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清代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21 10:14

  本文关键词:清代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明末清初巴蜀地区由于受到长期战乱、瘟疫、灾害等方面的肆虐和破坏,社会和生态环境受到重创,人口急剧凋零,出现了“地旷人稀”的局面,为了尽快恢复和重建巴蜀地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清政府从土地、农业、户籍等方面制定了相对优惠的政策,鼓励移民填川。在此背景下,清代初期,大量湖广、江西、福建、山陕等省移民进入巴蜀地区,由于湖广籍移民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这场移民运动又称为“湖广填四川”。这场移民填川运动时间开始于康熙十年(1671年)基本结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前后历时105年。时间之长,移民来源之广泛,移民数量之多,是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典型。也正因如此,清代巴蜀地区形成了“五方杂处”的移民格局,移民填川改变了清代巴蜀地区的人口构成,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与东西方向的湖广、江西、福建等省籍的南方移民不同,山陕移民属于南北方向的北方移民。山陕二省位于黄河流域,处于黄土高原区,属黄河文明。而巴蜀地区地处西南隅,属长江上游流域,地形盆地、丘陵、平原错杂。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中,山陕移民对此过程也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山陕移民本身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势能,其对于巴蜀地区社会的塑造,是巨大深远的,影响及于当代。因此,全面考察这一过程,有助于深入认识川渝地区移民社会性质,甚至有可能发掘某些巴蜀文化中的基因。本文正是基于此种认识,围绕山陕移民之于清以来巴蜀社会的塑造作用做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对于巴蜀社会多元性质的认识有些许贡献。 本文以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的山陕移民群体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清代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包括了选题缘由及意义、概念界定、学术史回顾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 第二部分从总体上揭示清代山陕移民之于巴蜀社会的背景和主要历程。主要从人口运动的视角,宏观考察移民的背景与动因,而山陕移民巴蜀地区正是这一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明清以来全国性的人口膨胀、巴蜀地区人口锐减、其他地区人地矛盾紧张等等,造成人口大规模、长距离流动,形成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的移民大潮。其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 第三部分基于点线面当中的“面”这一维,首先考察山陕移民地名的大致情况,以期提供山陕移民之于巴蜀社会影响的一个总体面貌。移民地名可以综合反映山陕移民在巴蜀社会的整体历史存在,这里就这种移民地名的地理分布与结构特征进行相关考察,认为山陕移民在巴蜀社会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有一个流变的过程。 第四部分就山陕移民中的官宦移民群体进行深入考察。官宦移民具有大的势能,这里勾勒其大致的时空分布,辨析其之于巴蜀社会的作用及影响,确立山陕移民之于巴蜀社会影响的这一重要“点”。 第五部分转入另一移民种类,即自发性移民,并考察他们对于巴蜀社会的主要影响。这种影响集中表现于山陕会馆在巴蜀地区的营建与运作。这里就这一时期的山陕会馆设立的背景及类型进行论述,认为山陕工商会馆有着特殊影响力。在勾勒出会馆的时空分布之后,进而分析其职能,并强调山陕移民通过工商会馆在巴蜀社会发挥的独特作用。 第六部分就山陕移民对于巴蜀社会的互动影响,深入到经济、文化层面进行考察。主要通过举例的方式,重点介绍山陕酿造文化对于巴蜀社会经济的影响,及戏曲文化之于娱乐文化的影响,认为移民文化的互动影响是双向的,两者都有所变化,而巴蜀文化则更多具有多元包容性质。
【关键词】:清代 山陕移民 巴蜀地区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绪论10-22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10
  • 二、学界研究现状综述10-19
  • 1、巴蜀移民社会的整体研究10-16
  • 2、山陕商人研究16-19
  • 三、相关问题概念界定19
  • 四、主要研究方法19-22
  • 第一章 清代山陕移民迁入巴蜀地区的历程22-38
  • 第一节 山陕移民迁入巴蜀地区的背景22-26
  • 一、明末清初四川地区遭受严重破坏22-23
  • 二、清廷鼓励各省移民入川的优惠政策23-24
  • 三、山、陕两省移民入川动因24-26
  • 第二节 清代山陕移民在巴蜀地区的分布26-38
  • 一、山陕移民的类型26-27
  • 二、山陕移民的民族构成27-28
  • 三、清代山陕移民入川的时间界定28-31
  • 四、山陕移民在巴蜀地区的地理分布特征31-38
  • 第二章 巴蜀地区山陕移民地名与山陕移民38-46
  • 第一节 山陕籍移民地名的地理分布39-41
  • 第二节 山陕移民与地名41-46
  • 一、山陕籍移民地名的命名方式41-42
  • 二、移民地名所反映的移民活动42-46
  • 第三章 清代山陕籍官宦移民在巴蜀地区的时空分布与影响46-54
  • 第一节 清代山陕籍官宦移民在巴蜀地区的时空分布46-49
  • 一、山陕籍官员的时间分布特征47-48
  • 二、山陕籍官员在巴蜀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48-49
  • 第二节 清代山陕籍官宦移民对巴蜀地区主要的作用和影响49-54
  • 一、招徕流民、移民填川49-50
  • 二、培养人才、兴办教育50-52
  • 三、发展经济、劝课农桑52-54
  • 第四章 清代巴蜀地区的山陕会馆及其影响54-72
  • 第一节 山陕会馆设立背景及其类型54-57
  • 一、山陕会馆设立的背景54-56
  • 二、山陕会馆的类型56-57
  • 第二节 清代巴蜀地区山陕会馆的时空分布特征57-68
  • 一、山陕会馆的空间分布特征58-66
