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抗除草剂抗旱转基因栽培稻材料创新与新品系选育

发布时间:2016-11-12 07:23

  本文关键词:抗除草剂抗旱转基因栽培稻材料创新与新品系选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华;郑庭义;陈友订;向安强;;古栽培稻生物学研究若干方法问题的检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刘志华;郑庭义;陈友订;向安强;;考古发现的广东古栽培稻品种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3 刘志华;郑庭义;陈友订;向安强;;考古发现广东古栽培稻品名的商业利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4 张文绪;中国古栽培稻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9年04期

5 胡凤益,陶大云,杨友琼,徐鹏,李静,周家武;栽培稻种间杂种营养优势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甘德欣,黄璜,蒋廷杰;中国栽培稻起源与进化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2年S1期

7 徐鹏,陶大云,胡凤益,李静,周家武,杨友琼,邓先能;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性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8 程新奇,周清明,严钦泉;水稻栽培稻分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张建设;程尚志;刘东华;尤琛;周广生;靳德明;;生育中后期干旱胁迫对栽培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10 张艳红;赖旭龙;;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象坤;孙传清;张居中;;栽培稻起源研究中三个主要理论问题[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2 井文;万建民;;穞稻与栽培稻杂种花粉不育新基因的发现及精细定位[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何莹;邵锦震;丁毅;;栽培稻亚种间谷蛋白亚基组成成分的鉴定与分析[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4 张学树;黎华寿;王文;;刈割伤害对普通栽培稻、杂交水稻和常规栽培稻实验种群的影响[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吴海滨;朱汝财;李迪;赵德刚;白羊年;;一个内含子长度多态性标记与栽培稻F_1花粉育性基因座连锁[A];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忠义;曹永生;苏艳;刘晓利;李华惠;卢义宣;;中国栽培稻的籼稻和粳稻分类及方法(综述)[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7 王黎明;陈勇;;广东湛江杂草稻与栽培稻及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比较[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朱芝兰;何光存;李立家;;栽培稻和野生稻线粒体热化学比较研究[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万建民;江玲;赵志刚;陈亮明;周世荣;汪勇;;水稻杂种不育的遗传学研究[A];2011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宋兆建;陈冬玲;何玉池;蔡得田;;以栽培稻/野生稻杂种为例,试论整体基因组转移与多倍体化结合创新植物保护与育种新途径[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赵志军 赵原 刘昶 吴传仁;[N];中国文物报;2008年

2 杨向蕊 肖力伟;[N];农民日报;2006年

3 记者 李嫦娟;[N];广东科技报;2011年

4 记者 徐锦庚;[N];光明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肖国强;[N];浙江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彭波;[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7 记者 徐瑞哲;[N];解放日报;2008年

8 刘莉 李炅娥 蒋乐平 张居中 蓝万里;[N];中国文物报;2007年

9 尚可;[N];江苏科技报;2008年

10 郁文艳;[N];粮油市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兴华;中国栽培稻地方种资源等位基因地理分布及遗传多样性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阿们(Adedze Yawo Mawunyo Nevame);非洲栽培稻基因渗入系与籼型雄性不育系的部分种间杂交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戴小军;栽培稻籼粳亚种间遗传差异及分子标记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宋冬明;杂草稻与栽培稻竞争关系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5 夏辉;抗虫转基因对栽培稻和杂草稻适合度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6 周家武;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位点S_1的遗传分析及非洲栽培稻农艺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熊志勇;栽培稻及疣粒野生稻基因组的比较荧光原位杂交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李任华;栽培稻遗传分化与杂种优势利用若干问题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1999年

9 张云辉;水稻花药开裂基因AID2的图位克隆与栽培稻种间杂种花粉不育基因S19的精细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10 田孝威;抗除草剂抗旱转基因栽培稻材料创新与新品系选育[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彩红;中国栽培稻的遗传结构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2 李静;栽培稻种间杂种育性QTL定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何明珠;基因互作及基因环境互作对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飞名;栽培稻抗旱性的性状鉴定与水分适应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5 戴小军;栽培稻种内rDNA基因非编码区序列分析及系统学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安宁;栽培稻抗旱标识品种的筛选与水旱稻三交种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7 李振博;江苏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的比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马西祥;基于FISH技术对稻属三个AA基因组种及亚种细胞水平分类标准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9 廖凤贤;栽培稻转录因子启动子的ECOTILLING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0 黎佳佳;栽培稻miRNAs及其启动子的ECOTILLING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抗除草剂抗旱转基因栽培稻材料创新与新品系选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1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71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3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