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生物炭碳源驱动土壤微生物区系代谢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7 17:37

  本文关键词:生物炭碳源驱动土壤微生物区系代谢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沈阳农业大学》 2015年

生物炭碳源驱动土壤微生物区系代谢作用研究

孙大荃  

【摘要】:一般认为,生物炭在土壤中具有“固碳减排”的潜力,同时兼备培肥土壤、修复污染物等作用。生物炭与土壤微生物间发生相互作用,一方面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影响生物炭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生物炭也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乃至功能产生影响。在土壤系统中,生物及非生物因子共同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表明生物炭影响土壤微生物群系结构,然而相关的作用机理并不清楚。试验1中首先研究生物炭通过调节土壤理化性质(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群系的间接影响。通过物理手段将生物炭粒与土壤分离从而区别生物炭生境与周围土壤。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生物炭粒、周围土壤以及对照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结构。利用典型性对应分析(CCA)比较非生物因子包括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pH以及C/N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生物炭粒中可培养真菌菌落数高于周围土壤及对照,但炭粒周围土壤中存在较高细菌丰度。尽管取样时间影响生物炭粒中细菌群系结构,但处理间(炭粒、周围土壤以及对照土壤)差异更明显。通过切胶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炭粒及周围土壤中检测到特异性条带序列可归入Bacillaceae、 Gemmatinomadetes、Phingomanas、Acidobacteria、Proteobacteria、Chloroflexaceae和 Actibacteria (相似度95%)和未知类(相似度85%)。典型性对应分析表明,C/N、有效磷和有效钾与真菌菌落数量显著相关,而C/N和有效磷主要与放线菌数量相关。总体而言,在短期内生物炭促进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繁殖,同时对细菌区系结构产生影响。尽管一般认为土壤微生物难以利用生物炭作为碳源,比如石墨烯组分,但是新制备生物炭表面附着的活性有机物质可能作为养分物质维持微生物繁殖乃至影响微生物群系结构。试验2主要研究新制备生物炭中活性有机碳组分对接种菌株以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的影响。将Bacillus mucilaginosus(植物益生菌)分别接种到3种农业废弃物制备的生物炭(蘑菇盘炭、玉米秆炭和水稻秆炭)中并测定繁殖情况,同时选择泥炭作为对照。利用热裂解-气质联用(Py-GC-MS)分析培养前后生物炭中活性有机碳组分。另外在3中生物炭炭中培养土壤全菌液,以灭菌原始土壤为对照。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土壤全菌液中细菌及真菌区系。利用典型性对应分析(CCA)比较潜在理化因子包括pH、K、Na以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在培养初期玉米秆生物炭中Bacillus mucilaginosus繁殖受到抑制,可能与活性有机碳中某些具有抑菌作用的酚类有关。在货架期内,3种供试生物炭中接种菌种总体丰度水平与泥炭相当,表明生物炭作为植物益生菌载体的潜力。土壤全菌液接种到3中生物炭后,微生物区系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细菌及真菌群系多样性方面。典型性对应分析表明生物炭中的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微生物群系结构显著相关。因此新制备生物炭中活性有机碳组分不仅维持接种菌的繁殖,同时也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的主要原因之一。考虑微生物可以快速代谢新制备生物炭中活性有机碳组分,因此推测古老生物炭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影响土壤微生物区系。目前诸多研究围绕新制备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群系结构的作用开展,但有关生物炭在老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相对匮乏。除活性有机碳外,生物炭中含有其他形式碳组分,许多成分与广义黑炭中的类似,因此研究老化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可能对理解环境中黑炭的作用有所启示。试验3主要研究经过短期“激发效应”后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利用454高通量测序研究老化生物炭粒、周围土壤及对照土壤中微生物群系结构,并通过测定表征细菌及真菌的氨基糖物质含量比较两者在生物炭老化过程的作用。采用热裂解-气质联用分析生物炭粒中碳组分的年纪(17月、27月和34月)动态。采用Phylo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ies by Reconstruction of Unobserved States Analysis (PICRUSt)分析整体细菌群系的功能。结果表明生物炭老化过程中,热解有机碳组成成分存在年纪差异。在土壤中老化34月后,生物炭粒中的胞壁酸含量明显高于周围土壤及对照土壤,但氨基葡萄糖含量仅略有提高,因此炭粒环境中胞壁酸与氨基葡萄糖比值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这说明在生物炭老化过程中细菌活动起主要作用。另外施入生物炭(炭粒以及周围土壤)对细菌群系结构的作用超过真菌群系结构。通过PICRUSt分析细菌群系的功能发现,炭粒环境中的细菌群系对外源异物质的代谢能力比周围土壤以及对照土壤高,推测与生物炭中类似外源异物质的活性有机碳以及中度稳定有机碳的分解有关。炭粒中细菌群系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这可以解释老化过程中炭粒中细菌活动较高但仍保持较高水溶性有机碳水平。考虑黑炭具有与生物炭类似的碳组成,因此推测黑炭在环境中也可能影响微生物代谢等功能。综上,尽管生物炭可以通过调节土壤理化性质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区系,但新制备生物炭中的活性有机碳是主要影响微生物繁殖及结构的原因。另外,经土壤微生物代谢作用生物炭中中度稳定有机碳组分存在差异,表明生物炭的缓慢降解。伴随生物炭的类外源异物质可能驱动细菌群系的代谢功能,比如提高外源异物质的代谢能力,但降低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能力。本研究从理论角度可能解释生物炭保持土壤有机质的原因。综合考虑,生物炭可能在开发微生物肥料以及土壤修复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154.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齐生;重视竹材化学利用,开发竹炭应用技术[J];竹子研究汇刊;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迅;蒋新元;朱媛媛;;农林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8期

