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唐三彩胡乐舞编制及其审美样式考辨

发布时间:2021-08-24 13:08
  在唐代文化大开放大包容的背景下,唐王朝与西域之间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文化之间交融、影响,尤其是在盛唐时期,为唐朝艺术文化添上了缤纷多彩的一笔。“唐三彩”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孕育诞生。唐朝铅釉陶器的集合被称为“唐三彩”,大部分发现于唐朝的墓葬中,且盛唐时期的艺术水平最高。“唐三彩”呈现了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蕴含了当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信息,每一尊陶俑都像是唐文化的缩影。在种类繁多的唐三彩工艺品中,以盛唐时期唐三彩胡乐舞俑最为独特,它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异域风情,这些胡乐舞俑的样式不仅仅透露着唐代胡乐舞编制特点,更是唐代与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考证。因此笔者尝试透过盛唐时期唐三彩胡乐舞俑来分析胡人乐舞的编排,并结合历史文献考证这种编排是否存在于唐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由于唐三彩胡乐舞俑数量有限,笔者将通过与盛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胡乐舞编排相对比,力求深入、全面的研究盛唐时期人们的审美样式。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是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等;第一部分阐述了唐三彩胡乐舞研究的相关背景,包括对唐三彩的定义,盛唐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盛唐胡乐舞形式;第二部分是对唐三彩胡乐舞编制分... 

【文章来源】: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唐三彩胡乐舞编制及其审美样式考辨


三彩骆驼载乐俑

骆驼,陕西省,博物馆,乐器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14图1-1三彩骆驼载乐俑图1-2三彩骆驼载乐俑(图片来源:笔者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拍摄)根据图1-1,从左边依次往右进行分析。最左边的乐俑手中乐器呈上小下大圆柱形,中部有突出部分,手位于乐器下方,《宋书·乐志》:“宫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竿宫管在左旁,十九簧至十三黄曰笙其它皆相似也。”①其次第二位乐俑手持乐器下部依次增长样式,因此推测为排箫。《元史·礼乐志》:“架以木为之,高尺有二寸,亦号排箫,韬以黄囊。”②第三位乐俑手中乐器已不存在,根据乐俑双手上下交替,竖立样式位置靠近嘴部,因此推测为筚篥。筚篥主要是用芦苇的主干来作为簧口,用短的竹子来制作笛子。③筚篥在唐代的社会环境下得到飞速发展,而且是较为普遍使用的乐器。筚篥的形制也越来越丰富,例如有依据体型大小分类,或根据外观形制分类等等。④第四位乐俑手持乐器很容易辨别,《通典》中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称之擘箜篌。”此乐俑双手交替作拨弦状。⑤根据图1-2,另一半的乐俑从右往左依次分析。第一位乐俑怀抱半梨形乐器,右手作弹拨状,左手似做按弦动作,因此可推断此乐器为琵琶,琵琶对于出土的唐三彩或是壁画中,可以较为明显的区分,横抱胸前用拨片或是手指弹奏的乐器,但琴头部分因年代久远已不存在,所以无法分辨琵琶类型。①引《宋书·乐志》[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页557页.②引[明]宋濂等撰,《元史·卷六十八·志第十九·礼乐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9.10.第1131页.③参见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一以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为中心进行考察[J]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2.④参见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三八乐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

