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论明清以来贵州侗族聚居地名蕴含的和谐精神

发布时间:2017-05-13 13:21

  本文关键词:论明清以来贵州侗族聚居地名蕴含的和谐精神,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地名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是人类文明留在地域空间的烙印,被誉为“时间的化石”。《易》曰:“地载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大地是万物繁衍生息的载体,自古大众就把大地视作母亲一样亲近。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地名是居住其上的人们对大地依恋情结的一种诠释。它记录了一地的历史往事,反映了当地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信念与追求。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用勤劳和智慧共同谱写了璀璨夺目的文明华章,地名就是这些文明的空间见证。地名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纵观中国的历史地名不难发现,最早几乎都是以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及物产作地名。古人认为地之所以为地,因其能载万物。《博物志》曰:“地以名山为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其毛,土为其肉”。离开其所载之物,就不能称之为地,地名自然要以物来命名。反映了早期人们的淳朴自然和谐观。随着社会发展,地名渐趋人文化,汉族聚居地这一特点尤为突出,仅在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较为完整地保存着远古命名特征的原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地名由于统一国家政治统治需要和民族融合而进行的汉化也逐渐朝着一趋势发展。于是地名的涵义和人类追求的和谐就渐行渐远。少数民族语地名时历史的产物,民族文化的载体。对民族的生存坏境、历史进程和文明成果等,具有鲜明的标识和见证功能。现居住贵州的侗族根据考证是从江西一带迁移过来的,具体迁入贵州的时间无从考证。但侗族的形成是在宋代,而后由于战乱几经迁徙,相对固定地居住在贵州今天侗族分布的地域应该是在明清时期。他们居住地的侗语命名也应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本文即是以大致形成于明清,现仍在使用的贵州侗族聚居地地名这一角度来揭示侗族的和谐精神内涵,探究民族特色文化的发掘和保护途径。 本文的第一章在借鉴引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地名角度探究侗族人民共同的心理特征及共同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第二章介绍贵州侗族地区的居住地选择 和地名命名特征。第三,四章举例论证地名反映出的侗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地名 贵州侗族 自然和谐 社会和谐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序言7-9
  • 1、侗族人民共同心理特征及形成原因9-14
  • 1.1 侗族人民共同的心理特征9-13
  • 1.2 共同心理形成原因13-14
  • 2、贵州侗族聚居地地名特征14-18
  • 2.1 贵州侗族聚居地现用地名形成的时间14-15
  • 2.2 居住地选择及地名特征15-18
  • 3、地名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内涵18-27
  • 3.1 “走不离山”,以山命地名18-21
  • 3.2 “靠水吃饭、打鱼随江”,以水命地名21-23
  • 3.3 “栽有千棵树,不愁吃穿住”,以树命地名23-24
  • 3.4 “与鸟为伴”以鸟类命地名24-26
  • 3.5 “田是活宝,越种越好”,,以田命地名26-27
  • 4、地名中的社会和谐内涵27-30
  • 4.1 “地方不好老虎进寨,邻里不和坏事进村”,地名体现出的村寨和谐28-29
  • 4.2 “一人担百斤重,众人挑千斤易”,地名体现出的团结互助29-30
  • 结语30-31
  • 附表31-44
  • 参考文献44-48
  • 致谢48-4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星梅;;侗族的农耕祭祀与节日民俗[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2 罗明金;;湘西旅游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的现状及发展探析[J];包装工程;2009年11期

3 廖君湘;侗族传统社会形态新探[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乔馨;;嘎老与古代侗族社会[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闵庆文;张丹;;侗族禁忌文化的生态学解读[J];地理研究;2008年06期

6 周丕东;潘永荣;吴Oz新;孟保明;;现代农业技术及其推广的文化反思——基于对贵州侗族传统稻田养鱼影响的实证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7 杜方芳;;侗族丧祭仪式中的佛道两参[J];歌海;2010年04期

8 李丰延;耿葵花;杨永福;;广西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旅游商品开发[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9 杨和能;杨高策;;侗族婚姻习惯法在司法中的适用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和林溪乡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10 任爽;程道品;梁振然;;侗族村寨建筑景观及其文化内涵探析[J];广西城镇建设;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国勇;;浅谈侗族文化与侗族医药的关系[A];2007全国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军;;侗族传统道德面临的危机与新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郭宸利;;天柱县石洞镇摆洞村侗族交通文化调查研究[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法成;孝与养的失衡[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张晓松;历史文化视角下的贵州地方性知识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季诚迁;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梁聪;清代清水江下游村寨社会的契约规范与秩序[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 任胜洪;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8 肖诗顺;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需求与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植凤英;西南少数民族心理压力与应对:结构、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罗冬华;广西侗族传统建筑与家具的文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满香;侗语熟语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艳艳;侗族鼓楼艺术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吴婷婷;禾中之鱼[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熊辉;怀化地区侗族与苗族传统聚落风土环境景观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杨涛;浅析侗族大歌的音乐特征及其对基层合唱训练的启示[D];云南大学;2010年

6 何歆;黎平侗族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7 袁文敬;信息技术支持的中小学侗歌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尹庐慧;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学习:贵州省黎平县九龙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温红叶;传统何以形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赵元元;丈夫进城之后[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明清以来贵州侗族聚居地名蕴含的和谐精神,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62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f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