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兴安落叶松叶生理生态特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发布时间:2016-11-07 17:49

  本文关键词:兴安落叶松叶生理生态特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林业大学》 2015年

兴安落叶松叶生理生态特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全先奎  

【摘要】:环境变化对树木生存、生长发育和繁衍的影响取决于环境变化剧烈程度和树木生理生态响应适应能力。森林树木的自然分布是其对外界环境的表型驯化和遗传适应的共同作用结果。区分这种表型驯化和遗传适应不但有助于揭示树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理,而且可为预测全球变化情景下森林植被分布提供理论框架和依据。然而,如何在野外条件下区分这两种变异性及其驱动因素富于挑战性。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作为北方森林的主要组成树种,具有广阔的地理分布范围和多样的生长环境,是研究树木对环境变化响应适应机理的理想树种。叶作为树木重要的功能器官,不仅与树木的碳水代谢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而且能敏感反映树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本研究利用涵盖兴安落叶松自然分布区不同环境梯度(平均年降水量425.1-622mm,年平均气温-2.3-2.6℃)的6个种源在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的同质园内生长30年后,采用种植地和种子来源地间温度和干燥度(AI)的差值AT和AAI来代表环境变化梯度(即6个种源构成6个环境变化水平),研究环境变化对叶物候、光合能力、碳水利用效率及化学计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6个环境变化水平的兴安落叶松具有相似的叶物候期。叶芽膨大起始天数、展叶起始天数、落叶起始天数和生长季天数在水平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每个水平叶各物候事件在年际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受当地温度的影响。叶芽膨大起始天数和展叶起始天数均与物候开启前0℃积温和春季均温为线性负相关关系;落叶起始天数和生长季天数分别与秋季均温和年平均气温为线性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叶物候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对温度的表型可塑性。2、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光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d)、最大羧化速率(Vmax)、最大电子传输速率(Jmax)、磷酸丙酮糖利用效率(TPU)和叶肉导度(gm)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均随着AAI的增大而增大(P0.05),而光补偿点(LCP)则表现出相反趋势。这表明叶光合生理特征受树木原产地长期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产生遗传适应,其中AI是该变异性的主要驱动因子。Pmax和Vmax、Jmax、TPU、gm、叶氮含量(NL)、叶磷含量(PL)、比叶重(LMA)及叶绿素含量(Chl(a+b))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LCP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随着各相关因子的增大,较大AAI下的树木具有更大的Pmax增加/减少幅度。3、不同环境变化水平下叶光合能力的季节动态差异显著。较大△T/△AI水平下的树木在生长季初期光合能力相对较弱,而在生长季中期光合能力因对温度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而迅速增强,并在生长季后期仍保持高水平的光合能力。6个环境变化水平下Pmax、 AQY、Vmax、Jmax、TPU、gm均与生长季温度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LCP和凡则为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但较大AAI下的这些参数对温度的敏感性更大。这说明叶光合能力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表型驯化和遗传适应综合作用的结果。4、不同环境变化水平下叶碳利用效率(CUEF)和水分利用效率(WUEF)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AI的增大,CUEF呈减小趋势,而WUEF则表现出增大趋势。CUEF和NL、PL、LMA及Chl(a+b)间均呈正相关,但AAI较大下的CUEF的敏感性更大。WUEF和气孔导度(Gs)呈显著的指数关系:当Gs0.2时WUEF随Gs增大明显,而当Gs0.2时WUEF则趋于稳定。WUEF与LMA、NL间均为正相关,但不同环境变化水平间随AAI的增大其相关性明显增强。5、不同环境变化水平之间叶碳含量(CL)、NL、PL、碳氮比(C/N)、碳磷比(C/P)、氮磷比(N/P)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AI增大,CL、NL、C/P、N/P均表现出增大趋势,而PL和C/N则为减小趋势。CL与PL、NL间均为负相关,NL与PL间为正相关,但△AI较大时CL随NL和PL的增大具有较大的敏感性。以上结果表明,在环境变化条件下,兴安落叶松叶物候和生理生态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策略,其中叶物候主要受当地气温的影响而表现出表型驯化效应,而叶光合能力、碳水利用效率和元素化学计量方面均产生了遗传适应变异,这是对原生长环境长期适应和现时环境表型驯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有助于兴安落叶松在多样的环境条件下生存、繁衍和分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91.2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传平,秦泗华,张维,于秉君,张鹏,张培果;中国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Ⅱ)——种源初步区划[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S2期