条纹,骆驼,乐器,琵琶


第二章唐三彩胡乐舞编制15第二位乐俑乐器完好无损,乐伎横持吹奏,可看出是横笛。①最后一位乐俑手持乐器类似板状,可看到乐器上刻有条纹,长度如手掌大校《通典》卷一四四:“拍板,长阔如手,重十余枚,以韦连之,击以带抃。”②拍板分为大拍板和小拍板,但据文物不易看清竖条纹的数量定其大小,但可确定此乐器为拍板。《通典》卷一四四:“拍板,长阔如手,重十余枚,以韦连之,击以带抃。”③图2-1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图2-2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反面)(图片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唐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图2-1)共有五个乐舞俑,同样也是在骆驼背上的平台上进行表演,此俑于1957年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其中四个人是乐伎,一人是舞伎。其中一个乐俑在弹奏的乐器主体呈梨形,直项,应为琵琶,琵琶分为五弦琵琶和曲项琵琶,五弦琵琶源于印度,属于外来乐器,④比曲项琵琶稍小,演奏时横抱于怀,因此我们可推断此为五弦琵琶。其余三人手上乐器均已不在,而坐在琵琶右侧的那个乐伎,虽然乐器遗失,其手势姿态与三彩骆驼载乐俑演奏筚篥者相同,可以推断其也是在吹奏筚篥。而另一面的两个乐伎动作一致,看似正在演奏击打乐器鼓,乐伎两手距离较近,右手掌平摊,左手微微内扣,因此可能是腰鼓或答腊鼓,既可用鼓槌击打也可用双手拍击。腰鼓的形制在《旧唐书音乐志》⑤中有描述,腰鼓鼓面位于两边,两边大中间小,如碗底相合,演奏时乐伎手掌应为掌心相对,因此笔者推测这两名乐伎手持乐器可能为答腊鼓。跟据《旧唐书音乐志》的记载,“答腊鼓,制广羯鼓而短,以指揩之,其声甚震,俗谓之①参见王耀华,方实川主编:《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通典·乐典》[M]第一辑国家图书馆2012年版卷144页.②引[唐]杜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唐胡乐舞风气的由来与生成[J]. 谭悦.  四川戏剧. 2017(07)
[2]从史料、壁画来看丝绸之路上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的发展与流变[J]. 吴洁.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7(02)
[3]唐代乐舞的异域因素[J]. 马莉.  音乐生活. 2017(03)
[4]唐韩休墓乐舞壁画的文化诠释[J]. 武小菁.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6(04)
[5]唐代乐舞艺术的发展探析[J]. 苏翔.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6(04)
[6]浅析唐代乐舞艺术的发展[J]. 苏翔.  福建艺术. 2016(04)
[7]从唐三彩看“造乎自然”的艺术观[J]. 姚婷婷.  美与时代(上). 2016(01)
[8]丝路回响——唐三彩艺术风格形成的外来因素考辨[J]. 李蕾.  中华文化论坛. 2014(11)
[9]唐乐舞研究概览(2002-2012)[J]. 黄忠源.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3(02)
[10]唐代乐舞艺术特征及舞蹈思想[J]. 唐敏.  艺海. 2013(05)

博士论文
[1]符号学视角下的“图像语言”研究[D]. 刘和海.南京师范大学 2017
[2]隋唐宫廷音乐表演研究[D]. 成军.南京艺术学院 2016
[3]图像与符号[D]. 刘晋晋.中央美术学院 2014
[4]唐代胡乐入华及审美问题研究[D]. 罗希.西北大学 2012
[5]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D]. 赵喜惠.陕西师范大学 2012
[6]唐代长安乐舞图像编年与研究[D]. 贾嫚.西安美术学院 2012
[7]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D]. 刘洋.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

硕士论文
[1]敦煌壁画乐舞文化研究[D]. 胡舒.江西师范大学 2018
[2]唐墓出土乐舞图的考古学研究[D]. 孙亚青.河北师范大学 2017
[3]论苏珊·朗格艺术符号论的总体特征[D]. 曹亚鹏.安徽大学 2017
[4]唐长安地区墓葬乐舞图图像研究[D]. 石慧萌.中国美术学院 2017
[5]论苏珊·朗格艺术哲学的情感维度[D]. 潘婧.郑州大学 2017
[6]盛唐乐舞与诗歌相关性研究[D]. 葛俏俏.天津师范大学 2017
[7]唐代乐舞审美功能研究[D]. 赵红艳.西北大学 2015
[8]从符号与幻象的"变身"[D]. 王妍.南京师范大学 2015
[9]唐代乐舞的异域倾向研究[D]. 段曙霞.陕西师范大学 2014
[10]唐代乐舞在敦煌壁画中的反映[D]. 解雨姣.西北民族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60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360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0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