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在尊孔与批孔之间:学术研究的自我迷失

发布时间:2017-05-20 19:12

  本文关键词:在尊孔与批孔之间:学术研究的自我迷失,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千百年来一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受到上至君臣贤相,下到黎民百姓的广泛关注。崇拜他的人把他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当作神灵隆重祭拜;憎恶他的人把他视为“乡愿恶魔”,口诛笔伐,痛加诋毁。孔子就在或尊崇或批判的声浪中,成为中国历史上倍受争议的人物,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说。孔子的形象也在毁誉褒贬的不同声音中变得扑朔迷离、真假难辨。本文拟在对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做出通贯古今的纵向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知识分子改塑孔子形象的惯用手段和方法的剖析,以揭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固有文化观的非科学性,从而使我们明确知识分子的责任所在,努力树立科学的文化观。本文大量运用文献资料,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孔子形象的变迁放置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大背景中加以考察,由此透视中国知识分子开展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自我迷失现象,力求做到还原历史真实,关照现实社会。全文共分三章,每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本章主要是对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做出纵向的梳理,充分展示历朝历代知识分子改塑孔子形象的具体过程。共分三节。第一节论述了先秦至清朝,孔子形象的变迁是从凡人到圣贤的演变过程;第二节论述了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时代主题感召下孔子地位的沉浮升降;第三节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新的语境的产生,时代主题的转换,使孔子形象的改塑又出现了新的动向。 第二章:知识分子改塑孔子形象的惯用手段和方法。本章剖析了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改塑孔子形象的。历史上之所以有真假孔子的出现,与历代知识分子采取非科学的研究方法肆意改塑孔子形象不无关系。知识分子采用的这些方法,既造成了孔子形象的不断歪曲,也使得学术研究误入歧途。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即无中生有的增益;神化孔子;断章取义、任加剪裁和对孔子思想的有意误读。 第三章:幸与不幸:符号化孔子的背后。本章主要是在前两章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从孔子形象历史变迁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劣根性。也正是知识分子劣根性的长期存在,才造成了千余年来学术研究真正价值的自我迷失。笔者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第一,儒学与政权之间建立了制度化关联;第二,知识分子与统治者之间结成了利益集团;第三,从知识分子自身来说,常常陷入弘道与附势的两难困境之中。
【关键词】:尊孔 批孔 学术研究 自我迷失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0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绪论8-10
  • 第一章 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10-41
  • 第一节 先秦至清:从人到圣的过程10-20
  • 一 春秋:孔子的原始形象11-13
  • 二 战国:儒墨并称显学13-14
  • 三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4-15
  • 四 东汉:孔子走向神坛15-17
  • 五 宋明:孔子尊崇地位的进一步确立17-19
  • 六 清:至圣先师,万世师表19-20
  • 第二节 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时代主题感召下的沉浮升降20-31
  • 一 太平天国运动:孔子神圣地位受到挑战21-22
  • 二 中西体用之间:孔子地位不可动摇22-23
  • 三 托古改制:孔子成为变法的工具23-25
  • 四 袁氏窃国:孔子崇拜再度兴起25-27
  • 五 五四新文化运动:孔子遭遇理性批判27-30
  • 六 多元思潮的碰撞:文化保守主义与新儒学的兴起30-31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天:新的语境下的主题转换31-41
  • 一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孔子研究32-35
  • 二 “文化大革命”:孔子形象的妖魔化35-37
  •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孔子研究再度升温37-41
  • 第二章 知识分子改塑孔子形象的惯用手段和方法41-56
  • 第一节 无中生有的增益41-47
  • 第二节 神化孔子47-50
  • 第三节 断章取义,任加剪裁50-54
  • 第四节 对孔子思想有意误读54-56
  • 第三章 幸与不幸:符号化孔子的背后56-67
  • 结束语 迷途知返:找回学术研究的真正价值67-70
  • 参考文献70-73
  • 致谢73-75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石山;;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论语片解》自序[J];名作欣赏;2011年19期

2 罗惠缙;;希社遗民关于孔子的宗教想象与文学表达[J];孔子研究;2011年04期

3 余茂智;;2500年文庙:国人守望始终的精神高地[J];西南航空;2011年07期

4 宋淑玉;;孔教会与儒学近代化[J];史学月刊;2011年07期

5 黎鸣;;汉语言文字的儒家通病[J];博览群书;2011年07期

6 吕文浩;;“首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近代史研究;2011年03期

7 陈方竞;;“读者论坛”:《新青年》一个不可忽略的言论空间[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刘克选;郭全海;;梁漱溟:最后的大儒[J];教师博览;2011年08期

9 李兴龙;;试述孔教会与两次复辟活动的关系[J];学理论;2011年18期

10 覃科棵;;把你那事捅出去[J];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继凯;;从尊孔到批孔——略论郭沫若、毛泽东与孔子[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2 马涛;;从尊孔到批孔——略论毛泽东的孔儒观[A];毛泽东与中国历史文化[C];1993年

3 方铭;;《史记》的尊孔重儒问题[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4 邓伟志;;序[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方龄贵;;关于所谓元以前云南不知尊孔子的有力反证——新出《大理W\0故高姬墓铭碑》读后[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孔庆福;;时代需要的孔子[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7 杜恂诚;;实业家与中国传统伦理[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8 周桂钿;;批儒后的反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邱环;;评述严复的中西文化结合论——兼谈严复晚期的“尊孔读经”的文化主张[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熊少武;;热爱孔学 说孔子[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国征;蔡元培如何看待“忠君”“尊孔”“读经”?[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主持人:李国荣;雍正尊孔[N];中国档案报;2001年

3 陈漱渝;国学热三思[N];中国艺术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李艳;陈漱渝:对“国学热”来点冷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7年

5 牟钟鉴;谈谈“读经”[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陈漱渝;国学热中的沉思[N];人民政协报;2007年

7 余墨 整理;断裂中的传统与异域中的自由[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王兆贵;从东家之丘到至圣先师[N];学习时报;2009年

9 宋明;德昌“字库群”展现惊人奇观[N];四川日报;2007年

10 常振国;怀念周振甫先生[N];中国老年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罗玉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南尊孔读经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韩华;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D];四川大学;2003年

3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明贵;《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D];南开大学;2004年

5 王锟;孔子与20世纪三大社会思潮[D];西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典平;在尊孔与批孔之间:学术研究的自我迷失[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胜华;论“批林批孔”运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淑芳;唐代尊孔兴儒现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4 侯峰;传播与交融[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徐国磊;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纪念孔子诞辰活动的历史考察[D];四川大学;2007年

6 宋晓燕;清代宫廷服饰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刘丽君;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教育事业刍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新国;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与西方文化浅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毛洪江;论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人文教育的探索[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10 马赛;民初立宪活动中的孔教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在尊孔与批孔之间:学术研究的自我迷失,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2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82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a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