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BMR饲草高梁农艺性状、品质特性及木质素合成中COMT基因的表达

发布时间:2016-11-10 11:42

  本文关键词:BMR饲草高梁农艺性状、品质特性及木质素合成中COMT基因的表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农业大学》 2015年

BMR饲草高梁农艺性状、品质特性及木质素合成中COMT基因的表达

李源  

【摘要】:本研究分别选取白脉(White midrib, WMR)、蜡脉(Green midrib, GMR)、褐色中脉(Brown midrib, BMR)的青贮高梁(Sorghum bicolor (L.) Moench)、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Piper) Stapf.)、高丹草(S.bicolor (L.) Moench×S.sudanense (Piper) Stapf.)为试验材料,于2011-2013年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下饲草高粱(青贮高粱、苏丹草、高丹草)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揭示了不同叶脉类型饲草高粱品质性状的表达规律,构建了BMR饲草高粱营养生长模型,研究了BMR饲草高粱木质素含量变化对抗倒性的响应,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了木质素合成过程中关键酶基因COMT的功能特性及木质素含量降低的分子机制。为饲草高粱种质资源的挖掘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不同利用方式下BMR-6、BMR-12型饲草高粱(青贮高粱、苏丹草、高丹草)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白脉、蜡脉饲草高粱相比,在相同茬次及刈割次数处理下,BMR-6、BMR-12型青贮高粱的鲜、干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BMR-6型下降幅度较高;BMR-6型苏丹草的鲜、干草产量在相同处理下比对照是增加的;BMR-6型高丹草的鲜、干草产量比对照是降低的。相同BMR饲草高粱的产量、品质及抗逆性状均不同品种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可能与遗传背景有关。 (2)通过对不同叶脉饲草高梁品质性状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叶脉饲草高粱的品质性状呈显著性差异(P0.05); BMR饲草高粱(BMR-6+BMR-12)的平均ADL、NDF、ADF含量分别比非BMR类型(WMR+GMR)降低28.0%、4.1%、5.8%,平均CP含量增加8.0%;BMR饲草高粱中以BMR-12型的ADL含量比BMR-6显著降低24.2%,CP含量显著升高13.0%;不同叶脉饲草高粱品质特性排序为:BMR-12BMR-6GMRWMR。BMR型饲草高粱的品质特性从拔节期(株高130cm)就开始表达,尤以BMR-12饲草高粱品质性状表现较优。 (3)通过不同时期BMR饲草高粱营养品质性状的动态分析,建立了BMR饲草高粱营养生长变化规律的模型。结果表明,BMR-6、 BMR-12型饲草高粱的株高、干物质产量随生育天数的增加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ADL、NDF、ADF含量变化呈“升-降-升”趋势,符合曲线方程变化规律,CP含量符合指数衰变式模型。研究结果为BMR饲草高粱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4)通过构建BMR-12型饲草高粱及其近等基因系,测定ADL含量、抗倒指数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BMR-12单株的木质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N-12(P0.05),抗倒指数(0.29)显著高于对照的0.22(p0.05)。 BMR-12、 N-12中木质素含量与抗倒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0.21,二者无显著相关性,由此表明,BMR饲草高梁木质素含量的降低并不一定降低其抗倒性。 (5)利用RT-PCR和RACE分析了BMR饲草高粱木质素合成中COMT基因的功能表达,结果表明,该基因包括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含有1089bp核苷酸,编码362个氨基酸,GC含量66.21%,分子量为39.6kDa,等电点pI为5.6。序列比对发现,BMR基因型突变体与对照序列存在两个碱基差异,其中第1个碱基没有造成氨基酸的改变;第2个突变造成129位点的谷胺酰胺(Glu)变成终止子,造成转录提前终止。这一突变很可能导致BMR饲草高粱木质素含量的降低。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4;S54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华锋;董宽虎;姜玉锁;;饲用玉米·高丹草·饲用高粱降解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2 陈鹏;罗峰;高建明;姜连彬;胡鹏果;郭佳丽;孙守钧;裴忠有;;不同播期对不同生育时期甜高粱品质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3 吕鑫;张福耀;平俊爱;杜志宏;李惠明;杨婷婷;田兆祥;;不同品种(系)饲草高粱国家区域试验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9期

4 陆景标;詹秋文;王维;林平;李杰勤;肖凡;詹文兵;牛小敏;李姗姗;李小娟;;5个高丹草品种的生物学性状及产草量比较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王堃,韩建国,周禾;中国草业现状及发展战略[J];草地学报;2002年04期

6 逯晓萍;云锦凤;陈强;米福贵;张雅慧;薛春雷;;高丹草株高与叶片数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分析[J];草地学报;2009年06期

7 郭艳萍;玉柱;顾雪莹;孙启忠;朝克图;;不同添加剂对高粱青贮质量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0年06期

8 李源;谢楠;赵海明;刘贵波;;不同高丹草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抗旱性评价[J];草地学报;2010年06期

9 李源;谢楠;赵海明;刘贵波;谢俊雪;;高丹草营养生长与饲用品质变化规律分析[J];草地学报;2011年05期

10 冀旋;玉柱;白春生;顾雪莹;郭艳萍;;添加剂对高丹草青贮效果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林懋;叶保华;门兴元;于毅;张安盛;李丽莉;张思聪;周仙红;;龟纹瓢虫成虫对高粱蚜的捕食作用[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2 游晴如;马宏敏;杨东;涂诗航;张水金;董瑞霞;黄庭旭;;水稻倒伏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6期

