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残余絮凝剂对SBR系统中活性污泥活性的影响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23 03:17
  目前,绝大多数的污水处理厂都采用的是活性污泥生化法处理污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业的飞速发展,污水排放量增大、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也越来越复杂,污水处理厂对絮凝剂的使用频率增加,絮凝剂的用量也日益增大。在絮凝剂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后,其残余量仍有可能随着水流进入到后续的生化反应系统中,进而对活性污泥微生物以及污水处理系统产生影响。迄今为止,对絮凝剂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中,偏重于絮凝剂对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而絮凝剂对活性污泥及其微生物活性影响研究较少,并且研究内容较单一,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模拟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聚丙烯酰胺(CPAM)三种絮凝剂的残余进入SBR系统,考察了反应系统内活性污泥微生物量、氧化还原酶活性、胞外聚合物(EPS)及其组分蛋白质和多糖含量、体积溶氧传递系数(kLa)以及SBR系统中的污泥特性和对COD、NH4+-N和TP去除效果,揭示了絮凝剂类型和浓度均会通过对活性污泥及其微生物活性影响,促进或抑制SBR系统的污水处理效果。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通过絮凝剂直接处理污水,以及在活性污泥存在的情况下加入絮凝剂处理污水的3组对比实验,以出水...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对物化法及活性污泥特性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研究进展
    1.3 絮凝机理及相关絮凝剂研究概况
        1.3.1 絮凝剂絮凝机理分析
        1.3.2 相关絮凝剂研究概况
    1.4 传质机理
        1.4.1 经典的传质理论
        1.4.2 反应系统内传质—反应过程分析与讨论
        1.4.3 氧的传质机理及数学模型
    1.5 研究意义、内容及思路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2.3 活性污泥培养过程及方法
    2.4 絮凝剂投加浓度确定方法
        2.4.1 不同浓度絮凝剂直接处理污水实验
        2.4.2 活性污泥存在情况加入不同浓度絮凝剂处理污水实验
    2.5 相关参数测定方法
        2.5.1 活性污泥EPS提取及测定
        2.5.2 TTC-脱氢酶活性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2.5.3 ATP测定
        2.5.4 kLa的确定
        2.5.5 相关系数的计算
        2.5.7 其他参数测定
第3章 残余絮凝剂对SBR系统污水处理效果影响
    3.1 残余絮凝剂对SBR系统中污泥特性的影响
    3.2 残余絮凝剂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3.3 残余絮凝剂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3.4 残余絮凝剂对NH4
+-N去除效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残余絮凝剂对活性污泥活性的影响机理
    4.1 残余絮凝剂对活性污泥微生物量增殖影响
        4.1.1 残余絮凝剂对活性污泥微生物量的影响
        4.1.2 残余PFS、CPAM对活性污泥微生物量增殖影响的动力学分析
    4.2 残余絮凝剂对活性污泥氧化还原酶活性影响
        4.2.1 残余絮凝剂对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4.2.2 残余絮凝剂对活性污泥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3 残余絮凝剂对活性污泥EPS及其组分的影响
        4.3.1 残余絮凝剂对EPS总量的影响
        4.3.2 残余PFS、CPAM对EPS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3.3 残余PFS、CPAM对EPS中多糖含量的影响
        4.3.4 残余PFS、CPAM对EPS中蛋白质/多糖的影响
    4.4 残余絮凝剂对SBR系统kLa影响研究
        4.4.1 残余PAC对SBR系统kLa影响的综合分析
        4.4.2 残余PFS、CPAM对SBR系统KLa影响的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残余絮凝剂在SBR系统中浓度控制分析
    5.1 残余絮凝剂在SBR系统中临界浓度的确定
        5.1.1 残余絮凝剂在SBR系统中临界浓度分析
        5.1.2 PAC系统中残余PAC临界浓度的确定
        5.1.3 PFS系统中残余PFS临界浓度的确定
        5.1.4 CPAM系统中残余CPAM临界浓度的确定
    5.2 残余絮凝剂在SBR系统中浓度的控制分析
        5.2.1 残余絮凝剂在SBR系统中浓度的分布特征
        5.2.2 影响残余絮凝剂在SBR系统中浓度的主要因素
        5.2.3 残余絮凝剂在SBR系统中浓度的控制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980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980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c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