2 Xiping Liu;Yangyang Fan;Junxia Long;Ruifeng Wei;Roger Kjelgren;Chunmei Gong;Jun Zhao;;Effects of soil water and nitrogen availability on photosynthesis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seedling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3年03期

3 王翠;王传宽;孙慧珍;张彦群;张全智;;移栽自不同纬度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的树干液流特征[J];生态学报;2008年01期

4 赵晓焱;王传宽;霍宏;;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光合能力及相关因子的种源差异[J];生态学报;2008年08期

5 Caroline A. Polgar;Richard B. Primack;杜彦君;;温带森林展叶物候学[J];生物多样性;2013年01期

6 季子敬;全先奎;王传宽;;兴安落叶松针叶解剖结构变化及其光合能力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J];生态学报;2013年21期

7 韩士杰,周玉梅,王琛瑞,张军辉,邹春静;红松幼苗对CO_2浓度升高的生理生态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1期

8 蒋延玲,周广胜;兴安落叶松林碳平衡和全球变化影响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4期

9 常兆丰;韩福贵;仲生年;;民勤荒漠区36种植物物候期积温变化动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0期

10 贺金生;韩兴国;;生态化学计量学:探索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统一化理论[J];植物生态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那冬晨;兴安落叶松地理种源遗传多样性与利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霍宏;气候暖化对兴安落叶松光合和生长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2 季子敬;不同种源兴安落叶松针叶解剖结构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青;李超汉;李青竹;李霞;李衍素;于贤昌;;叶面喷施5-氨基乙酰丙酸对遮阴条件下番茄生长、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2 田华;王兰;段美洋;黎国喜;;水稻抗旱性机理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3 史建伟;张育平;王国昌;;环境胁迫对植物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4 李鹏;欧阳竹;王吉顺;武兰芳;董玉红;潘国艳;;叶位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冠层微气象因子日变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5 戴凌峰;崔令军;张志翔;;遮阴处理对小桐子幼苗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6 刘发民;王利荣;李怡;冯起;宋耀选;;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木本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7 穆大刚;付翔;许华林;;5种红树植物光合产量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8 刘霞;;Na_2CO_3胁迫下蚕豆光合作用的气孔和非气孔限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9 姜艳娟;毛斌;陈晓燕;何炎红;郭连生;田有亮;;不同光强下大青山几种树种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10 王静;;桂花净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和生理因子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忠;施氮对高产夏玉米源库代谢特征的调控[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瑛;延迟荧光信息处理技术在植物光合及逆境生理检测中的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李玉华;高山离子芥再生苗响应低温和干旱的生理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王俊峰;氮、水和温度对羊草有性生殖及克隆生长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颜日明;聚球藻7942光自养本征生长动力学及其能量利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周小玲;4个四川桤木品系苗木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陆燕元;干旱胁迫及复水过程中转Cu/Zn SOD和APX基因甘薯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郑元;刺槐光合生理特征与固碳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坤;葡萄连作障碍机理及调控途径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玉山;侧柏种源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变异规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玖玲;杜氏盐藻RbcS基因家族新成员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姚海兰;施钾时期对甘薯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马颖敏;中国侧柏地理种源核型分析与进化趋势[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周继磊;胶东沙质海岸防护林树种抗风评价及选择[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姜振升;黄瓜Rubisco与Rubisco活化酶对低温弱光的响应与适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范素芳;土壤水分胁迫对黄土丘陵区3个树种叶片气体交换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红;黄土丘陵区3个树种光合效率光响应过程及其模拟[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兰乾;琅琊山落叶阔叶林更新特点及其特有树种光合特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管新新;八种地被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及应用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刘佳;日光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辣椒追肥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如华;;马尾松不同种源光合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2 张大同,李忠正,沈文瑛,邹东良,陈德平,许碧玲;不同树龄兴安落叶松制浆性能的评价[J];中华纸业;1998年01期

3 张卫华,梁海永,张方秋;温度对北海道黄杨叶片光系统Ⅱ功能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杨书文;长白落叶松种源选择的研究[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5 杨传平,杨书文,刘桂丰,吕清友,夏德安,张培杲;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Ⅰ)——地理变异的规律与模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6 杨传平,张维,于秉君,秦泗华,桑作兴,张丽霞,盛喜东,董岐;中国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的研究(Ⅰ)——地理变异规律和模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S2期

