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23 01:27

  本文关键词:大豆抗旱突变体耐旱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农业大学》 2015年

大豆抗旱突变体耐旱机理研究

莫金钢  

【摘要】: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油料和蛋白作物,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它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植物食用油、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同时也被广泛用作人类食物、动物蛋白饲料和工业原料等,如此广泛的用途使得它已成为全球广泛种植的作物,而且全世界对大豆的需求量还在不断的增加。然而,干旱已成为导致作物减产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也严重制约着大豆的稳产和高产,因此,研究干旱对大豆的影响以及大豆对干旱的应答机制,对选育耐旱性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突变体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广泛应用于作物的形态特征、组织结构和生理性状与基因的连锁分析及其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和研究。本论文以大豆抗旱突变体M18及其野生型大豆吉农18(JN18)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采用砂培法研究了大豆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同时,运用RNA-Seq技术对其苗期根系转录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抗旱突变体M18的耐旱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对大豆种子萌发特征与幼苗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大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M18和JN18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的主根长、侧根数、侧根总长、根重和胚芽长均随着PEG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在5%~20%PEG处理下,M18种子的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侧根数显著高于JN18(P0.05);15%PEG处理下,M18幼苗主根长、侧根数、侧根总长和侧根重等指标均极显著高于JN18(P0.01)。干旱胁迫下,M18种子具有较高的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幼苗根系发达,并且具有较强的抗旱性。2.对M18和JN18苗期进行抗旱性研究,测定其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不断加重,M18和JN18植株的主根长、一级侧根数、侧根总长度、根干重和总叶绿素含量等先升高后降低,株高、冠干重及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等则逐渐降低,而根冠比、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逐渐升高。在相同浓度PEG处理下,M18的根干重均极显著高于JN18(P0.01),根体积、株高、冠干重和Pro含量均显著高于JN18(P0.05)。由此表明,M18苗期具有强大的根系和生长优势,并且结合一定生理生化调节能力而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能力,同时,也表明地上部的生长发育与根系的生长状况密切相关。3.对M18和JN18在开花期的抗旱性研究表明,M18和JN18植株的株高、主茎节数和冠干重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不断加剧而逐渐减小,主根长、一级侧根数、侧根总长度、根体积和根干重则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不断加强而先增加后减少,表明轻度干旱胁迫能促进大豆植株的根系生长;在相同浓度PEG处理下,M18的侧根总长度、根体积、根干重和根冠比略高于JN18,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Pro含量、SS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逐渐升高,叶片RWC逐渐降低,而POD活性、总叶绿素含量则先升高后降低。在相同处理水平下,M18的SS含量均极显著高于JN18(P0.01);在10%~20%PEG处理下,M18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叶绿素b等均显著高于JN18(P0.05);当PEG处理浓度≥15%时,M18的叶片RWC、POD活性均显著高于JN18(P0.05),而MDA含量则极显著低于JN18(P0.01)。由此表明,干旱胁迫下,M18开花期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渗透调节能力和酶促抗氧化能力。4.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M18生育日数约121天,比JN18平均早熟3~4天;M18的主要农艺性状与JN18无明显差异,为圆形叶、紫色花、绿色茎、半直立型生长习性、亚有限结荚习性,褐色豆荚并覆有棕色绒毛,种子为黄色种皮、黑色种脐的圆形粒;M18种子的百粒重平均为12.83 g,且显著小于JN18(P0.05);考种发现M18主要通过增加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来提高产量,测产结果表明,M18的产量为3019 Kg/hm2,比JN18平均增产8.10%。5.对M18和JN18苗期根系转录组进行了深度测序,2个样本组共获得了9.35 Gb数据,其中reads数46.31 M条,平均Q20为100%,Q30达到85%,各样品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效率约为85%。对reads进行组装后与原有大豆基因组的已知基因模型相比较,发掘新基因835个,经与数据库比对,有733个新基因得到注释。进一步分析获得57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以JN18为对照组,M18根系转录组中有227个基因表达量上调,345个基因表达量下调。差异表达基因的COG注释发现一般功能基因分类中所包含的基因数量最多,其次是转录和信号转导机制。6.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发现共有466个差异表达基因映射到GO不同功能的节点。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表明,共得到13个与生物学过程相关的显著性富集条目,其中大部分条目涉及到激素代谢过程和逆境应答过程;还得到10个与分子功能相关的显著性富集条目,其中大部分条目与植物激素相关的酶的活性有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分析表明,有74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57个代谢通路,其中参与糖酵解/糖原异生代谢途径的基因最多,其次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氨基酸代谢等;分析得到2条显著富集的代谢通路,共有7个基因被注释到这2条代谢通路中。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65.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田佩占,王素云,闫日红;大豆品种产量稳定性研究 Ⅱ.多年份品种产量试验[J];大豆科学;1998年04期

