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基于RS和GIS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综合治理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5 21:15

  本文关键词:基于RS和GIS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综合治理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年

基于RS和GIS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综合治理评价研究

赵振亚  

【摘要】:目前,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揭示人类行为(综合治理措施)对生态恢复的过程及机理,评价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效果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以十大孔兑为研究区域,对其区域内的治理工程进行了综合评价。其中包括两项工程的评价,其一引洪淤地后的土壤质量评价:其二以人工造林为主要措施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土壤质量评价是以公乌素引洪淤地工程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法以及改进的突变级数法对引洪淤地后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研究了工程的实施对于土壤改良的情况,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改良后的土壤质量进行等级划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是基于DPSIR概念框架模型分别建立了小流域尺度下(77.7km2~258.9km2)和中尺度下(2589km2~25890 km2)生态环境效应指标评价体系,分别构建不同模型并且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了植树造林工程(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对生态环境影响过程的动态评价。论文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引洪淤地工程对十大孔兑地区风沙地的改良后的土壤质量评价研究。以公乌素引洪淤地工程为实证对象进行研究。运用AHP-模糊数学法的评价结果为新淤地上游段的土壤质量指数为0.5403,新淤地中游段为0.3834,新淤地下游段为0.3778,风沙地为0.2586。运用改进的突变级数法的评价结果为新淤地上游段的土壤质量指数为0.4831,新淤地中游段为0.2980,新淤地下游段为0.2972,风沙地为0.2925。改进的突变级数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只需要确定各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减少了人为的主观性问题;计算量小,便于应用;模型应用相对简单,不需要知道特殊的内部机制。对多年引洪於地后的土壤通过野外土壤采集及室内土样试验分析,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公乌素土壤质量空间数据库。其中,Ⅲ级而积比例为68.2%;Ⅱ级面积比例为30.7%,Ⅰ级所占面积比例1.1%。2.构建了基于DPSIR概念框架模型的小流域尺度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耳字沟典型小流域为小流域尺度实证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DPSIR-mDSS、DPSIR-GRA和DPSIR-TOPSIS三种评价模型,研究共植树造林工程(人工造林草)对生态环境影响过程动态评价。DPSIR-mDSS模型评价结果:驱动力分项、压力分项、影响分项都呈波动趋势发展,其中驱动力分项波动最大。状态分项呈微弱线性递增趋协发展,响应分项基本保持不变,且驱动力分项、压力分项和影响分项值都大于状态分项和响应分项:生态环境分项随时间呈波动变化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来看,经济分项呈线性递增趋势发展。DPSIR-GRA模型评价结果:驱动力分项、压力分项、影响分项,都呈波动趋势发展,后期增加较明显:状态分项持续增长,响应分项与工程措施的实施面积有关,在工程初期和末期较低,中间逐年递增。生态环境分项呈波动趋势发展,但是波动不明显,生态环境分项值高于社会分项和经济分项,经济分项值呈递增趋势,社会分项值呈微弱的递减趋势。DPSIR-TOPSIS模型评价结果:耳字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综合值呈波动趋势发展,到工程末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由于受土地类型,降雨特征,温度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问题仍然是耳字沟小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三种评价模型进行对比分析:DPSIR-GRA模型所得效应值总体高于其它两种模型所得效应值,但是区分度不明显,所以DPSIR-GRA模型并不能很好的表征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效应动态变化特征。DPSIR-TOPSIS模型相对于DPSIR-mDSS模型更能表征小流域生态环境波动变化趋势,所以在本文所建立的三种模型方法中,DPSIR-TOPSIS模型更好的评价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效应动态变化。3.构建了基于DPSIR概念框架模型的中尺度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达拉特旗(所占十大孔兑面积达到76.2%)为中尺度实证研究对象,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手段,以系统理论、景观生态学、数理统计等为理论指导,研究了区域内植树造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过程的动态评价,并绘制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分布图和研究区高程、坡度、坡向图以及生态环境效应时空变化分布图。研究区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六个年份的综合效应指数分别为0.34、0.35、0.46、0.49、0.54、0.59,说明以植被恢复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但生态环境效应值还是在0.6以下,非常容易受到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相对较脆弱。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5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超峰;鞠美庭;张裕芬;李智;;基于DPSIR模型的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5期

2 董璟琦;杨晓华;杨海真;王少平;;基于改进TOPSIS法的规划环评情景方案建立方法及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7期

3 傅湘,王丽萍,纪昌明;洪灾风险评价通用模型系统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4期

4 蔡国军;张仁陟;柴春山;;安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J];草业学报;2009年06期

5 李义;朱会义;;河北省土地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9期

6 王万忠,焦菊英;黄土高原侵蚀产沙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7 张厚瑄,张翼;中国活动积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地理学报;1994年01期

8 吴杰康;祝宇楠;韦善革;;采用改进隶属度函数的梯级水电站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J];电网技术;2011年02期

9 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6期

10 徐燕,周华荣;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干旱区地理;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姬宝霖;吕志远;牟献友;申向东;董锁;;黄河一级支流内蒙古十大孔兑引洪治沙、淤地、灌溉工程可行性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良军;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2 罗天祥;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6年

3 刘建卫;平原地区河流洪水资源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毛慧慧;平原河网地区洪水资源利用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俞亮源;基于DPSIR模型的重庆市岩溶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强;黄鹄;;基于DPSIR模型的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6期

2 杨开云;冯卫;王亮;朱峰;;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在建筑工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3 刘勇;;黄土高原植被群落演替规律和演替中土壤理化特性变化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4 邱文;;基质吸力对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5 王琳;;地热资源在天津市宝坻区周良庄镇小庄子村建设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11年05期

