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新型后置反硝化工艺处理低C/N(C/P)比城镇污水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21 19:59
  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规模日益扩大、城镇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加上现有城镇污水厂因工艺技术、装置配置和过程控制等方面不足,存在尾水氮磷超标、运行能耗偏高等问题,导致我国水环境质量严重恶化。为强化污水处理工艺生物脱氮除磷性能,国内外研究者从机理探析、工艺优化、过程调控等角度,开展了既有工艺升级优化、强化脱氮除磷新工艺开发等研究,但面对城镇污水组分复杂、进水碳源不足、工艺操控复杂等技术屏障,仍存在系统氮磷去除效率低、运行性能不稳定等问题。为此,开发简便、高效、低耗的脱氮除磷新技术新工艺,需求强烈。 论文针对我国城镇污水C/N比、C/P比低,现有脱氮除磷工艺流程复杂、运行能耗高、尾水达标难等突出问题,围绕生物处理系统内碳源有效利用,开展现有城镇污水厌氧/好氧(A/O)处理工艺强化氮磷去除、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开发等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以多分室A/O工艺为平台,研究了常规A/O工艺的脱氮除磷性能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A/O工艺脱氮性能受进水C/N比影响较大,当进水C/N比从14.25±2.66降至5.72±0.47时,TN去除率由81.49±6.64%降至61.9...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城镇污水脱氮除磷工艺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引言
    1.2 城镇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现状
        1.2.1 A/O及其改进工艺
        1.2.2 SBR工艺
        1.2.3 氧化沟工艺
    1.3 城镇污水脱氮除磷新工艺研究进展
        1.3.1 反硝化除磷工艺
        1.3.2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
        1.3.3 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
    1.4 城镇污水脱氮除磷关键问题及技术需求
        1.4.1 城镇污水脱氮除磷关键问题
        1.4.2 强化脱氮除磷技术需求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A/O工艺脱氮除磷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装置与运行
        2.1.2 进水水质与接种物
        2.1.3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A/O工艺COD去除性能
        2.2.2 A/O工艺脱氮性能及影响因素
        2.2.3 A/O工艺除磷性能及影响因素
    2.3 小结
第三章 A/O工艺降耗及脱氮除磷效能挖掘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装置
        3.1.2 进水水质与接种物
        3.1.3 试验方案
        3.1.4 污泥好氧和缺氧吸磷速率测定
        3.1.5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低DO序列式A/O工艺运行性能
        3.2.2 改良A/0工艺脱氮除磷过程特性
        3.2.3 系统能耗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新型后置反硝化(AOA)工艺开发与性能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装置
        4.1.2 进水水质
        4.1.3 工艺启动及运行策略
        4.1.4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AOA工艺脱氮除磷性能
        4.2.2 AOA工艺脱氮除磷过程特征
        4.2.3 AOA工艺物料平衡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AOA工艺处理低C/N(C/P)比污水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装置
        5.1.2 进水水质
        5.1.3 工艺运行和调控
        5.1.4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处理低C/N(C/P)比污水脱氮除磷性能与影响因素
        5.2.2 AOA工艺脱氮除磷机理解析
    5.3 小结
第六章 AOA工艺效能提升与稳定性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装置
        6.1.2 进水水质
        6.1.3 试验方案
        6.1.4 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低耗连续流AOA工艺优化与效能提升
        6.2.2 AOA工艺运行稳定性
        6.2.3 系统能耗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所获奖励



本文编号:3882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882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c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