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宋代耀州窑橄榄绿青瓷呈色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30 11:35
  为揭示宋代耀州窑深灰、灰白胎橄榄绿青瓷的结构色呈色机理,以宋代耀州窑橄榄绿青瓷为对象,分别采用EDXRF、XRD、XPS、Raman和SEM/EDS等测试方法,分析了化学组成、物相、微观结构对瓷釉的呈色影响。结果表明,深灰胎橄榄绿青瓷釉的Fe2+/Fe3+比值小于灰白胎从而呈色更偏黄绿。深灰胎橄榄绿青瓷釉的气泡和分相所产生的米散射是其乳浊的主要原因,瑞利散射是其呈橄榄绿色的源动力之一。灰白胎橄榄绿青瓷釉的呈色主要是其非晶结构色与Fe元素化学色的耦合。橄榄绿青瓷胎内Ti元素的含量越高,胎色越暗,透过率越低,也正是深灰胎橄榄绿青瓷比灰白胎橄榄绿青瓷白度低的原因之一。 

【文章来源】:中国陶瓷. 2020,56(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宋代耀州窑橄榄绿青瓷呈色机理研究


宋代耀州窑橄榄绿青瓷样本(a)S1;(b)S2;(c)S3;(d)S4;(e)S5;(f)S6

散点图,色度,散点图,样本


陶瓷釉内的气泡一般是由坯釉中的H2O(水汽)、N2、CO、O2、SO2、H2等气体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排除造成的,其主要成因是胎釉本身反应、碳素形成以及工艺因素影响形成等[4]。其中,釉与坯体产生的气体占有很大比例,主要有:釉料中的碳酸盐成分发生分解产生CO2;釉料成分中的粉末吸附有各种气体;粘土发生分解产生水分;含铁时,高温下三价铁变为二价铁时放出O2;长石熔融时放出N2等[5]。由图3可以看出,宋代橄榄绿青瓷的气泡密度低于金代,明显低于五代,这是因为宋代耀州窑橄榄绿青瓷的烧造技术比其他任何年代都成熟,坯釉料的制备非常科学完善因而大大地降低了气泡的生成;另外,耀州窑橄榄绿青瓷的胎釉内含Fe量较高,还原气氛下越强,Fe2O3转化Fe O而生成的O2越多。宋代耀州窑橄榄绿青瓷的烧造制度中还原气氛弱于五代、金代,故而产生的O2较五代、金代少,加之宋代橄榄绿青瓷的烧制温度高于五代、金元,达到1310℃[6],更高的烧制温度使釉的黏度降低,进而气体更容易从釉内溢出,自然,釉内气泡量自然会相对较大而少。通常,气体的折射率一般为1.3,而青瓷釉中玻璃相的折射率约为1.5,且当釉内气泡的直径小于100μm时,气泡与玻璃相之间的差距能够造成较好的乳浊效果。WD1~WD4釉泡平均尺寸依次为104.4μm、84.9μm、99.7μm、117.9μm,S1~S6釉泡平均尺寸依次为101.4μm、105.9μm、120.5μm、106.4μm、121.3μm、107.1μm,J1~J4的值依次为108.6μm、115.6μm、99.2μm、117μm,结合气泡密度,由此可见,五代青瓷釉的乳浊受气泡影响最大,宋代最弱,这也和它们的白度平均值大小较一致,宋代橄榄绿耀州窑青瓷的白度小于五代和金代,从而可以说明,陶瓷釉层内密集分布的相对较小尺寸的气泡,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较强提高瓷釉表面的白度。图3 耀州窑橄榄绿青瓷气泡及其方差值

气泡图,青瓷,橄榄绿,耀州窑


图2 样本色度值3d散点图方差是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变化波动大小,值越大,波动越大,值越小,反之。五代、宋代、金代青瓷样本的气泡直径方差平均值依次约为0.11418、0.14434、0.08850,从数据大小顺序上看,方差值与样本的白度没有比值上的函数关系。因此宋代青瓷的白度与其气泡大小变化度无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代耀州窑天青瓷的研究[J]. 王芬,施佩,罗宏杰,朱建锋,张彪.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8(05)
[2]耀州窑月白釉的复仿制及呈色机理研究[J]. 朱建锋,施佩,王芬,董龙龙,吕臣敬.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3]论古陶瓷的气泡[J]. 张佳宏.  收藏界. 2012(12)
[4]耀州窑青瓷的美学理念及风格变迁[J]. 王小蒙.  四川文物. 2009(05)
[5]玻璃中铁着色的结构分析及配位场理论探讨[J]. 张超武.  玻璃与搪瓷. 2004(06)
[6]浅析釉中气泡产生的原因[J]. 白洁.  河北陶瓷. 2000(02)
[7]中国古瓷中钙系釉类型划分标准及其在瓷釉研究中的应用[J]. 罗宏杰,李家治,高力明.  硅酸盐通报. 1995(02)
[8]耀州窑历代青瓷微结构研究及其古代制瓷工艺技术发展探讨[J]. 杨钟堂,禚振西,杜葆仁.  西北地质科学. 1991(32)

博士论文
[1]结构色成色机理与制备方法研究[D]. 殷海玮.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57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257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7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