策55-61
  • 6.1 优秀历史建筑物的价值评估55-56
  • 6.1.1 使用价值55-56
  • 6.1.2 非使用价值56
  • 6.2 实施保护和开发需要控制的风险56-58
  • 6.2.1 前期动迁风险56
  • 6.2.2 建设审批程序风险56-57
  • 6.2.3 经营限制风险57
  • 6.2.4 融资借贷风险57-58
  • 6.3 保护和改造的成本控制难点58-59
  • 6.3.1 设计标准58
  • 6.3.2 成本目标58
  • 6.3.3 工程招标管理58
  • 6.3.4 资金成本58-59
  • 6.4 投资管理和风险归避办法59-61
  • 6.4.1 多元投资主体59
  • 6.4.2 明确保护项目的定位59-60
  • 6.4.3 多渠道融资创新60-61
  • 第七章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推进步骤和目标计划61-66
  • 7.1 推进步骤61-65
  • 7.1.1 出台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61-62
  • 7.1.2 制定保护改造保护准则62-63
  • 7.1.3 选择试点街坊63
  • 7.1.4 保护和改造责任主体提出申请63
  • 7.1.5 实施居民动迁和安置63
  • 7.1.6 改造和新建项目商业化运作63-64
  • 7.1.7 保护改造和开发管理64
  • 7.1.8 转让和利用64-65
  • 7.2 保护计划65-66
  • 第八章 浜北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环境塑造和历史文化注入66-70
  • 8.1 环境塑造66-68
  • 8.1.1 环境塑造的定位66
  • 8.1.2 道路美化和整治66-67
  • 8.1.3 净化空间和增设绿化67
  • 8.1.4 精心设置和设计街头景点67-68
  • 8.1.5 布局商业及生活设施68
  • 8.2 历史文化注入68-70
  • 8.2.1 历史文化对地区发展的意义68-69
  • 8.2.2 法国历史文化和历史渊源的注入69
  • 8.2.3 民族历史文化的注入69-70
  • 第九章 浜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的政策展望和建议70-77
  • 9.1 宏观层面----可持续发展理念70-71
  • 9.2 中观层面----制度的完善71-73
  • 9.2.1 机构的完善71-72
  • 9.2.2 公众参与72-73
  • 9.3 微观层面73-77
  • 9.3.1 冻结相关产权交易行为73
  • 9.3.2 创新保护改造机制73-74
  • 9.3.3 完善政策法规74-75
  • 9.3.4 健全保护资金政策75-77
  • 参考文献77-80
  • 致谢80-8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2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魁;上海市徐汇区近代花园洋房保护再利用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萍;上海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敏,李先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调控机制的思辨[J];城市规划;2003年12期

    2 李新建,李岚;历史街区保护中的适应性消防对策[J];城市规划;2003年12期

    3 Andrew Allan,Theodor Wyeld;阿德莱德的安利路:关于大城市地区中心大街环境中的适度折衷[J];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04期

    4 刘贵利,张圣海;英国海滨城市布莱顿的规划与实践[J];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雪,刘莹;意随景象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2 佘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3 王晓南;;五凤溪场镇开放空间的特色与保护[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4 姜利勇;;生态城市的建筑:自然的再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5 张凤;王营池;;构筑特色高校景观意象——西南科技大学校园规划与景观设计新解[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6 黄晓燕;;历史地段综合价值定量评价方法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7 崔珩;黄喆;;四川地区传统城镇建筑风貌的多维解析与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8 廖丹;;古镇的情感空间、管理空间及其旅游开发——以天府古镇黄龙溪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9 林云;刘庆;;以洛带古镇为例谈古镇规划过程中的遗产保护[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10 张巍;王一平;;街道的意义——城市住区模式的演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辉;;“非典”之后对城市人居环境规划与建设的思考[A];我国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抗击“非典”初战告捷后引发的思考[C];2003年

    2 张欣;刘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3 陈辉;刘松茯;;哈尔滨历史建筑保护的艺术性与原真性[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4 单超群;刘松茯;;历史建筑与历史地段的同构[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5 苏春雨;;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及保护研究——以欧洲两大城市及中国上海为例[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6 田长青;任继鑫;;浅析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体系”建构[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7 史学民;李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地域文化的表达——以开封市中山路商业街街景文化艺术研究为例[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8 于海漪;许方;朱灶芳;;婺源游山古村落空间体系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9 何韶颖;汤众;;广州传统宗教信仰场所与城市形态研究中的GIS应用探索[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10 陈谦;郭兴华;毕晓莉;;甘肃省青城镇保护研究初探[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朱小刚;高速公路视觉空间研究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倪文岩;广州旧城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5 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董菲;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梁宏志;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梅国宏;都市文化视域中的宋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闫晓云;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静帆;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村寨景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冬丽;城市公园中的空间立体系统营造[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洁;武汉市城市公园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黄远鸣;武汉市居住小区边界空间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西武;山地别墅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张杰;城市公园周边建设用地景观及环境控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韩悦;城市道路景观整治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徐文俊;乡镇公园的基础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威;;旅游开发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保护——以扬州“双东”街区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3期

