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桂东南福绵三社存胜堂“十八路桩”武术传承口述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0 21:04
  文章采用实地调查、口述历史和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桂东南福绵三社存胜堂"十八路桩"武术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体系和发展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梳理。研究认为,被列入广西非遗名录的"十八路桩"武术,是以福绵三社存胜堂为发源地,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活态存在的鲜明特点。其分设武馆300多家,辐射桂东南,习武人数之众,影响力大,在我国民间武术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历经社会变迁,"十友会"结社和武医通约的体系完整保留,使得存胜堂"十八路桩"在当地根基十分牢固。其遵循祖训,恪守民间武术最初的内容结构、技击本质、组织形式和传承方式,并留存有一批实物与资料,可谓中国民间传统武术传承的"活化石"。 

【文章来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4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桂东南福绵三社存胜堂“十八路桩”武术传承口述史研究


福绵三社存胜堂十八路桩武术传承谱系图

武术,内容,传统武术,南拳


3.3 有序的进阶任何一个武术拳种风格特点的形成都是对其基本功架、基本动作的长期习练得到的体现,也是由基础入门、基本方法和组合、套路、对练或攻防实战的合理进阶过程。清代《苌氏武技书》中载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化神还虚” [25]的习武进阶过程。王卓然先生认为,“南拳有以手为拳艺之基础者,谓基础不立,不能收良好之效果。手分为足步、手法、步位和姿势四法。”[14]据卢家颖口述,邹老义创立存胜堂武馆考虑人们的劳作时间,结合南少林“十八路桩”的专业性习练特点,遂将“十八路桩”化整为零,从基础部分到核心技术,整套共分解为四部分五个阶段的习练体系(见图2),依次为:第一阶段,“站桩”,即南拳类四平大马,桩功之妙,意在速成,为最快增加平衡力和腿力、协调性的方法。第二阶段,“铁线连头”(口头称“练头”或“力头”)为基本功部分,即“铁板功集”;第三阶段,“铜臂八卦”(口头称“八卦拳”),即“铜臂功集”;第四阶段,“四面捷”(口头称“连环拳”或“花拳”),即“连环功集”。第五阶段,“十八路桩”是其核心部分,即“鸳鸯功集”。传承者必须先将基础套路过关,方可传授下一阶段套路(2017年10月13日,卢家颖口述)。“拳技一道训练起来应有次序。要先练步,次练手法,再则练身法,然后执械。”[14]“十八路桩”器械的传承次序为:中拦棍、三枪棍、五路棍、钓鱼棍(太极棍)和刘师棍。因此“形”是传统武术传习的基础,“神”是对传统武术内涵提升,“技击”是传统武术文化的载体。相比诸多拳种,这也正是南拳自身的技术结构对整个武术习练者进阶过程有序合理化的需求,对传统武术产生和文化建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武术与中医融合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 冯振伟,张瑞林,韩磊磊,王先亮.  体育学刊. 2019(01)
[2]身体行为·民族意识·理论探析[J]. 陈青.  武术研究. 2018(06)
[3]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认同理论的内在逻辑[J]. 周金凤.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06)
[4]精英、场域与情景教育:民族民间武术活动传承中共谋性因素的探讨[J]. 李洋,戴国斌,张君贤,钱建东.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7(04)
[5]论口述历史证据可靠性的言语记录本位[J]. 张锦.  当代电影. 2017(06)
[6]集体记忆与传统的延续:南少林十八路庄武术文化传承的解读[J]. 郭伟杰,李志清.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7(02)
[7]村民自治体系中村规民约对依法治村的平衡作用[J]. 江祖松.  江南论坛. 2016(11)
[8]清代民间武术组织对武术文化的历史传承[J]. 田文林.  山西档案. 2016(05)
[9]社会变迁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沧州武术文化的变迁与启示[J]. 王智慧.  中国体育科技. 2015(01)
[10]桂东南州珮武术口述史研究[J]. 高会军,苏华东,蒋震彪.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07)



本文编号:3533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533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7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