7 杨传平,杨书文,夏德安,刘桂丰,吕清友,张培杲;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Ⅱ)——最佳种源的选择[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S2期

8 杨传平,杨书文,夏德安,刘桂丰,吕清友,张培杲;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Ⅲ)——种源区划[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S2期

9 李莉,杨传平,刘玉喜,齐立志;兴安落叶松种内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地理变异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S2期

10 董希斌,李耀翔,姜立春;间伐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结构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丽芬;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光合与呼吸作用机理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2 那冬晨;兴安落叶松地理种源遗传多样性与利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姜海凤;三种落叶松光合生理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2 皑妍;天然幼龄兴安落叶松光合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3 王秀伟;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碳循环关键过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4 赵甍;蒙古栎幼苗对CO_2、温度与氮素协同作用的生理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5 余峥;川西亚高山红桦光合作用对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6 霍宏;气候暖化对兴安落叶松光合和生长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7 赵晓焱;兴安落叶松光合特性及相关因子的种源间差异[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8 张明明;不同地区日本落叶松叶片解剖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广胜;未来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J];植物生态学报;2000年02期

2 李渊妮;胡誉满;;影响地球环境变化的链式循环分析[J];生态经济;2012年08期

3 郭林海;;《全球环境变化》——人类和决策领域的新杂志[J];生态学杂志;1991年01期

4 曾江海;迎接环境变化的挑战─—第六届国际生态学大会概况及收获[J];生态学杂志;1995年02期

5 杜明远,真木太一;沙漠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1999年04期

6 白莉萍,周广胜;全球环境变化对农作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年03期

7 李垄清;张季惠;杨一鸣;乌兰;王鹤龄;李裕;;论农业的变迁与发展对全球环境变化的驱动作用[J];干旱气象;2013年02期

8 刘增兰;浅谈全球环境变化的生态后果[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2期

9 陈圣洪;苏桂莲;高峰;;新疆天山天池资源环境变化趋势及对策建议[J];林业建设;2011年03期

10 李锦洪;谭文春;卓贞蓉;林雪仪;;恩平城市环境变化对部分气象要素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广友;罗新正;万忠娟;;人类力——现代环境变化的第一驱动力[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程根伟;张文敬;;关于环境变化认识的科学思辨[A];21世纪中国水文科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方法——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3 韩家懋;王国安;;植物演进与全球环境变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杨丽原;沈吉;朱育新;;近四十年来南四湖沉积底泥反映的湖区环境变化[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阎德飞;孙柏年;;甘肃侏罗纪Solenites of.murrayana气孔特征反映的环境变化信息[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李平日;崔海亭;谭惠忠;冯炎基;刘鸿雁;穆治国;孙艳荣;宋丽莉;;广东埋藏古树反映的气候与环境变化[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7 谢小冬;;应该关注大的环境变化对生命的影响[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生命科学的思考与畅想[C];2006年

8 韩家懋;王国安;刘东生;;全球环境变化与C_4植物的出现[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王景悦;;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孙执中;;老同志如何保持身体健康[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5-2006)[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雪林;[N];文汇报;2012年

2 广东益华百货有限公司总裁 范新培;[N];北京商报;2014年

3 游雪晴;[N];科技日报;2004年

4 林琳;[N];中国气象报;2006年

5 记者  钟燕平;[N];农民日报;2006年

6 华音;[N];经济日报;2013年

7 国际天主教发展机构主席兼荷兰慈善机构主任 勒内·格劳藤休斯 何英 编译;[N];中国能源报;2009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聂大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李丹 林琳 丁继武;[N];中国气象报;2006年

10 ;[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全先奎;兴安落叶松叶生理生态特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张军;陇中盆地秦安—天水地区新近纪沉积物成因与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海霞;大连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褚娜娜;汾渭盆地1.2Ma以来的环境变化与沙漠化过程[D];兰州大学;2007年

3 安杰;南京浦口地区全新世沉积特征与环境变化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文东;黄河三角洲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静;企业环境变化感知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6 沈睿媛;利用红柳沙包落叶层阳离子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环境变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赵灿;近200年来安迪尔故城红柳沙包孢粉组合与环境变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陈怀珠;RS和GIS在监测城市环境变化和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兴安落叶松叶生理生态特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7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67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3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