6 邹海明,李粉茹;基于实例的水质模糊综合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4期

7 李云平;;陕北丘陵区林地水分特征与退耕还林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3期

8 姜峻;;现阶段陕北农业发展的制约因子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6期

9 李广文;孙虎;肖军;;不同景观植被类型下土壤含水量对比研究——以西安南郊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10 徐翠娇;郭成久;范昊明;;辽宁省土石质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壁成;方炫;;黄土高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生态经济功能区试验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2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n Benefit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t Small-watershed Scale in Red SoO Region of Southern China——A case study of Xingguo Counry,Jiangxi Province[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3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n Ecotypes Zon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cologic Restoration in Mamas River Basin over the past 30 Years[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4 李洪涛;何宏;安科;;ARCGIS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孙周亭;张超;杨建宇;朱德海;;基于空间插值法的耕地等别快速评价方法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邬文帅;寇纲;;城市环境治理能力评估:一种基于熵权的动态组合评价方法[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江东;付晶莹;黄耀欢;庄大方;;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8 刘敬玉;郑新奇;江文亚;杨鑫;郭珍洁;;基于PSR模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空间分析——以山东省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9 赵美风;席建超;葛全胜;;基于物元模型的生态旅游区旅游季节水质时空变化评价研究——以六盘山生态旅游区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0 秦正茂;徐建刚;桂昆鹏;;山地城市新区洪水风险评价研究——以福建龙岩稀土工业园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增坤;突变控制机制及其在船舶非线性横摇运动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华;基于系统仿真和情景模拟的崇明生态安全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钱一武;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综合效益价值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王宏;毛竹林生态型模式施肥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张秀娟;亚热带常绿叶林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吴金友;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冯长红;冀北接坝山区沙化土地动态与生态工程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董战峰;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居恒;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生态承载力分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邓超;武汉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苏毅;兰陵溪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孟培培;基于3S的土地督察信息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孔飞;湘北桤木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汤传勇;基于数字流域的左江流域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业产业化及特色空间布局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鹿业涛;左江流域植物气候生产力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任中起;国家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星;查良松;沈非;;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杨永芹;试论安阳市洪水资源的利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4 王毅荣;;1961—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积温演变[J];冰川冻土;2007年01期

5 高新红,张玉华,张林霖;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实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3期

6 钱程;苏德林;姚瑶;;情景分析法在黑龙江省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1期

7 王珊珊;张江山;;基于熵权的多目标决策—理想点在山仔水库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1期

8 杨海涛;完颜华;李佳;王志芳;;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在工程方案优选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6期

9 董璟琦;杨晓华;杨海真;王少平;;基于改进TOPSIS法的规划环评情景方案建立方法及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7期

10 胡文;刘红军;;基于灰色理论的飞行模拟器逼真度评估[J];兵工自动化;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利娜;广西果化石漠化监测区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2 卞丽丽;循环型煤炭矿区发展机制及能值评估[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王兵;黄土丘陵区流域生态恢复环境响应及其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4 黎炜;煤矿充填复垦区土壤肥力质量变化与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李向明;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山地型旅游区生态健康诊断与调控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宋松柏;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7 刘利年;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8 陈岩;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王三;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牛苗苗;中国煤炭产业的生态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世伟;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2 李玮;洪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及风险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3 戴昌军;多维联合分布计算理论在南水北调东线丰枯遭遇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4 辜智慧;中国农作物复种指数的遥感估算方法研究——基于SPOT/VGT多时相NDVI遥感数据[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方云飞;城市生活垃圾(MSW)有机物降解和变形规律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刘武艺;城市水生态雨洪利用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罗文丽;中国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8 李戎凤;马家塔复垦区土壤质量评价及生态效益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9 李建光;矿区循环经济效益评价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进华;钟儒刚;;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2期

2 张甘霖,朱永官,傅伯杰;城市土壤质量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生态学报;2003年03期

3 吴宏安;蒋建军;张海龙;张丽;解修平;周杰;;西安地区城镇扩展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2期

4 赵来;崔淑卿;吕成文;;黄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3期

5 崔力拓;李志伟;;河北省沿海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7期

6 陈磊山;;连云港市快速城市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7 王兵;张光辉;刘国彬;杨勤科;杨艳芬;;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20期

8 季彪俊,孙小芳,孙依斌;遥感在城镇绿化植物三维绿色生物量和生态环境效应估算中的应用[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9 李赶顺;李惠茹;;外商直接投资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展望[J];生态经济;2007年11期

10 谭永忠,吴次芳,王庆日,周炼清,严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驱动下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强;任敏敏;;济南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杨海波;李纪人;黄诗峰;;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以密云县为例[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于忠华;刘海滨;卢宁川;;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4 李鹏山;谢跟踪;苏珊;孟相彩;于蕾;;基于GIS的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李静;张平宇;;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扬;高成广;;昆明市云龙水库水源地农业的生态环境效应[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7 马克明;;土地生态学的存在很有价值[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璨 贺胜年;[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2 申俊辉 记者 李琦琨;[N];经济信息时报;2011年

3 记者 张兆军;[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志彪;花岗岩侵蚀山地生态重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振亚;基于RS和GIS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综合治理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立伟;基于生态环境效应的跨国公司投资选择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2 袁杭松;巢湖流域产业结构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安徽大学;2010年

3 元振海;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杨浩;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5 蒋文琼;绿化造林改善矸石山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6 李明;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RS和GIS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综合治理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14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b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