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德”与春秋争霸实践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22:16

  本文关键词:“德”与春秋争霸实践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西周中后期,随着成康盛世的远去,再加上连年征讨所造成的各种社会资源的持续消耗,使得强大的姬周政权由盛转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历史进入春秋时期。纵观中国历史,春秋时期的霸权迭兴是一个独特的现象。传统认为,诸侯争霸虽然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争霸的过程却充满了血腥,百姓生灵涂炭,弑君篡位之事屡屡发生,礼崩乐坏,争霸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不堪。但是,春秋时期诸侯林立,真正取得霸业的诸侯只是少数,霸业的取得不仅仅依靠战争和武力,霸主的“为政之德”是称霸的基础,对霸业有着重要甚至于根本性的影响和作用。春秋的战争也不全是“不义之战”,战争中存在着许多类似当今世界的人道主义的国际法规。这些并非是某个或某几个霸主称霸过程的特性而是其共性特征。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霸业中“德”的具体政治体现进行探讨,探寻“德”的具体内涵。本文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言,主要论述了春秋“德”和春秋霸业的研究概况。目前学术界在春秋“德”方面,往往则侧重于对具体的道德条目的阐释。而对春秋霸业的研究多是集中在某一个诸侯或某两个诸侯间的比较,对霸主的政治活动的整体研究还比较欠缺。所以将春秋的政治现状“霸权迭兴”与同时期的社会思想道德生活相结合,还有一定的探讨空间。第二部分是阐述春秋“德”演变的背景,即殷商至西周时期的“德”。“德”字在先秦时期既已出现。殷商时期,“德”和“循”、“得”比较贴近,“德”不仅有“循”和“得”的过程,也同时包含了“循”和“得”的内容,内容就是一些具体的“善性”。但殷商之“德”是一个宗教观念,还未形成一个具体的伦理观念。周代的统治者改革了殷商之“德”,将殷人至上神和祖先神的一元神信仰分离为二元神信仰,周人创造的至上神天具有天命予夺的权力,而进行天命予夺的标准在于人事的德行。由此形成了西周的“德”观念。西周的“德”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德配天”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保民”;“慎罚”。周初的统治者更强调“德”的内容,是一种“纯德”,到周后期周人开始注意“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威仪”。“德”观念在西周中后期还出现了下移。春秋“德”观念是在继承西周“德”观念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在内容上,“德”观念到春秋时期则更偏向世俗化,“天”被改造成为一个泛概念,神秘主义的性质减弱,更出现了疑天怨天的情绪。并且,“德”观念进一步下移到卿士大夫阶层,而且更注重人事,甚至重民大于重神。第三部分论述“德”在中原诸侯霸业中的政治实践。包括齐桓公、宋襄公和晋文公的具体政治实践。齐桓公的霸业中,无处不体现了“德”的观念,既有其表象的“尊王”“攘夷”,更有其根本的以人为本。遵守周礼,从容不迫,以德服人,以礼得人。所以,齐桓公对“德”的继承可谓是“表里如一”。宋襄公在争霸过程中,既不对内致力于安抚民众,改弦更张,富国强兵,加强宋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也不对外善待诸侯,睦邻友好,只是凭着一己私欲,试图称霸,徒有“德”的外在,而与“德治”的内在相差甚远。晋文公称霸的时间很快,但是晋文公为霸业可无所不为,尤其是随着实力的增强,使其霸业的程度和深度都远不如齐桓公。而且,自晋文之后,霸主的谋霸之路则更趋功利。第四部分论述的是“德”在中原周边诸侯霸业中的政治实践。包括楚庄王、秦穆公和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作为蛮夷国家的国君,想要跻身于中原霸主的行列,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突破更大的难关。楚庄王在试图称霸中原的过程中,注重进行中原文化的教育,主动践行中原的礼制。其中,对中原文化和“德”的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是楚庄王提出了“武德”思想。作为蛮夷之国的国君,其内外合德的政治实践甚至超过了许多中原的诸侯,更是其他蛮夷国家的国君所望尘莫及的。秦穆公虽然一直仰慕并且尊崇中原礼文化,但秦国终究是一个偏远之国,对中原礼文化的践行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德治方面,秦穆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尊王、选贤、爱民等,但其政治活动是完全以争霸为核心的,一切为谋霸而服务,并非是出于道义。吴越两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中原的政治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吴越两国中。但是,到了春秋后期,诸侯的活动愈加变得赤裸裸而不重“德”,一切都更加以“霸”为目的。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的称霸已不再存在所谓的“尊王”便已自立为王,等到霸业初成,其“无德”的本性也就暴露无遗。第五部分是全文的结语。诸侯争霸的“霸道”与后世的“霸道”不尽相同,春秋时期的诸侯并不是靠完全不讲道理而取得霸业,正所谓“盗亦有道”,诸侯争霸也有要其遵循的原则。并且总结了诸侯争霸的原则,即对内对外两个层次,对外尊奉周天子,协和诸侯,存亡继绝;对内安民惠民,选贤任能,以及良好的自身素养。
【关键词】:先秦 春秋 诸侯 争霸 “德”观念 政治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一、论文选题意义9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9-13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13
  • 四、本题目的创新之处13-14
  • 第一章 春秋“德”观念演变的背景14-20
  • 第一节 “惟德是辅”——西周以“德”为核心的政治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的建立14-19
  • 第二节 “内外合德”——“德”在西周中晚期的政治实践19-20
  • 第二章 中原诸侯霸业中“德”的政治实践20-32
  • 第一节 “德高望重”——“德”在齐国霸业中的实践21-27
  • 一. 齐国前几代人的奠基21
  • 二. 具有为霸为主的“德品”21-24
  • 三. 具有贤臣良佐24-26
  • 四. 爱民护民26-27
  • 第二节 “邯郸学步”——“德”在以宋国为代表的诸侯国谋霸中的实践27-28
  • 第三节 “王室之胄”——“德”在晋国霸业中的实践28-32
  • 第三章 周边诸侯谋霸中“德”的政治实践32-39
  • 第一节 “风马牛相及”——“德”在楚国谋霸过程中的实践32-35
  • 一. 楚国前几代人的奠基32
  • 二. 楚国的中原化32-34
  • 三. 楚庄王的“德品”34-35
  • 第二节 “远方来客”——“德”在秦国谋霸过程中的实践35-37
  • 第三节 “信威任暴”——“德”在吴越谋霸过程中的实践37-39
  • 第四章 结语39-41
  • 参考文献41-44
  • 后记4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险峰;;论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道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韩益民;;“郑伯克段于鄢”地理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张淑良;;浅析晋国栾氏家族的兴衰[J];沧桑;2012年01期

4 谢乃和;;略论春秋时期鲁国家臣制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宋玲平;再议辉县琉璃阁春秋大墓的国别[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04期

6 王日华;;道义观念与国际体系的变迁——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J];国际观察;2009年01期

7

本文编号:3093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093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2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