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儒服”与儒学的起源

发布时间:2017-05-29 00:05

  本文关键词:“儒服”与儒学的起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儒服”是指儒家文化背景下的服饰类别,狭义指“儒家服饰”,是特定意义的历史概念。本文从概念、本质、内涵、外延、原理、功能等方面全面而详细地研究“儒服”文化现象。它并不特指服装款式,也不是儒家的制服;既是文化交流的特殊语言,又是形式与内容辩证统一的符号化的传统服饰。儒服经过了师儒阶层、文人雅士、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和学派、学者的代名词的历史演变,保持主要特征并尽量在形制和意义上复古。整体趋势不断变得简易,反映了形式特征连续性原理。成为了古代儒生精神的寄托和内心志趣的物化。儒服是“文化保存主义”的例证,说明分化出来的文化往往是以复原、存续的文化现象存在。儒服揭示了中国文化从上往下的循环变革原理,指出中国文化通过分化,地位下降;通过意义更新,地位上升。在重大理论创建和意义更新之前,传统文化应以保护和存续:勾主,要保护文化的原始性、完整性、多样性。儒服概念不变,形式上保留特征甚至只是意象,而赋予的意义跟着儒家的变化而变化,说明中国任何一种文化形式要想成为主流,必须找到与社会的契合点,意义更新,超越其它文化。儒服起源于祭祀,充分反映儒家教化功能,是道德权威外在标志。它揭示了儒家起源于中国上古巫史文化,充分说明了智识阶层、儒家分化历程,以及道统与治统的统一关系。应当结合各个方面的成果,按照提炼、概括、舍弃的原则,整理出一套服饰体系,作为儒家的外在形象。
【关键词】:儒服 儒学 循环变革 文化保存主义 连续性原理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22;K20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8
  • 一、儒服的概念8-14
  • 1、广义:儒化服饰8-13
  • (1) 文献里的法服9-11
  • (2) 金文里的命服11-12
  • (3) 其它礼制服饰12-13
  • 2、狭义:儒家服饰13-14
  • (1) 非生造概念13
  • (2) 非学派制服13-14
  • 二、“儒服”的实质14-20
  • 1、文化交流的特殊语言14-15
  • (1) 交流媒介15
  • (2) 服饰观念15
  • 2、形式内容的辩证关系15-20
  • (1) 分离17-19
  • (2) 结合19-20
  • (3) 规定20
  • 三、“儒服”的内涵20-24
  • 1、师儒阶层21-22
  • 2、文人雅士22-23
  • 3、求功名者23-24
  • 4、思想学派24
  • 四、“儒服”的外延24-33
  • 1、特征25-28
  • (1) 头冠25-27
  • (2) 袖袂27
  • (3) 绅带27
  • (4) }G履27-28
  • 2、变易趋于简易28-29
  • 3、变易中的不易29-33
  • (1) 特征继承表现30-31
  • (2) 深衣复原行动31-33
  • 五、“儒服”的原理33-37
  • 1、自上而下的变革33
  • 2、动态发展的原理分析33-36
  • (1) 分化与循环原理33-34
  • (2) "传统现代化"原理34-35
  • (3) 形式特征连续性原理35-36
  • 3、意义更新的原理分析36-37
  • 六、“儒服”的功能37-48
  • 1、考证社会历史线索38-39
  • (1) 与出土文物互证,从而为认识先秦服饰提供可能38
  • (2) 通过追溯“先王法服”来了解上古服饰38-39
  • 2、道德权威外在标志39-41
  • 3、证明儒家来源巫史41-46
  • (1) 智识阶层发展演变42-44
  • (2) 儒家起源分化历程44-46
  • 4、折射道统与治统关系46-48
  • (1) 动态的稳定秩序47
  • (2) 证明治统合法47
  • (3) 道统与"中国"47
  • (4) 两者的循环论证47-48
  • 七、“儒服”的应用48-49
  • 1、与政治等级的关系48-49
  • 2、特定场合穿着即非流行时装原则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4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4-55
  • 致谢55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鲁立;文人魂·服装情[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儒服”与儒学的起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3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403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d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