    2 朱丹丹;;镇江西津古渡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3 梅青;白彩云;孙淑荣;宋永生;;历史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01期

    4 郑时龄;上海优秀近代建筑评析[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周俭;奚慧;陈飞;;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与建筑管理方法的探索[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徐琴;;有机更新:历史文化名城走出保护性衰败与建设性破坏困境之路[J];城市观察;2011年03期

    7 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10期

    8 张松;;上海城市遗产的保护策略[J];城市规划;2006年02期

    9 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J];城市规划;1998年03期

    10 邵甬,阮仪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遗产保护——以上海市卢湾区思南路花园住宅区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魏闽;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整体性保护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陈蔚;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3 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林源;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基础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5 王信;美国旧建筑再利用制度安排及对上海的借鉴[D];同济大学;2007年

    6 黄琪;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D];同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帅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扬;旅顺近代历史街区有机更新[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朱红兵;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贾洁;上海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5 辛慧琴;意大利古旧建筑保护及改造再利用浅析[D];天津大学;2005年

    6 迟英楠;建筑改造合理性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曹杰;近代居住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8 朱妍丽;近代上海独立式花园住宅屋顶形态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黄妍妮;苏州河东段优秀历史建筑的立面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张零昆;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利用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莹;上海市明清民居中厅堂大木构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翟宝辉,许瑞娟;“五统筹”中城乡规划的作用解析[J];城乡建设;2004年02期

    2 佚名;英国小城镇的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城乡建设;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慧;;浅析城市道路色彩语言与特色——以上海长宁区新华路道路色彩分析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08期

    2 叶世涛 ,楼葆衡;上海地层深处的巨变[J];瞭望;1988年05期

    3 高德武,刘瑞霞,杜岩;水土流失对农业资源的影响与保护开发对策[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1年02期

    4 本刊编辑部;缤纷靓丽上海宝马展(上编)[J];建筑机械化;2004年12期

    5 特洛斯·佩森;;上海,我的第二个家[J];航空港;2009年04期

    6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第4期(总第7期~第10期)第2卷总目录[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1981年04期

    7 韩地;;龙山县为千年古镇保护开发加火升温[J];城市规划通讯;2003年07期

    8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88年第1—4期(总36~39)总目录[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9 ;上海惠生化工集团总部,上海(中国)[J];世界建筑导报;2006年08期

    10 ;上海包协第一批团体会员[J];上海包装;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武克全的总结发言[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1年

    2 鹿金东;;入世与上海绿化行业发展的对策[A];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论文专辑[C];2001年

    3 毛翎;周泽深;王飞云;王小凤;沈晓;;1996—2001年上海市新发尘肺患者情况分析[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风正帆悬》[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宋旭璞;张万朋;;构建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生资助体系——以上海为模式对象[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肖锋;董瑞华;;上海财政体制改革的现状研究和理论思考[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侯全;李思名;;空间重构中的中国城市与冗余通勤:以上海和广州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孙婷婷;;上海市市级开发区发展现状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刘静;;与市民生活同步——上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柳启沛;梁惠芳;朱元桢;张丽芳;贾海英;陈秀芳;;上海市儿童碘营养状况及其评价指标的探讨[A];中国营养学会第六届微量元素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常虹;[N];秦皇岛日报;2007年

    2 记者 文伟;[N];永州日报;2009年

    3 魏国林;[N];陕西日报;2000年

    4 记者 胡晓伟;[N];天津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李秀春 江世震 李毅铭 王雪飞;[N];云南日报;2003年

    6 邓国芳;[N];杭州日报;2007年

    7 曾华锋;[N];人民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健生;[N];中国改革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李远明;[N];三明日报;2009年

    10 李明亮 本报记者 赵文;[N];广元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进庄;二十年代旧派文人的上海书写[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勇军;南京国民政府后期上海市商会研究(1945~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波;我国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恩博;上海房地产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樊卫国;激荡中生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琳霞;上海城区竞争力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张徐乐;上海私营金融业研究(1949—1952)[D];复旦大学;2004年

    8 宋佩玉;抗战前期上海外汇市场研究(1937.7—1941.12)[D];复旦大学;2004年

    9 焦亚波;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汤水清;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建立(1953-1956)[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子谦;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以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杨海;消费主义思潮下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空间效应演进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魏晔;上海人民调解工作的历史沿革、变化发展及其思考[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4 吴阿娜;河流健康状况评价及其在河流管理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洁;上海市商会组织的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乔楠;上海市中心城区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倪军;城市不同功能区典型下垫面空气离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江哲炜;上海城市绿地植物造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马之春;城市的灰空间[D];同济大学;2007年

    10 龚伟;都市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以北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5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15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2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