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7-11 19:03

  本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西师范大学》 2010年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张慧丽  

【摘要】: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孕育了众多文化深厚、各具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下简称名城)。我国名城数量丰富、文化价值高且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开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但因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高、不可再生性等特点,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产生不易调和的矛盾。如何协调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名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名城旅游开发的研究现状与意义,运用系统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演化经济学理论等理论基础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探讨。通过整理文献资料,总结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产生、发展的概况以及名城分类,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古都型、区域统治中心型、风景名胜型、地方文化及民族特色型、近现代史迹型、特殊职能型六大名城类型,并阐述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旅游系统也较为复杂,既包括了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旅游者等在内的多元化的利益相关主体,相应的也包含了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地理区位等多方面的环境因素,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系统内的环境因素随着名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变化,并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内外部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时推动各利益相关主体采取行动以适应环境因素的变化,从而促成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的演化,明确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的结构有利于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 本文在对名城旅游系统界定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名城旅游系统是基于名城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政治环境等)下的城市系统与旅游系统的交集。通过分析研究,指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演化的内部动力源为名城各旅游利益相关者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构建了包括利益相关者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以及旅游资源子系统在内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模型。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本文运用演化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研究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的发展演化机制,并且以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演化为实证分析印证演化经济学在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问题上的适用性。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运用经济学理论前沿——演化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演化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名城旅游系统遗传、变异或创新、选择、共同演化的发展机制,并构建了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演化模型,指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与名城系统和旅游系统之间的共同演化,旨在为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矛盾提供建议,在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问题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当然,由于本人能力、时间及资金等条件的限制,本文研究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的界定还不够明确,对演化经济学理论在实践运用方面的掌握不够,在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演化研究方面也显的有些肤浅,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作者希望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演化机制的分析研究,在新经济时代,继续延续其文化底蕴,发挥其经济作用,更新其发展活力,使其在新时期迸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导论10-18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0-11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1-15
  • (一) 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研究11-13
  • (二) 旅游地发展机制研究13-15
  • 三、理论基础15-16
  • (一) 系统论15
  • (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15-16
  • (三) 演化经济学理论16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6-18
  • (一) 本文研究方法16-17
  • (二) 本文技术路线17-18
  • 第2章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概述18-24
  • 一、历史文化名城评选、概念及其地理分布18-20
  • 二、历史文化名城分类20-22
  • (一) 古都型20
  • (二) 区域统治中心型20
  • (三) 风景名胜型20
  • (四) 地方文化、民族特色型20-21
  • (五) 近现代史迹型21-22
  • (六) 特殊职能型22
  • 三、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意义22-24
  • (一)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优势22-23
  • (二)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对名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23-24
  • 第3章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环境因素与驱动系统24-34
  • 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24-25
  • (一) 自然、社会环境因素24
  • (二) 地理区位24
  • (三) 经济环境因素24-25
  • (四) 政治环境因素25
  • 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演化的驱动系统——利益相关者系统25-31
  • (一) 历史文化名城名城利益相关者构成26-28
  • (二) 历史文化名城利益相关者利益行为关系28-31
  • 三、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模型构建31-34
  • 第4章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演化机制研究34-40
  • 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演化的涵义34
  • 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演化机制34-37
  • (一) 遗传机制35
  • (二) 变异或新奇的创生机制35-36
  • (三) 选择机制36
  • (四) 共同演化36-37
  • (五)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演化机制模型37
  • 三、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演化机制的优化所要解决的问题37-40
  • (一)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突出矛盾37-38
  • (二) 城市建设与名城历史风貌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38
  • (三) 旅游环境的恶化38-39
  • (四) 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低,,缺乏创新39-40
  • 第5章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演化实证研究40-49
  • 一、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概况40-42
  • (一)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概况40
  • (二)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分析40-42
  • 二、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演化分析42-44
  • (一)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路径依赖”分析42
  • (二)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变异或新奇的创生机制分析42-43
  • (三)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选择机制分析43
  • (四)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系统与旅游系统的共同演化分析43-44
  • 三、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演化的不足44-45
  • (一) 文化旅游项目缺乏规模,产品形式单一44
  • (二) 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浅,“含金量”不高44
  • (三) 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44-45
  • (四) 市民素质不高,淳朴的民风民俗逐渐蜕化45
  • (五) 对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45
  • 四、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演化机制的优化45-49
  • (一) 加强名城特色的保护,提升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形象45-46
  • (二) 加快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46-47
  • (三) 强化历史文化名城意识47-48
  • (四) 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与管理,提高服务水平48-49
  • 第6章 结论49-51
  • 一、主要研究结论49
  • (一) 以利益相关者子系统驱动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49
  • (二) 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系统演化机制49
  • (三)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演化的实证研究49
  • 二、展望49-51
  • 注释51-54
  • 参考文献54-57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57-58
  • 后记58-5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晓玮;;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2年02期

    2 郑云宏;宋银丽;;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呼和浩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为例[J];世纪桥;2011年05期

    3 何裕宁;彭恩仁;张莉;;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旅游设计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11年05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尚正;陈杜娟;朱小莉;;屯溪老街的地脉、文脉、商脉优势及其旅游开发[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张炜;;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J];财经科学;2007年06期

    3 唐小亚;;旅游业发展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赵夏,张艳红;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05期

