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明中晚期德化观音瓷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22:03

  本文关键词:明中晚期德化观音瓷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明代德化瓷雕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辉煌一页,观音作为其最主要的题材之一,一直缺乏系统性的梳理。本文旨在通过搜集的样本,对103尊观音造像进行形式和题材的梳理归纳,从而揭示其时代特征与发展规律,为观音形象的民俗化、宗教融合化进程提供佐证。首先,本文在剔除背景元素的基础上,将观音主造像分解为发饰、面相、衣饰、配饰,动作等因素,进行归纳。通过梳理发现,明中期的观音造型最符合传统审美特征,颇具文人意味,同时雕刻比较精致,明晚期的观音形象最为丰富,开始出现民俗特征,明末清初时期的观音造像雕刻不如前期精细,并出现卷发等明显的西洋特征,体现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其次本文对观音造像的底座背景元素和配品元素进行分解整理,全体造像一共可分为岩石、海水、祥云、莲台、动物、蒲团六大主题背景,和13种配品。通过与传统题材进行对比,除蒲团外,其余5大元素均取材于佛教经典,而蒲团的出现体现了儒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融合。在配品方面,明中期配品单一,持物形式占较大比例,明晚期形式开始丰富,出现童子、婴孩等民俗元素,明末清初开始出现道教,基督教元素,体现了多宗教融合的特征。从整体造像构造看,明中期注重对观音本体造像的刻划,雕工精致,明晚期开始重视对场景的刻划,题材丰富,构图完整,明末清初时期,造像构图承袭明代晚期,但戏剧化感觉更为突出,但雕工远不如前期精致。时代的影响渗透在每一件作品中,即使同一位名家作品,在不同时代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在众多名家流派中,何朝宗的作品最为精致,釉色饱满,层次丰富,面相端庄,极具传统美,影响最为广泛。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何朝宗作品也会出现民俗化的一些特征,这些具有明末清初风格的特征使得何朝宗的活动年代需要更多的证据进行考证。在题材方面,除了具有民俗特点的送子观音和子安观音以外,明代德化观音瓷雕整体题材符合传统33观音,其中藏传佛教的题材基本消失,符合中国文人意趣的持经观音、水月观音、能静观音占了多数比例,但多数观音仅是同样造型换了背景,因此即可做此说又可做彼说,并无定论。总之,明代德化观音瓷雕在内容上深受文人意趣、民俗风格、外来文化影响,因此表现形式多元化,内容场景极为丰富,在技术上,通过改良配方和窑炉,形成了独特的质感,在陶瓷史上获得了独特的赞誉。
【关键词】:明代 德化 观音 瓷雕 造像 佛教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314.8;K2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明娣;中国古代陶瓷佛教造像述略[J];佛学研究;2002年00期


  本文关键词:明中晚期德化观音瓷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37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a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