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白垩纪-古近纪生物地层特征及其对古地理、古海洋演化的约束

发布时间:2022-10-21 17:35
  特提斯造山带是地球上最复杂的构造域之一,其不仅记录多重古陆及其间陆壳碎块间的相互作用、汇聚拼合、隆升事件的发生;而且也记录了多重特提斯洋盆的演化及消亡过程。这些事件决定了它在全球构造和洋陆变迁等重大地质问题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约束中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的闭合时限是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系统演化的关键,它们的俯冲闭合与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印度-亚洲板块的碰撞、青藏高原的隆升及整个东亚大陆发生挤压等众多相关地质过程密切相关,并深刻影响了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本论文选取特提斯构造域的主体青藏高原为研究区,聚焦于西藏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沉积记录,分别就日土、江孜、吉隆和亚东地区选取典型剖面进行详细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同时运用沉积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的方法,对江孜北家剖面和吉隆桑单林剖面白垩纪-古近纪沉积进行物源分析,确定桑单林剖面中白垩系蹬岗组砂岩为印度板块物源,而古近系桑单林组中的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为亚洲板块;北家剖面下白垩统加不拉组为印度板块物源,而古近系甲查拉组为亚洲板块物源。在物源分析的基础上,对从北家和桑单林剖面中获取的放射虫化石进行详细鉴定和系统分析,并与全球低纬度放射虫组合进行对比...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中特提斯洋演化过程
        1.2.2 新特提斯洋演化过程
        1.2.3 印度-亚洲板块碰撞过程/时间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2.1 锆石分选与制靶
            1.4.2.2 锆石U-Pb同位素测年
            1.4.2.3 放射虫处理方法
            1.4.2.4 介形虫处理方法
            1.4.2.5 砂岩碎屑颗粒统计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2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2.1 青藏高原地质格架
        2.1.1 羌塘地体
        2.1.2 拉萨地体
        2.1.3 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带
    2.2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2.3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3 研究区沉积地层格架
    3.1 藏南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划分
        3.1.1 江孜地区白垩纪-古近纪地层
        3.1.2 吉隆地区白垩纪-古近纪地层
        3.1.3 亚东地区古近纪地层
    3.2 藏北日土县白垩纪地层单位划分
    3.3 地层实测剖面
        3.3.1 吉隆桑单林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实测剖面
        3.3.2 江孜北家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实测剖面
        3.3.3 亚东古鲁浦古近纪实测剖面
        3.3.4 日土约拉山白垩纪地层实测剖面
4 研究区生物地层与全球对比
    4.1 新特提斯洋白垩纪-古近纪放射虫组合特征与全球对比
        4.1.1 白垩纪放射虫生物地层格架
        4.1.2 古近纪放射生物地层格架
            4.1.2.1 北家剖面古近纪放射虫组合
            4.1.2.2 桑单林剖面古近纪放射虫组合
    4.2 中特提斯洋白垩纪放射虫组合特征与全球对比
    4.3 新特提斯洋古近纪介形虫组合特征与全球对比
5 研究区物源分析
6 讨论
    6.1 印度-亚洲板块碰撞时限和过程
        6.1.1 印度-亚洲板块碰撞模型
        6.1.2 印度板块-洋内岛弧碰撞模型
    6.2 新特提斯洋消亡时限、生物古地理与古海洋环境
    6.3 中特提斯洋消亡时限与古海洋环境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及认识
    7.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Eocen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nd the Age of the Youngest Marine Sediments in Tuna,Yadong,Southern Tibet[J]. LI Xinfa,LI Guobiao,ZHANG Yunyun,XIE Dan,HAN Yi,LI Xingpeng,MA Xuesong,SHI Wei,KANG Yahui,ZHANG H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19(S1)
[2]Cretaceous integrative stratigraphy and timescale of China[J]. Dangpeng XI,Xiaoqiao WAN,Guobiao LI,Gang LI.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9(01)
[3]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洞错蛇绿岩中的辉长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地质意义[J]. 武勇,陈松永,秦明宽,郭冬发,郭国林,张财,杨经绥.  地球科学. 2018(04)
[4]Early Eocene Radiolarian Fauna from the Sangdanlin, Southern Tibet: Constraints on the Timing of Initial India-Asia Collision[J]. WANG Tianyang,LI Guobiao,LI Xinfa,NIU Xiaol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17(06)
[5]西藏亚东堆纳地区始新世轮藻化石[J]. 张文苑,李国彪.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7(04)
[6]Middl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radiolarian assemblages of the western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Neo-Tethys[J]. Hanting Zhong,Jingen Dai,Chengshan Wang,Yalin Li,Yushuai Wei.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7(05)
[7]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封闭方式和过程[J]. 丁林,Satybaev MAKSATBEK,蔡福龙,王厚起,宋培平,纪伟强,许强,张利云,Qasim MUHAMMAD,Baral UPENDRA.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3)
[8]关于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间的讨论[J]. 王二七.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3)
[9]藏南白垩纪—古近纪岩石地层厘定与构造地层划分[J]. 胡修棉,李娟,安慰,王建刚.  地学前缘. 2017(01)
[10]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缘混杂岩放射虫组合及其地质意义[J]. 王天洋,李国彪,李新发,牛晓路,张金彪,薛嵩.  现代地质. 2016(02)

博士论文
[1]班公湖—怒江洋中西段晚中生代汇聚消亡时空重建[D]. 范建军.吉林大学 2016
[2]西藏西南萨嘎—仲巴白垩纪—古新世放射虫动物群及古海盆研究[D]. 梁银平.中国地质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96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696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e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