2 高小宽;刘国杰;白丽荣;;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对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萌发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2年06期

3 祁旭升;刘章雄;关荣霞;王兴荣;苟作旺;常汝镇;邱丽娟;;大豆成株期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研究[J];作物学报;2012年04期

4 韩锋;顾和平;李安定;;大豆几个突变性状的遗传研究综述[J];遗传;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晨;谢皓;陈学珍;;大豆抗旱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进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卢广远,郝瑞莲,韩英,陈鑫伟,江红英,李淑敏,杨晖;高产、优质商豆1099综合分析[J];大豆通报;2004年06期

3 杨微;;关于“无限结荚”与“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综合生产力浅析[J];大豆科技;2010年04期

4 王景伟;金喜军;杜文言;史振声;张玉先;;干旱胁迫对芸豆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4年04期

5 乔亚科;杨晓倩;乔潇;王迪;刘晨光;王林红;李桂兰;;大豆基于形态及生理指标的抗旱性评价及相关性分析[J];大豆科学;2014年05期

6 莫金钢;马建;张丽辉;王丕武;;干旱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4年05期

7 罗影;赵军;王剑虹;裴怀弟;张斌科;叶春雷;李进京;欧巧明;王红梅;王炜;;转基因小麦抗旱性鉴定及相关指标灰色关联度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年01期

8 舒英杰;周玉丽;时侠清;胡能兵;邵庆勤;杜军利;;大豆种子发芽期耐旱性鉴定的适宜PEG-6000浓度筛选[J];大豆科学;2015年01期

9 苏成军;;商豆1099遗传基础及高产稳产性[J];农业科技通讯;2010年07期

10 刘卫星;孙剑;李艳萍;;棉花品种秋乐5号丰产稳产及适应性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伟;水、肥、密对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特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2 王景伟;奶花芸豆对干旱胁迫及烯效唑调控的响应[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3 宋锋惠;杂交榛不同品种(系)抗逆适应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高蕾;干旱胁迫对大豆幼苗生理及其显微结构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2 纪展波;冀东地区野生大豆主要性状及盐胁迫下的生理反应[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年

3 吴青霞;春季低温胁迫下小麦生理生化反应及抗寒基因的差异表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4 向苹苇;5种灌木的抗旱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5 李龙;普通菜豆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与抗旱生理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6 王蕊;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主栽大豆生态性状演变及其稳定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7 李珊珊;山西耐旱大豆种质SSR标记特征及光合相关性状关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8 刘天鹏;糜子不同生育阶段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慧新;浓硫酸处理对黄河三角洲野大豆发芽效果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5年11期

2 田佩占;三种估算大豆品种产量稳定性方法的比较[J];大豆科学;1982年01期

3 张海燕,焦碧婵,李贵全;大豆抗旱性鉴定指标评价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5年03期

4 张秀玲;;不同盐分胁迫对野生大豆种子发芽的影响(英文)[J];大豆科学;2009年03期

5 梁建秋;张明荣;吴海英;;大豆抗旱性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10年02期

6 陈应志;世界大豆生产和科研的进展(续一)[J];大豆通报;2005年01期

7 赵晓英,任继周,王彦荣,李延梅;3种锦鸡儿种子萌发对温度和水分的响应[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2期

8 吴慎杰,李贵全,李捷,杜维俊,岳爱琴,武云帅;大豆抗旱育种中选择指标和标记的研究现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年01期

9 王启明,徐心诚,马原松,吴诗光;干旱胁迫下大豆开花期的生理生化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年04期

