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傅斯年与中国近现代科学考古学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1-09-21 23:28
  史语所考古组组织发掘的殷墟所呈现出来的学术效应反映了科学考古学作为现代学术具备了拨开中国上古史迷雾的能力。而这一切就在于傅斯年对中国上古史的思考,对中国传统治学路径的思考。换句话说,傅斯年史学思想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认识到科学考古学是可以让中国传统学术焕发新的生命力。由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就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建构与傅斯年史学思想中的科学考古学因素展开进一步地探讨。质言之,就是借傅斯年史学观念的学思历程这一门径,窥探傅斯年史学思想中科学考古学因素的生成过程,以此作为推进,了解傅斯年史学思想更深层次的内涵以及中国科学考古学在中国取得建构并推动中国学术进行现代化转型的特点。文章分为三章,第一章:材料和方法:傅斯年的史学思想与科学考古学,该章主要阐述傅斯年在材料和方法这两个角度引领下,在史学观念的学思过程中认识到了章太炎为首的传统治学者和以顾颉刚为首的疑古派,在材料和方法的使用上依旧是“纸上的内循环”,吸收了胡适的“实证主义”方法,以及认识到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在材料和方法上有与西方现代学术相近之处,证明了科学考古学在治理“上古史”的过程中存在的价值。第二章主要讲述科学考古学建立的价值和意义:正...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Abstract
摘要
绪论
    问题的提出
    学术史的回顾
    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傅斯年的史学思想与科学考古学
    第一节 从史学到考古学:从傅斯年史学观念的学思历程谈起
        (一)从“老儒传经”到对章太炎治学路径“内循环”的认识
        (二)如何“拿证据来”?——从胡适到顾颉刚的影响
        (三)傅斯年史学思想成熟期——《旨趣》所体现的王国维和胡适影响及科学考古学因素的萌生
    第二节 傅斯年史学方法的考古进路——二重证据法的延伸与科学考古学
第二章 古史辨运动的刺激与回应:科学考古学建立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古史辨的刺激结果——疑古运动的负面影响与史料危机
    第二节 科学考古学建立的价值——促进中国历史研究的“旧域维新”
        (一)“旧域维新”——科学考古学与证经补史
        (二)科学考古学对中国历史时期的延伸
第三章 西学冲击下科学考古学的建构、实施与傅斯年的贡献
    第一节 论西学冲击下的传统学界
        (一)传统的家学治学之弊
        (二)从金石学到考古学
        (三)傅斯年对考古科学性的理解及中国学术现代性转换问题
    第二节 科学考古学在中国的建构过程
        (一)从国外考察探险队到地质调查所
        (二)傅斯年与科学考古学的实质建构——以史语所的殷墟发掘为视角
结语
参考文献
    学术著作类
    学术论文类
    期刊论文
致谢
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倾向与人文性失却——以《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及其争议为中心[J]. 魏俊杰.  学理论. 2019(09)
[2]傅斯年对传统历史学和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J]. 徐国利.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3]从考古学理论方法进展谈古史重建[J]. 陈淳.  历史研究. 2018(06)
[4]“学术社会”之建构艰难:顾颉刚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关系考述——兼论与傅斯年的关系[J]. 李周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5]吴金鼎:最有成就的现代考古学家之一[J]. 刘长秀.  中国档案. 2018(06)
[6]傅斯年与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立[J]. 张敏.  古代文明(辑刊). 2018(00)
[7]从革命语境到学术语境:近七十年大陆学界傅斯年及史语所史学研究的脉络与走向[J]. 陈峰.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8]傅斯年先生与中国历史语言问题[J]. 胡龙霞.  粤海风. 2017(05)
[9]机构的宣言:重读傅斯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J]. 黄进兴.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10]20世纪古史重建三大路向与《山海经》价值重估[J]. 朱茉丽.  齐鲁学刊. 2017(04)

博士论文
[1]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 樊庆臣.山东大学 2011
[2]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D]. 陈洪波.复旦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民国“历史研究法”研究[D]. 李得权.河北大学 2017
[2]吴金鼎学术人生述论[D]. 吴鲁锋.聊城大学 2017
[3]中国科学考古学诞生微探[D]. 郭海宁.重庆师范大学 2016
[4]论傅斯年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影响[D]. 周莎莎.辽宁大学 2014
[5]傅斯年思想研究[D]. 詹红.云南大学 2013
[6]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 王凤青.山东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02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402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a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