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秦汉逃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0 00:00

  本文关键词:秦汉逃亡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逃亡问题,是困扰历代王朝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如何预防和控制逃亡问题的发生是统治王朝非常重视的问题,当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被学者们所重视。 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在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状况,,并对亡的定义进行了简单的阐释。结语是对本文综合性的总结。正文是本篇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秦汉逃亡的不同类型。秦汉逃亡根据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吏民逃亡、军士逃亡、刑徒逃亡、奴婢逃亡。在吏民逃亡中有官吏,也有普通民众。民逃亡有因为盗窃、杀人等原因。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民所盗的东西大部分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资料。官吏逃亡是因为犯罪、包庇等原因。军士逃亡是不同于吏民的,处罚的更加严厉。与民逃亡不同的是,私自违反军法的军士逃亡的,会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罪犯逃亡称之为“更犯”,就是在原有的罪名之外再加上逃亡之罪,因此,对刑徒逃亡的处罚也很严重。另外,《睡虎地秦墓竹简》和《张家山汉墓竹简》中有对“亡奴”、“亡婢”罪的记载,可见,在秦汉时期专门设立了奴婢逃亡的法律专条。 第二部分:秦汉政府针对逃亡的控制制度。秦汉政府对逃亡主要从秦汉时期的乡里管理制度、关津制度、法律政策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控制。秦汉时期设立的乡里管理制度,是把百姓纳入国家基层行政控制体系的表现,秦汉时期对乡里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因为乡里与百姓的平常生活最为密切,所以国家对百姓的控制,乡里是非常重要的体现。秦汉时期,守关吏卒必须对出入人员进行检验、登记,有严格的审核以及检查制度,检查的时候凭借符、传等有效的通行证件。此外,还有对非法出入境的处罚、诈伪符、传的处罚、对津关官吏渎职行为的处罚等。秦汉时期的法律政策则规定了对不同类型逃亡人员处罚的具体罪名。 第三部分:秦汉逃亡的特点。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社会逃亡的变化对比总结出秦汉逃亡的特点。秦汉时期的逃亡现象是新型社会下的逃亡,两者有着可比较性,在比较下可以得出秦汉时期逃亡的特点。
【关键词】:秦汉逃亡类型 控制措施 秦汉逃亡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8
  • 引言8-11
  • 一、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8
  • 二、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8-10
  • 三、 亡之释义10-11
  • 第一章 秦汉逃亡的类型11-22
  • 一、 吏民逃亡11-15
  • 二、 军士逃亡15-16
  • 三、 刑徒逃亡16-19
  • 四、 奴婢逃亡19-22
  • 第二章 秦汉政府对逃亡的控制与处罚22-40
  • 一、 秦汉乡里体系的构建与人员流动22-28
  • 二、 秦汉的关津制度与人员流动28-33
  • 三、 秦汉法律对各类型逃亡人员的处罚33-40
  • 第三章 秦汉逃亡的特点40-47
  • 一、 逃亡主体类型的多样化、结果单一化40-41
  • 二、 逃亡原因的多样性41-46
  • 三、 逃亡人员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46-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2
  • 后记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庆安;中国古代犯罪特征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崔永东;出土法律史料中的刑法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王彦辉;从张家山汉简看西汉时期私奴婢的社会地位[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2期

4 程喜霖;敦煌汉简所见关传向过所演变[J];敦煌研究;1992年02期

5 朱红林;;汉代“七十赐杖”制度及相关问题考辨——张家山汉简《傅律》初探[J];东南文化;2006年04期

6 胡仁智;由简牍文书看汉代职务罪规定[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王彦辉;薛洪波;;从户的相关立法谈秦汉政府对人口的控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刘庆;;秦汉逮捕制度考[J];河北学刊;2010年03期

9 朱绍侯;汉代乡、亭制度浅论[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10 熊铁基;;秦代赋税徭役制度初探[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1期


  本文关键词:秦汉逃亡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4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464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e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