  • 二、山陕会馆的时间分布特征66-68
  • 第三节 山陕会馆的主要职能68-72
  • 一、原乡情思的“慰藉地”68
  • 二、为同乡人提供政治、经济庇护68-69
  • 三、移民实力与经济能力的象征69
  • 四、“馆市合一”的商业职能69-72
  • 第五章 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举例72-82
  • 第一节 经济影响——以山陕酿造技术入川为例72-76
  • 一、山陕酿造技术发展概况72-74
  • 二、绵竹大曲74-75
  • 三、保宁醋75-76
  • 第二节 文化影响——以川剧“弹戏”为例76-82
  • 一、秦腔入川的背景76-78
  • 二、秦腔的“川化”78-79
  • 三、弹戏的形成79-82
  • 结语82-86
  • 参考文献86-98
  • 附录98-126
  • 后记126-128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12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立波;;春秋至两汉时期岷江上游的族群状况与文化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鲁炜中;王静;;北川羌族传统建筑美学价值在灾后重建进程中的重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常建华;;明后期社会风气与士大夫家族移风易俗——以山东青州邢s牸易逦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化振红;;从《齐民要术》看中古时期的农业词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薛瑞泽;汉唐间河洛地区的酿酒业[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7 王云;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徽商[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8 刘正刚;张家玉;;明清时期安徽沿淮女性的生活选择[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9 江沛;徐倩倩;;港口、铁路与近代青岛城市变动:1898-1937[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10 肖丽红;;从官诬闹漕案看清代地方官漕政理念与地方社会治理——以陆名扬闹漕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勇;张兴国;李震;;中国古代城镇安全防卫体系营建空间绩效探微——以宋代东京城和巴蜀地区城镇防卫体系空间绩效分析为例[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2 伍国正;;古城形态及其文化景观研究的意义与综合性特征——永州古城形态演变及其历史文化景观研究[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3 陈蔚;胡斌;;明清“湖广填川”移民会馆与清代四川城镇聚落结构演变的人类学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4 孙竞昊;;明朝前期济宁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区域环境述略[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5 陈文超;;外来新娘自身文化的解构与重构[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甘品元;;改革开放以来毛南族婚姻行为变化的社会性别解读——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L屯为例[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杨宇环;;农宅空间布局与建造技术变化初探及其解释——以川东和赣中地区两个案例展开[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能;武廷海;林文棋;;农村规划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配置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辉;;从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古代江南建筑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严奇岩;;论乡土童谣在启蒙教育中的作用——读四川客家《广东小儿歌》有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高福美;清代沿海贸易与天津商业的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6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玲玲;漠河金矿官督商办经营研究(1888-1900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陈峰;明清时期嵩山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D];郑州大学;2010年

4 刘洋娇;《明史·河渠志四》海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涛;清代山东小清河沿岸的河患与水利建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朱艳芳;客家围屋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张海峰;清代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李勇;抗战时期国统区农贷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昆励;论洪仁s曅挛潘枷隱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管宏平;常德城市现代化进程研究(1840-1949年)[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清代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20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0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