10 兰巨生 ,胡福顺 ,张景瑞;The concept and statistical method of drought resistance index in crops[J];华北农学报;1993年S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宝芹;大豆根潜蝇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年09期

2 程云波;大豆根潜蝇的发生与防治[J];吉林农业;2002年05期

3 刘鹏,吴建之,杨玉爱;钼、硼供给水平对大豆钼、硼吸收与分配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年04期

4 聂淑艳;李颖楠;;寒地大豆根潜蝇的发生与防治[J];种子世界;2005年07期

5 刘金波;许艳丽;李春杰;刁琢;;大豆连作土壤盆栽大豆根腐病及生长发育状况[J];大豆科学;2008年05期

6 董钻;刘晓;;《大豆》——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大豆专著[J];大豆科学;2009年06期

7 陈銓荣,李竹林;大豆对P~(32)的吸收和运转规律的初步探讨[J];土壤通报;1964年02期

8 ;大豆生理——第三讲 水与大豆的生长发育[J];植物杂志;1977年04期

9 杨荣秋;;进一步发挥黑龙江垦区大豆生产的优势[J];中国农垦;1982年02期

10 刘雅娴;;美国大豆生产最新动向[J];现代化农业;198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中宝;杨振明;;大豆铝锰相互作用关系的初步研究[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任丽丽;杨武汉;高辉远;;盐胁迫对野生和栽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A];山东省植物生物学研究进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桂荣;金九范;;大豆根潜蝇的寄生菌——一种拟青霉菌的应用试验[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一卷)[C];1986年

4 王丹;王宁宁;;大豆氮高效基因的筛选、克隆与功能分析[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康文殊;王媛媛;朱晓峰;陈立杰;段玉玺;;大豆异三聚体G蛋白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立德;廖红;严小龙;;磷调节的大豆根毛性状的遗传变异[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马伯军;傅昭娟;龚春风;潘建伟;朱睦元;;大豆根边缘细胞发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范小威;沈宏;杨存义;严小龙;;大豆根系分泌物和根细胞壁对难溶性磷的活化[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赵静;严小龙;廖红;;不同供磷方式下大豆根形态构型特性及基因型差异[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李金凤;张玉龙;董旭;丁福成;;硫素对大豆氮素代谢影响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晓东;[N];国际商报;2001年

2 农业部大豆专家指导组;[N];农民日报;2013年

3 ;[N];北大荒日报;2013年

4 ;[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5 农业部大豆专家组成员 国家支撑计划大豆首席专家 黑龙江省大豆首席专家 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胡国华;[N];北大荒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粤科宣 全峰;[N];广东科技报;2014年

7 沈国成 毕慧 刘文玫;[N];粮油市场报;2012年

8 李翠英;[N];农资导报;2013年

9 农业部大豆专家指导组;[N];农民日报;2009年

10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N];农资导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金钢;大豆抗旱突变体耐旱机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吴海燕;大豆与大豆胞囊线虫相互关系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3年

3 刘宁;水杨酸对大豆耐铝性的调控机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向达兵;钾对套作大豆的抗倒伏效应与提高产量的机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5 董守坤;大豆吸收利用氮素规律及相关酶活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6 蒋慕东;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赵长山;三种长残留性除草剂对大豆根圈环境的影响及原位生物修复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8 许华森;晋西黄土区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太阳辐射时空分布规律[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9 侯金锋;大豆鲜籽粒蔗糖含量的研究及糖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10 刘俊;镉胁迫下大豆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动态特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宇;大豆磷脂酶C家族基因的表达分析、亚细胞定位及转化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刘厚雪;氮磷钾对转基因抗旱大豆与杂草生存竞争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姜玉美;锰营养对正茬、重茬大豆的作用效果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4 李刚;黑龙江省6个栽培大豆品种的抗盐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乔西;钙和硼对大豆吸收氮、磷、钾养分及其生长、产量的影响[D];广西大学;2008年

6 薛晓亚;不同氮肥类型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特性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7 杨秀红;大豆不同品种根部性状的比较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8 唐远征;土壤优势真菌对大豆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9 张伟龙;美国扁茎大豆与不同株型大豆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伟群;不同年限连作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大豆抗旱突变体耐旱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7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87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4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