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信号注入法测量中压配电网对地电容电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30 19:42
  有效掌握配电网对地电容电流的基础数据,定期开展消弧线圈装置校核,是确保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工作。根据电力部门的相关规定,对于不与发电机直接相连的6~20kV的系统,当其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如果电网对地电容电流小于或等于10A,可以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如果电网对地电容电流大于10A,宜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所以,准确测量中压配电网对地电容电流对于合理选择中性点接地方式和正确选择消弧线圈容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信号注入法测量中压配电网对地电容电流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现存主要的信号注入法,如扫频法、三频法、相量法、综合法和高频法的测量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对它们的适用范围、优势以及局限性进行了综合比较。然后,对综合评价较好的综合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针对综合法存在中压配电网等效模型的合理性、谐振频率难以确定、谐振频率搜索时间过长,以及谐振频率过低时,受电压互感器励磁支路的影响等不足进行了合理的改进,即根据中压配电网的频率特性,改进中压配电网的等效模型;根据串联谐振的特征信息,提出变步长同相搜索法;通过在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侧串联合适的电容,把系统的谐振频率控制在合适...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信号注入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信号注入法的配电网对地电容电流测量方法研究
    2.1 扫频法测量配电网对地电容电流
        2.1.1 扫频法的基本原理
        2.1.2 扫频法的误差分析
        2.1.3 扫频法的仿真分析
    2.2 三频法测量配电网对地电容电流
        2.2.1 三频法的基本原理
        2.2.2 三频法的误差分析
        2.2.3 三频法的仿真分析
    2.3 相量法测量配电网对地电容电流
        2.3.1 相量法的基本原理
        2.3.2 相量法的误差分析
        2.3.3 相量法的仿真分析
    2.4 综合法测量配电网对地电容电流
        2.4.1 综合法的基本原理
        2.4.2 综合法的误差分析
        2.4.3 综合法的仿真分析
    2.5 高频法测量配电网对地电容电流
        2.5.1 高频法的基本原理
        2.5.2 高频法的误差分析
        2.5.3 高频法的仿真分析
    2.6 信号注入法的对比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综合法测量配电网对地电容电流的改进
    3.1 中压配电网等效模型的改进
        3.1.1 中压配电网的频率特性分析
        3.1.2 传统的中压配电网等效模型误差分析
        3.1.3 改进的中压配电网等效模型
    3.2 谐振频率搜索方法的改进
        3.2.1 传统的谐振频率搜索方法
        3.2.2 变步长同相搜索法
        3.2.3 仿真验证
    3.3 改进的综合法
        3.3.1 改进的综合法的测量原理
        3.3.2 改进的综合法的误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改进的综合法的关键参数选择及仿真分析
    4.1 电压互感器的传变特性分析
        4.1.1 电压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4.1.2 电压互感器的等效模型
        4.1.3 电压互感器的传变特性试验
    4.2 注入信号频率及串联电容的选择
        4.2.1 注入信号频率的选择
        4.2.2 串联电容的选择
    4.3 注入信号幅值的选择
        4.3.1 电压互感器的容量限制
        4.3.2 注入信号的衰减特性分析
        4.3.3 配电网的正常运行限制
    4.4 改进的综合法的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电网干扰信号的消除策略
    5.1 相关检测
        5.1.1 自相关检测法
        5.1.2 互相关检测法
    5.2 相关函数的实际运算
        5.2.1 模拟积分方式
        5.2.2 数字累加方式
    5.3 数字式互相关器
        5.3.1 数字式互相关器的设计
        5.3.2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59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859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a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