2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日前问世[J];材料导报;2009年01期

3 周云龙;胡志彪;丁荫祥;丘则海;张程;;竹炭对甲基橙溶液吸附行为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9年02期

4 单延龙;张姣;杜建华;;吉林省森林火灾释放碳量的时间变化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5 田汉勤;刘明亮;张弛;任巍;徐小锋;陈广生;吕超群;陶波;;全球变化与陆地系统综合集成模拟——新一代陆地生态系统动态模型(DLEM)[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6 唐杨;韩贵琳;徐志方;;黑碳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0年01期

7 刘丹丹;;浅析竹炭在居家生活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1年24期

8 邱敬;高人;杨玉盛;尹云锋;马红亮;李又芳;;土壤黑碳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9 黄彪,高尚愚;竹炭、竹醋液生产技术与应用研究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侯伦灯,张齐生,陆继圣;竹炭微晶结构的X射线衍射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立;张健飞;徐磊;陈仁义;;竹炭纤维及其产品开发[A];第八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朝;王洪志;;慈竹催化热解实验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刘朝;王洪志;;慈竹催化热解实验分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2.3分会《生物质能技术发展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田宏伟;邓伟;申占营;陈海波;杜子璇;;生物质燃烧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吴志丹;江福英;王峰;朱留刚;尤志明;;生物黑炭茶园应用技术试验示范[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深渊;竹材液化、树脂化反应动力学及其生成物的性能[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刘玉学;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3 邓丛蕊;中国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源追踪及灰霾的形成机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宋建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5 张东升;竹炭及SiC陶瓷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6 周斌;晚新生代以来灵台黄土剖面元素碳记录与气候环境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7 邓光瑞;大兴安岭森林可燃物燃烧气体释放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李正才;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9 沈文杰;二叠—三叠纪界线事件的矿物学、地球化学解译[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10 崔昕毅;黑碳对沉积物中疏水性有机物的生物富集、降解与基因毒性的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复友;竹材树脂化的基础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张春娣;MSL系统对猪场废水中C、N、P的去除效果及去除途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孙君亚;利用竹炭制备药用炭的新工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李志欣;竹炭作为土壤改良剂的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文华;竹质纤维素微生物发酵生产酒精工艺的初步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6 裴玉娇;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7 邬国胜;竹醋液抑菌作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8 孙恩惠;塑化竹工程材料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方偎;竹炭/聚苯胺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10 许涛;竹炭对梨园土壤碳—氮—磷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2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地球与环境;2012年01期

3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4 关连珠;周景景;张昀;张广才;张金海;禅忠祥;;不同来源生物炭对砷在土壤中吸附与解吸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10期

5 石红蕾;周启星;;生物炭对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行为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4年02期

6 邢英;李心清;王兵;周志红;程红光;程建中;房彬;;生物炭对黄壤中氮淋溶影响:室内土柱模拟[J];生态学杂志;2011年11期

7 武玉;徐刚;吕迎春;邵宏波;;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01期

8 龚正君;;生物炭对矿区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锁定机制研究[J];学术动态;2012年01期

9 刘阿梅;向言词;田代科;莫海波;;生物炭对植物生长发育及重金属镉污染吸收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5期

10 齐瑞鹏;张磊;颜永毫;文曼;郑纪勇;;定容重条件下生物炭对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国清;;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苹;潘波;焦杏春;;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戴中民;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生物炭基本性质的表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闫智培;李十中;;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9 陈再明;陈宝梁;;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松木屑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行为[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李程;李小平;;生物炭对滩涂盐碱土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记者 刘霞;[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王靖瑄;[N];沈阳日报;2012年

3 白云水;[N];江苏科技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张晔;[N];科技日报;2013年

5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班玮;[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罗冰;[N];粮油市场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郝晓明;[N];科技日报;2012年

9 记者 李瑞林 通讯员 程晓云;[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鄂洋;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及其活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张杰;秸秆、木质素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张伟明;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4 姜志翔;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勾芒芒;生物炭节水保肥机理与作物水炭肥耦合效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6 郑浩;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刘国成;生物炭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中重金属铅的固持[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Niaz Muhammad;生物炭对植稻酸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9 孙大荃;生物炭碳源驱动土壤微生物区系代谢作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10 张振宇;生物炭对稻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靖;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噁唑的吸附[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昌见;生物炭对砂壤土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3 梁桓;影响生物炭基氮肥氮素释放因素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4 盖霞普;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王丽丽;不同生物炭对铅锌矿尾矿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于志红;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对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7 张广恪;豆禾混播与生物炭互作去除径流污染物效果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8 景明;生物炭对土壤中六价铬和莠去津的吸附锁定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张宏;生物炭对滴灌春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10 王菁姣;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及腐殖酸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炭碳源驱动土壤微生物区系代谢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7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17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1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