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唐五代养子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17:04

  本文关键词:唐五代养子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古以来,人们收养孩子无非是为了延续宗族或是为了让自己年老之时有所依托,收养孩子是无子家庭弥补无子缺憾的唯一方式,但是在宗法思想的血缘理念和儒家思想的孝养理念占社会思想潮流主导之时,人们选择养子的范围往往在与自己有着亲缘和血缘关系的同宗子女中。异姓养子既不符合宗法制的血缘要求,也不符合儒家思想的道德要求,也是律令所禁止的,而且收养的数量往往是有限的。但是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大量收养假子的情况,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而且大都属于异姓假子。唐律规定不得收养异姓男,且从唐宋法律文书中的养子契约文书中可以看出,唐时百姓收养状况与前代无异,但是在上层社会中,包括皇亲贵族、宦官僚臣、皇后妃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养异姓男现象,他们通过收养关系攀附权贵、互相利用。为自己在争权夺利中取得胜利而培养骁勇善战的爪牙之士,少则数十人,多则成百上千。这种以谋取利益为主的目的使得养子的性质被蒙上了浓浓的政治色彩。养子现象亘古就有,并非唐时因时而现,只是因为宦官专权、社会动乱、兵制的变化、礼乐崩坏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而导致这种关系被利用进而成为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这种父子关系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有很多养父子之间、亲子与养子之间因利益发生冲突而反目,更有甚者则刀戈相向,互相残杀,不但给养父子自身带来了影响,而且对社会各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唐五代 上层社会 养子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42;K24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9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10-11
  • 二、学术回顾11-16
  • 三、养子概念16-18
  •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重难点18-19
  • 第一章 唐五代养子概述19-28
  • 第一节 有关养子的制度规定19-22
  • 一、唐以前的养子制度19-20
  • 二、唐五代时期的养子制度20-22
  • 第二节 唐五代百姓契约文书中的养子现象22-26
  • 一、文书格式及内容22-24
  • 二、收养目的及嗣子的选择范围24-25
  • 三、养子的权利及义务25-26
  • 第三节 唐五代时期的养子现状26-28
  • 第二章 唐五代上层社会养子28-53
  • 第一节 皇亲贵族养子28-34
  • 一、皇帝收养及收养原因28-31
  • 二、皇后妃子与大臣之间的收养与被收养31-33
  • 三、皇子的嗣子33-34
  • 第二节 官僚藩帅养子34-53
  • 一、唐朝宦官养子及后期的演变35-37
  • 二、藩镇割据首领养子37-51
  • 三、宦官养子与藩镇养子的关系51-53
  • 第三章 唐五代养子的根源53-65
  • 第一节 养子现象的根源53-55
  • 一、无子者老有所依的基本生活需要53-54
  • 二、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54-55
  • 三、宗法制下的血亲理念55
  • 第二节 唐五代养子之风盛行的原因55-65
  • 一、宦官专权与宦官养子的影响56-59
  • 二、社会动乱的影响59-61
  • 三、兵制的变化61-62
  • 四、君臣纲常败坏62-65
  • 第四章 唐五代养子现象的影响65-76
  • 第一节 对养父子自身的影响65-70
  • 一、积极影响65-67
  • 二、消极影响67-70
  • 第二节 对社会的影响70-76
  • 一、对民族关系的影响70-72
  • 二、对朝代更替的影响72-73
  • 三、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73-75
  • 四、对社会生活的影响75-76
  • 结语76-77
  • 附录 唐末藩镇割据首领收养假子概况统计表77-82
  • 参考文献82-88
  • (一)古籍文献82-83
  • (二)今人著述83-84
  • (三)期刊论文84-86
  • (四)学位论文86-88
  • 致谢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文凡;iJ妹美;;唐五代佛寺的发展及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兼评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辑考》[J];中国俗文化研究;2008年00期

2 盛会莲;唐五代百姓房舍的分配及相关问题之试析[J];敦煌研究;2002年06期

3 宫云维;有关宋人笔记中唐五代科举史料的几个问题[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01期

4 鲁茜;唐五代婚恋小说中的两性情爱关系阐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3期

5 王剑;《唐五代江南工商业布局研究》[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02期

6 冻国栋;;唐五代“练塘”资料中所见的“强家”与“百姓”——隋唐五代江南地方社会个案研究之一[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6年00期

7 冯汉镛;;唐五代来巴蜀的外国人[J];文史杂志;2006年02期

8 赵贞;;唐五代官方星占中的星官占卜[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陈洪英;;试论唐五代士商关系的变化[J];九江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范崇高;李明龙;;《全唐五代小说》校勘商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栩生;;唐五代时人论李白述评[A];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C];1994年

2 刘尊明;;论唐五代词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的关系[A];东方丛刊(1997年第3辑 总第二十一辑)[C];1997年

3 彭国忠;;唐五代北宋绘画与词[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何念龙;;唐五代李白再塑论纲[A];中国李白研究(2006—2007)——李白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金滢坤;;唐五代科举考试中的冒籍——中国最早的“高考移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张剑光;;六朝唐五代江南城市市场的形制与变化[A];唐史论丛(第十五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金滢坤;唐五代的童子科[N];光明日报;2001年

2 张晓芙;《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出版[N];光明日报;2002年

3 董乃斌;理尽一言 语无重出[N];中国文化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虎;唐五代小说语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盛会莲;唐五代社会救助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乜小红;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罗宁;唐五代轶事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宫洪涛;论唐五代北宋的“诗人之词”[D];暨南大学;2010年

8 赵贞;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妍容;唐五代敦煌婚丧礼俗概论[D];兰州大学;2015年

2 郑晓蕾;唐五代僧诗文学批评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3 陈茜;唐五代税草问题述论[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牟海霞;唐五代敦煌药材资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拓天梅;唐五代养子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璐;唐五代民间命运观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佳宁;唐五代小说胡人形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8 亓艳敏;唐五代改姓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罗丝;唐五代涉海小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解梅;唐五代敦煌胡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唐五代养子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26670.html

上一篇:辽代于越职官研究  
下一篇:南明党争述论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b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