    5 胡晓玲;;以文化的视野探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6 罗哲文;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重大措施[J];城市规划;1982年03期

    7 许抄军 ,刘沛林 ,王良健 ,陈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探讨——以湘西凤凰古城为例[J];船山学刊;2004年01期

    8 严国泰;名城旅游发展创新理念的辩证思维[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5期

    9 胡召芹;;浅析我国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关系[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10 刘志高;王缉慈;;共同演化及其空间隐喻[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佘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4期

    2 黄晓燕;;历史地段综合价值定量评价方法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3 孙良;夏海山;孙统义;;传统街区的生态位保护——以徐州市户部山传统街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4 林云;刘庆;;以洛带古镇为例谈古镇规划过程中的遗产保护[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5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章尚正;余佳;;旅游资源非优型省会城市的旅游吸引力提升——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章尚正;刘晓娟;;我国博物馆旅游的制约因素与突破思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毛红星;;析论传统娱乐文化开发在城市旅游中的作用及其前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王良举;李万莲;;基于利益主体视角的皖北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蔚芝炳;旧城整合进程中的大规模改造与小规模更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赵金宪;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在煤矿生产系统脆性风险评价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郑娜莎;基于灰色评价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翟丽丽;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技术虚拟企业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7 谭红杨;生态旅游的公益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张晨;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复合系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石钦文;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伟;齐皓;周景坤;;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J];江苏陶瓷;2009年04期

    2 李向明;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及其深度开发[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汪光焘;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J];建筑学报;2005年02期

    4 何裕宁;;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及形象设计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年33期

    5 木基元;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云南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杨钊,陆林;经营者/居民参与屯溪老街保护与旅游开发意向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张宏梅,陆林;中国入境旅游者增长的周期性波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3 赵晋;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北京二元化城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姜鸥,刘轶梅;弘扬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特色的对策和建议[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5 陈道江,周红;演化经济理论的渊源与发展[J];商业研究;2003年24期

    6 田霖;城市化若干问题的再探讨——基于演化经济学的新视角[J];商业研究;2005年06期

    7 付炳昌;丰富都江堰市旅游文化内涵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8 黄翔;王乃举;;试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双效开发湖北三国文化旅游资源[J];长江论坛;2006年03期

    9 赵夏,张艳红;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05期

    10 周诚君,张京祥,陈雯;经营城市:功能导向与制度创新[J];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峰;;潇湘明珠——湖南长沙[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年04期

    2 王满;张德安;;“以旧纳新”思路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以古城保定为例[J];大舞台;2011年06期

    3 中国人民银行依兰县支行课题组;;建设历史文化名城 开辟旅游强县之路——对依兰县旅游产业开发利用的探索与建议[J];黑龙江金融;2011年06期

    4 梁庄;张昊;;南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思考[J];《规划师》论丛;2011年00期

    5 阎宏斌;;现代城市规划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以洛阳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年08期

    6 周诸体;;运动闪亮城市名片——诸暨市发展群众体育纪事[J];今日浙江;2011年14期

    7 郭伟;;发挥博物馆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作用[J];现代交际;2011年08期

    8 ;敦煌雅丹 国家地质公园[J];国土资源情报;2011年05期

    9 林嘉騋;;古老的意大利风光[J];科学与文化;2002年06期

    10 ;苏州苏哥利酒店推出“姑苏仲夏之旅”[J];中国新时代;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鹏展;;论浚县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特色及其保护[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谞;;最后的城市[A];建设工程安全理论与应用——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林俐;;历史文化名城古建遗存价值——承德市清代王府、衙署、民间寺庙保护刍论[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1999年

    4 罗来平;;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两点经验之谈[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张言;王忠国;;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构铁岭文化名城的理论形态[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史学民;李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地域文化的表达——以开封市中山路商业街街景文化艺术研究为例[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7 吕何生;;名城保护与建设刍议[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毛忠安;史晓成;宋红霞;车英;;浅谈可持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以中挪合作西安鼓楼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为例[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杨育彬;;河南历史文化名城(镇、村)概论[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10 阮仪三;;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强 朱晓婧;[N];南充日报;2010年

    2 记者 易刚;[N];黄石日报;2010年

    3 记者 肖琼;[N];黄石日报;2010年

    4 驻湖南记者 文述 通讯员 张玲;[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李晓霞;[N];兰州日报;2010年

    6 刘洋 孔德鑫;[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通讯员 黄启元 黄李荣 王光先;[N];闽西日报;2010年

    8 潘秀慧;[N];温州日报;2010年

    9 记者 郝锴;[N];徐州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韩正;[N];云南政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李波;城市美学四题[D];武汉大学;2006年

    2 汤朝晖;相容建筑[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3 董雪梅;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D];山东大学;2008年

    4 丁援;无形文化线路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陈侠;传承与发展[D];同济大学;2007年

    6 张政伟;乡土建筑遗产自治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肖金亮;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科学体系的建立与方法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8 李宏利;城市更新中历史环境的管治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王镜;基于遗产生态和旅游体验的西安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冯斐菲;让旧城的魅力再现[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慧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齐兰兰;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宋云飞;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朝阳;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卢小琴;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6 沈惠萍;苏州的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7 张春瑜;历史文化名城正定旅游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粟;西安明城区建筑屋顶形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9 吴科帆;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人文环境的延续与变迁探析[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刘辉;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境规划与保护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9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69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8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