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玉米DH育种关键技术研究及不同类型DH系遗传分析

发布时间:2016-11-09 12:07

  本文关键词:玉米DH育种关键技术研究及不同类型DH系遗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农业大学》 2015年

玉米DH育种关键技术研究及不同类型DH系遗传分析

慈佳宾  

【摘要】:玉米DH育种技术是加快育种进程、快速培育优良自交系的重要手段,但单倍体诱导率低及加倍率低是限制该项技术广泛利用的瓶颈,育成高频率诱导系及筛选高效加倍技术是解决DH育种瓶颈的关键技术。通过DH技术育成的DH系,尚未经过自然选择,对不同生态环境有待于适应性测验。因此本试验就影响单倍体诱导率和加倍率的因素、DH系对环境生态适应性做深入研究。基于以往的杂种优势类群多、难以利用,而美国杂种优势群又没有充分定位国内重要种质的应有地位,提出了简便实用杂种优势类群划分,即划分为Reid、Non Reid、DOM3个优势群。本研究以育成的DH系为材料,按3个优势群及其相互间构成的“三角型”优势模式设计了试验,以期为玉米杂种优势群及杂种优势模式的利用提供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本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RWS与高诱1号选育的诱导系(F6-RWS)-5-8-3-1-1的诱导率最高,为17.4%,根据籽粒花青素基因标记的强度与雄穗长的等级划分,标记强度为5级(标记很深),雄穗长度为3级(中等长度)。两个诱导系间杂交后代选育高频率诱导系的概率要高于非诱导系与诱导系杂交选育的,F6-RWS选育出14个诱导率高于10%的诱导系,F6-RWS在F6代选育出诱导系诱导率均值最高为11.6%。以(CAUHOI1×PHB1M)为材料育成的诱导系,在抗倒伏性、株高、散粉性方面有明显的改善,更适合田间杂交诱导,但其诱导率低,为0.9%~3.9%。但用CAUHOI回交本组合的F2代有诱导能力的单株,其子代诱导率呈明显提高,为5.6%~10.5%,散粉天数偏早,株高适中。为了选育诱导率高同时使植株在各个农艺性状上表现优良,可以利用非诱导系与诱导系进行杂交选二环系,同时与诱导率高值亲本进行回交选育,有利于大面积杂交诱导,规模化生产DH系,而在改良诱导系农艺性状方面,最好采用回交方法。(2)杂交诱导系F1代平均诱导率为10.9%,母本诱导系与父本诱导系的诱导率均值分别为14.9%与7.7%,F1代诱导率低于高值亲本,高于低值亲本,但是F1代诱导率与亲本均值相近。诱导率杂种优势均值为97.4%,中亲优势均值为-2.6%,超亲优势均值为-34.7%。(3)J111×J112的杂交模式为Non Reid×Non Reid,在榆树、白城、长春三个地点的准单倍体诱导率及加倍率均为最高,说明Non Reid种质易诱导形成单倍体,且加倍时加倍率较高。在长春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率、自然加倍率和APM加倍率显著高于榆树和白城,榆树的单倍体自然加倍率和APM加倍率要显著高于白城。(4)玉米DH系与EH系在因不同密度的耐密性变化趋势上相一致,但从空杆率、ASI、双穗率、单株产量、群体产量这些耐密性的主要指标来看,本试验研究说明EH系的耐密性优于DH系的耐密性,但是EH系的发生率比DH系低,所以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产生EH系,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5)在模式1(Reid×Non Reid)、模式2(Reid×DOM)和模式3(Non Reid×DOM)三种杂优模式下,DH系与EH系组配杂交种均有超亲优势。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模式3的正值组合数为13个,一般配合力均值为7.6、模式2的一般配合力正值组合数为12个,一般配合力均值为4.84。模式1的一般配合力正值组合数为8个,一般配合力均值为2.86。特殊配合力正值组合数模式1、模式2、模式3分别为46个、50个、48个。利用模式2对EH系进行组配选育高产组合具有较大潜力,其杂优模式为Reid×DOM改良自交系与Non Reid组配更好。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琦;李继竹;杨伟光;尹日成;;玉米外引自交系及改良系穗部性状的遗传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2 张志军,刘文国,张建新,丁仕波,焦仁海;吉林省耐密型玉米育种现状及选育途径初探[J];玉米科学;2004年02期

3 陈国平;杨国航;赵明;王立春;王友德;薛吉全;高聚林;李登海;董树亭;李潮海;宋慧欣;赵久然;;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建平;吕学高;朱正梅;楼肖成;赵军华;;浅析浙江省普通玉米的发展概况[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1期

2 魏俊杰;陈梅香;刘志增;祝丽英;;由孤雌生殖诱导系诱导的玉米单倍体的鉴定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3 芦连勇;崔俊明;卢道文;孙海潮;牛永锋;王海莉;;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4 董素香;;玉米大面积创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4期

5 丁兰英;;玉米杂交种锦玉29号高产制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4期

6 王卫红;杨国航;刘春阁;周淑伶;;玉米品种“京单28”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08年36期

