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清代流放区域大转换与边疆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12:17

  本文关键词:清代流放区域大转换与边疆政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清代流放制度沿袭明代,在“笞、杖、徒、流、死”五刑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遣制度是流刑的一种,为清朝首创,将人犯发往新疆当差或为奴。清代流放区域的选择。清初多集中于东北,主要是因为清军入关后,造成东北地区人口急剧下降,统治者将大批的遣犯发往东北,既可以发展当地经济,又可以充实当地户口,一举两得。清初安置遣犯的地区主要有盛京、尚阳堡、铁岭、辽阳、宁古塔、抚顺、三姓和卜魁等地。遣犯到达东北后大部分在旗下为奴,还有在水师营中充当水手,在官庄当差。清代中期,由于中原人口的大幅度的增加,导致大批汉族百姓到关外垦田以求生计,这必然影响东北旗地的发展。同时流入东北的大批遣犯,对东北质朴的风俗,满族汉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一面对东北厉行封禁,一面改变流放政策,将遣犯改发到人烟稀少的西北地区。流放西北的形式主要有军流和遣犯两种。军流即充军发配,按照《三流道里表》和《五军道里表》进行发遣。遣犯又分发遣种地和发遣为奴两种。发遣种地即承种份地,较为自由。发遣为奴,受到屯田兵丁的监管,没有自由。流放地主要集中于新疆地区的乌鲁木齐、伊犁、巴里坤、辟展等地。遣犯一般在屯田区域种地,一定年限后可落户当地。也有入铅厂当差,在山中采煤,还有充当船夫,从事各种沉重的体力劳动。遣犯的出路多数安插为民,也有少部分入绿营当兵,或遣返为民。通过流放区域转变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统治者对东北治边政策趋于保守,这体现在对流民的限制,实行东北封禁政策;西北开发力度逐渐增大,表现为大规模的屯田和将百姓迁往西北落户。
【关键词】:清代 流放区域 东北 西北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一、绪论8-12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8
  • (二)本课题当前研究状况8-12
  • 二、清代初期的东北流放12-20
  • (一)清初东北流放的原因12-14
  • (二)东北流放地的选择14-16
  • (三)东北流犯的安置及管理16-20
  • 三、清代中期流遣区域转变20-26
  • (一)流遣区域转变的时间20-21
  • (二)流遣区该改变的原因21-25
  • (三)流遣区域转换的过程25-26
  • 四、清代中期西北流放26-35
  • (一)清代中期西北流放的形式26-28
  • (二)中期西北流放地的选择28-31
  • (三)中期西北流放的安置与管理31-35
  • 五、清代流遣区域调整的政策及其后果35-45
  • (一)东北治边政策保守化35-39
  • (二)清代西北开发力度加大39-45
  • 余论45-47
  • 参考文献47-51
  • 附录51-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永江;试论清代的流人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06期

2 吴元丰;清乾隆年间伊犁遣犯为民后的屯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04期

3 周轩;清代流放热河人物略谈[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4年04期

4 吴元丰;;清乾隆年间伊犁遣屯[J];西域研究;1991年03期

5 张铁纲;清代流放制度初探[J];历史档案;1989年03期

6 梁志忠;清前期发遣吉林地区的流人[J];史学集刊;1985年04期

7 张璇如;;清初封禁与招民开垦[J];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清代流放区域大转换与边疆政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86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786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e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