3 肖立;罗俊英;陈泽;;3600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金优527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4 方玉;董召荣;史文娟;连亚楠;姚佐文;张承祥;王伟;;有机肥对饲用作物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5 杨勇,杨安中;NPK配施对皖草2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6 许丽;李玥莹;邹剑秋;林凤;许昕;陶思源;;高粱微卫星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条件的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7 刘唐兴;官春云;傅爱斌;雷冬阳;;不同抗倒性甘蓝型油菜主茎的硅钾含量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8 黄春琼;刘国道;郭安平;;反义CCoAOMT基因调控烟草木质素的生物合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9 孔华;郭安平;郭运玲;刘恩平;贺立卡;;尾叶桉U6 4CL基因cDNA克隆及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10 李微微;李造哲;王磊;;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回交后代的农艺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杨曌;;黑龙江省草业发展现存问题与对策[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罗峰;高建明;李子芳;裴忠有;孙守钧;;不同类型饲用高粱粗蛋白积累规律研究[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源;赵海明;谢楠;刘贵波;谢俊雪;;种植密度和留茬高度对高丹草农艺性状的影响[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俊琴;何莉莉;赵瑞;;辣椒果实中辣椒素合成的研究进展[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龙会英;张德;沙毓沧;金杰;;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与开发[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6 云锦凤;;牧草育种与我国草业可持续发展[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刘贵波;李爱国;谢楠;赵海明;乔仁甫;;饲用黑麦与高丹草一体化栽培技术研究[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崔国文;;中国牧草育种工作的发展、现状与任务[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詹秋文;林平;李娣;李杰勤;赵庆伍;祖敏;董美荣;刘敏;;高丹草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15次饲草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赵海明;李源;谢楠;刘贵波;;高粱与苏丹草远缘杂交F_1的生物学性状遗传分析[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延安;甜高粱遗传图谱的构建及能源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陈晓光;小麦茎秆特征与倒伏的关系及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3 何学青;数种禾草种皮透性及种子半透层定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宋福南;白桦木质素合成苯丙氨酸途径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5 洪燕真;基于农户经济视角的油茶供给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张淑娟;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适合纤维素乙醇生产的玉米新材料[D];山东大学;2011年

7 张超凡;湖南甘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8 张子义;旱作微垄覆膜沟播马铃薯生长发育及营养规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9 李晓宇;利用SSR分子标记选育低氰含量高丹草新品系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10 王钱洁;AP2/ERF转录因子与水稻产量相关基因LRK6等位基因的表达差异[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彬;油菜棉田套直播密度及棉秆留田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师恭曜;甘蓝型油菜茎秆抗倒伏性构成因素的鉴定与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3 陆景标;高丹草SSR引物电子PCR及遗传多态性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朱守晶;~(60)Coγ辐射诱变小麦农艺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章忠贵;水稻株高、脆茎突变系的抗倒伏能力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6 卞林玲;孝顺竹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蒋玮;不同类型啤酒大麦品种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差异的SSR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8 赖勇;大麦染色体4H-7H外源基因渗入系构建及其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9 宫旭胤;草畜平衡和精准管理模型在肃南县绵羊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艳云;番茄E8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在拟南芥中的表达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平银;齐士军;徐宪斌;郑现和;肖爱军;游宝杰;;能源植物甜高粱的研究利用现状及展望[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2 高明超;王鹏文;;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参数估计[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5期

3 杨可胜,产焰坤,陈军,郑曙峰,朱加保,关文健,刘方志,胡积送,江本利,路曦结,唐胜;棉花抗虫性鉴定技术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4 葛江丽;姜闯道;石雷;谷卫彬;张金政;任大明;;甜高粱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5 户连荣;郎南军;郑科;;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6 李建国;韩勇;解文孝;刘博;姜秀英;高岐;王丽;;播期及环境因子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7 刘晓辉;刘碧容;龙北星;李然;;饲草高粱南方区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6期

8 李南珠;李玥莹;;RAPD分子标记技术在甜高粱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9 王静;杨中平;;不同添加剂对玉米秸秆打捆青贮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10 陈国南;陈晓静;杨菲;;高丹草在贵州中部台地适应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温莹;逯晓萍;米福贵;薛春蕾;杨凯;;高丹草单株产量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效应分析[A];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万斌;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概念、计量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张坤普;小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3 周亚星;超低氢氰酸高丹草新品系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崔爽 ;外源赤霉素(GA_3)对羊草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晓霞;不同添加剂对8种牧草青贮效果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福耀,程庆军,平俊爱,杜志宏;调产中的优势草种—草高粱[J];山西农业;2004年10期

2 魏海森;饲草高粱生长及饲用效益[J];当代畜牧;2004年08期

3 张福耀,程庆军,平俊爱,杜志宏;调产中的优势草种——草高粱[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5年09期

4 刘晓辉;高士杰;李继洪;;草高粱高产生理基础研究[J];杂粮作物;2008年04期

5 杜学武;王旭杰;刘愈之;孙志强;石晓瑛;;饲草高粱新品种键宝引种试验[J];甘肃农业科技;2009年05期

6 刘晓辉;杨悦林;;西北与东北草高梁比较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刘丽屏;刘晓辉;;草高粱佛草1号播种期的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年06期

8 高坤;;辽宁省草高粱新品种引种试验[J];杂粮作物;2009年02期

9 梁宗栋;赵玉山;刘志宏;张芸;;饲草高粱优质高产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6年06期

10 王洪山;;饲草高粱——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优良饲料作物[J];种子世界;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福耀;程庆军;平俊爱;杜志宏;;种植结构调整中的优势草种——饲草高粱[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源;BMR饲草高梁农艺性状、品质特性及木质素合成中COMT基因的表达[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相关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

相关作者

>李源

BMR饲草高梁农艺性状、品质特性及木质素合成中COMT基因的表达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BMR饲草高梁农艺性状、品质特性及木质素合成中COMT基因的表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9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69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9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