7 郑兰村;;夏玉米高产攻关研究进展[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0年04期

8 汤飞宇,丁菲,王国英;从玉米传粉子房培养出单倍体植株[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马赟花;薛吉全;张仁和;张林春;郝扬;孙娟;;不同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形成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10 徐艳荣;仲义;侯宗运;代秀云;孙发明;焦仁海;刘兴二;;从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目标探讨耐密玉米品种选育[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泉;张建国;赵伟;李树军;;几个不同来源玉米单倍体诱导系诱导效果的研究[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2 李高科;胡建广;郑锦荣;刘建华;韩福光;文天祥;;甜玉米单倍体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及形态鉴定指标筛选[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宜伦;超高产夏玉米氮肥运筹效应及其生理基础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汤飞宇;玉米子房离体培养诱导孤雌生殖[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谢冰;西葫芦的离体雌核发育及植株再生[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4 王志刚;超高产春玉米根冠结构、功能特性及农艺节水补偿机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5 张姿丽;玉米Stock6衍生系诱导单倍体的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6 陈传永;东北春玉米高产群体结构与功能特点及产量性能定量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刘明;深松和施氮与土壤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8 范秀艳;磷肥运筹对超高产春玉米生理特性、物质生产及磷效率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9 黄海;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及根系抗倒伏特性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10 刘月娥;玉米对区域光、温、水资源变化的响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园;河北省高产夏玉米产量形成规律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李立娟;黄淮海双季玉米关键栽培技术及产量性能和资源效率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刘伟;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及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韩志勇;东北地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海燕;超高产春玉米根冠衰老特性及对密度的反应机理[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6 张兴华;陕单606、陕单609的选育及稳定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振萍;玉米不同自交世代配合力、杂种优势效应及其遗传分析[D];延边大学;2006年

8 王国忠;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公主1号的选育及应用[D];延边大学;2007年

9 王梅英;玉米黄改系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特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10 马贇花;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形成与生理特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绍平,,钱淑玲,周晓辉,刘文国;玉米高产、优质、耐密育种途径的探索[J];吉林农业科学;1998年02期

2 丁孝营;郭淑香;李继竹;郭宝贵;杨伟光;;5个玉米遗传改良系的应用潜力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3 衣洪坤;李继竹;梁雨娟;王贺;邵冰;杨伟光;;吉林省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趋势[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李发民,毛建昌,南文华;玉米穗部性状配合力及其相关性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1999年03期

5 孟昭东,韩静,张发军,郭庆法,汪黎明,刘治先,张庆伟;糯玉米杂交育种研究[J];玉米科学;2001年04期

6 李绍长,魏国庆,李承,吴新波,赵彦江;新疆春玉米源库性状的群体调节作用[J];玉米科学;2001年04期

7 刘志全,路立平,沈海波,高明,王志刚;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介[J];玉米科学;2004年04期

8 刘志全;李万良;路立平;沈海波;周桂林;李才库;王吉春;王厚胜;刘世梅;孟祥武;;2006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的启示[J];玉米科学;2007年06期

9 杨引福;郭强;钱劲华;;8个玉米自交系主要穗部性状配合力的遗传分析[J];玉米科学;2008年03期

10 焦仁海;刘兴贰;孙发明;徐艳荣;侯宗运;才卓;;玉米穗部产量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J];玉米科学;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岳华;;玉米史话[J];种子世界;2001年07期

2 戴良佐;玉米在新疆的种植与推广[J];农业考古;2002年03期

3 王璞,王启现,鲁来清,申丽霞,张红芳;开展规范种植,提高玉米商品竞争力[J];玉米科学;2004年S2期

4 陈明,唐江生,何昌益;南方玉米储藏实践与探讨[J];粮食储藏;2005年01期

5 张金萍;李军虎;;低温寡照对玉米后期生长的影响及对策[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7年10期

6 ;《玉米科学》2008年第16卷总目录[J];玉米科学;2008年06期

7 刘显辉;;改善黑龙江省玉米商品质量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建议和设想[J];种子世界;2008年04期

8 马兴林;颜军;王立春;边少锋;;吉林省耐密型玉米发展概况与前景[J];农业科技通讯;2009年03期

9 张文英;;河北省玉米生产面临的形势 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10 孙茉莉;罗英辉;李桂琦;焦利娟;;关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合理布局的建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生茂;芦满济;邱进怀;;甘肃省河西灌区小麦/玉米带田施N量及其环境效应[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佟屏亚;;论中国发展玉米生产的科技导向[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3 刘开昌;王庆成;;入世后山东省玉米生产发展战略[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4 黄辉;;玉米生产、市场与技术发展情况的思考[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5 杨生茂;郭天文;;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施氮量及其环境效应[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6 武明宇;郝楠;;浅谈玉米抗旱性的研究进展[A];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C];2009年

7 秦太辰;;景观玉米的塑造思路、方法与育种原理[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8 张久东;包兴国;曹卫东;车宗贤;胡志桥;卢秉林;杨文玉;李全福;;间作绿肥作物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刘志忠;刘雅君;;小麦套玉米秋浇覆膜节水新技术试验研究[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10 戴景瑞;王守才;谢友菊;王国英;杨会;张荣;;玉米基因工程与抗虫玉米育种[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华期货研发部 陶金峰;[N];证券时报;2006年

2 闻有成;[N];经济参考报;2003年

3 张子臣 赵志强;[N];经济日报;2003年

4 任凭;[N];粮油市场报;2003年

5 ;[N];农民日报;2003年

6 梅立红;[N];粮油市场报;2006年

7 苏振军;[N];期货日报;2006年

8 陶金峰;[N];期货日报;2006年

9 王运涛;[N];期货日报;2006年

10 曹彦辉;[N];期货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飞;玉米辣椒间作高效栽培模式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2 朱怡;贵州省玉米生产技术措施应用与分析[D];贵州大学;2005年

3 朴秀吉;吉林省玉米生产演替规律及发展趋势[D];延边大学;2006年

4 毛竹;松辽平原玉米带高产土壤磷素形态及吸附特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5 王守国;氮磷配施对龙单24号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夏卿;吉林玉米带黑土酸度性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7 张蕊蕊;品种、配置和灌溉措施对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唐义琴;施氮对四川山丘区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变化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9 孙雅琴;吉林省玉米带土壤钾素耗竭与修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10 韩卫红;洛单6号玉米新品种的选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玉米DH育种关键技术研究及不同类型DH系遗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8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68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e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