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理视角下的网络舆情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23:17

  本文关键词:政府管理视角下的网络舆情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5年7月23日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7月23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6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8.8%。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即时、互动为主要特点的互联网传播方式,更为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直抒己见、表达意愿、分享观点提供了一个方便高效的平台;积跬步得千里,民众的网言网语相互交织放大,逐渐衍生成了具备网上网下综合影响力的网络舆情。众所周知,民众能够通过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对公共决策的知情权和话语权,舆情本身和衍生出的巨大能力对政府决策的作用和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正逐步体现出来。在理论界,网络舆情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迫切需要理论研究进行系统全面、逻辑严密、条缕清晰的总结归纳和分析推论,藉此从目不暇接、错综复杂的各门类网络事件中,逐一理清相关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脉络,梳理网络舆情与政府管理这两者之间的多重互动关联,辨析网络舆情影响作用于执政决策的正负效应。这不仅能够敦促执政者在看待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的视角上更趋多维全面、理性客观、深入细致,更有助于引导执行层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正视民众的权益、完善公共管理措施、妥善应对各类不同声音,全面构建与民众和社会群体的和谐关系。本文结构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提炼并概括分析了有关“舆情”和“网络舆情”的概念,指出网络舆情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分析了网络舆情的特点、功能和形成的原因,阐述了网络舆情现阶段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采用“二分法”从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积极推动作用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积极作用包括监督政府行为、提高政府行政决策效率,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公共管理环境,有助于政府开展危机管理工作;消极作用包括冲击政府在信息的披露和发布等方面的主动权,割裂政府管理与公共监督,冲击政府公信力和凝聚力,导致政府管理秩序混乱等方面。第三部分:介绍政府在舆情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问题的阐述方面坚持“二分法”,从认识层面和处置工作层面进行分析;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则从信息公开不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的法律缺失及网络信息传播中“把关人”功能弱化等三个方面依次剖IV析。第四部分:关于完善政府在管理网络舆情相关工作的一系列方法对策。为了趋利避害,有效发挥和最大限度地放大网络舆情在政府公共决策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合理压缩消极负面舆情的生存空间,便利积极进步的网络舆繁衍生息,就必须针对性地引导、管理网络舆情。有鉴于以上研究,本文建议:要求政府科学主动地介入媒体议程设置,建立健全集信息汇集、研判、协调反馈、危机管理和引导为一体的综合掌控机制,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政府致力于管理网络舆情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有鉴于网络舆情相关议题对于政府执行公共管理职能,具有重大科研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亟需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逐一系统地分析与回答每一议题,故而在研究实践过程中着力突出了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本文理论支撑和依据丰富,通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统计调查、实例分析、案例佐证等科学方法,辅之以规范分析,全文紧扣网络舆情对政府决策影响的实质,进行了缜密的分析,并结合近年来的网络热点事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管理 网络舆情 秩序 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0;G20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1
  • 引言11-15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 研究背景11-12
  • 2. 研究意义12
  • (二) 研究目的12-13
  • (三)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3-14
  • 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13
  • 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13-14
  • (四) 研究方法14-15
  • 一、网络舆情概述15-26
  • (一) 网络舆情的含义及分类15-16
  • 1. 舆情的概念15
  • 2. 网络舆情的含义15
  • 3. 网络舆情的分类15-16
  • (二)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16-17
  • (三) 网络舆情的特点17-19
  • 1. 传播主体隐蔽17-18
  • 2. 题材和内容多元丰富18
  • 3. 网民借助互联网互动参与热烈18-19
  • 4. 存在“敌对渗透”现象19
  • (四) 网络舆情的功能19-22
  • 1. 是民众利益诉求表达的新窗口19-20
  • 2. 让公众掌握了话语权20
  • 3. 是弱势群体维权的重要途径20-21
  • 4. 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变迁21-22
  • (五) 网络舆情在中国的发展趋势22-26
  • 1. 传播载体愈加多样22-23
  • 2. 网络成为重大敏感事件的爆发口23
  • 3. 互联网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加强23-24
  • 4. 加剧了事件发展的实际进程24-26
  • 二、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26-32
  • (一) 对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26-28
  • 1. 利于监督行政行为,,提高行政决策效率26
  • 2. 提供了政府决策的依据,促进决策科学合理化26-27
  • 3. 促使公众参与政府决策,降低政府的执行成本27-28
  • (二) 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产生的消极影响28-32
  • 1. 影响政府在信息的披露和发布等方面的主动权28-29
  • 2. 降低政府的凝聚力29
  • 3. 导致政府管理秩序混乱29-30
  • 4. 增加政府决策过程中的风险30-32
  • 三、政府在网络舆情监管方面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32-36
  • (一) 政府在网络舆情监管中存在的问题32-34
  • 1. 认识层面存在的问题32-33
  • 2. 处置层面存在的问题33-34
  •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34-36
  • 1. 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不及时34
  • 2. 应对网络舆情的政策法律缺失34-35
  • 3. 网络信息传播中“把关人”功能弱化35-36
  • 四、完善政府管理网络舆情的主要对策36-43
  • (一) 树立科学的网络舆情应对理念36-38
  • 1. 主动介入媒体议程设置36-37
  • 2. 科学推进公众与政府平等对话37
  • 3. 重视并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37-38
  • (二) 健全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综合掌控机制38-40
  • 1. 有效建立信息全面汇集机制38
  • 2. 加强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建设38-39
  • 3. 完善网络舆情协调反馈机制建设39
  • 4. 健全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建设39
  • 5.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39-40
  • (三) 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40-43
  • 1. 加强政府管理网络舆情的法制建设40-41
  • 2. 开展涉网非法产业链专项整治41
  • 3. 发挥技术手段的管理作用41-43
  •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7
  • 附录47-50
  • 后记50-5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年01期

2 胡圣方;杨文德;;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胡江春;;网络舆情(2007年11月16日—12月15日)[J];中国改革;2008年01期

4 刘军;;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J];理论学习;2009年01期

5 周志强;;网络舆情与“口香糖思想”[J];人民论坛;2009年04期

6 陈婴虹;;论网络舆情对司法的影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7 李俊逢;;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基于哈尔滨警察与大学生互殴事件的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顾翔;;从网络舆情看网络对政治和文化影响的差异[J];才智;2009年16期

9 李静;;论政府善治视阈下网络舆情研究[J];理论界;2009年09期

10 王琳;汪海燕;吴武忠;张建升;张敬博;孟澍菲;;如何做好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工作[J];人民检察;2009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铭;陈俊鑫;;我国网络舆情及管理策略研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崇霞;;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分析[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潘庆芳;周萍;;涉路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建议[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大鹏;;加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网络舆情体系建设[A];第27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曹俊喜;刘云;徐希源;;电力行业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冉治平;;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A];浙江烟草(2012年第3期总第122期)[C];2012年

7 疏学明;郑魁;张辉;袁宏永;;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探讨[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8 耿骞;刘颖;;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及监测方法[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韩伟;张洪涛;;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10 曾华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指标体系探讨[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吴涛;网络舆情助推汉江中院司法为民[N];湖北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王宏杰;注重网络舆情监督 网上网下良性互动[N];检察日报;2010年

3 四川省地税局直属分局 韦一新 胡晓驰;正确应对征纳纠纷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N];中国税务报;2010年

4 唐莉 记者 郭树仁;梅河口检察院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工作[N];北方法制报;2010年

5 记者 卢志坚 通讯员 胡连芳;江苏大丰:征聘百名“网络舆情监督员”[N];检察日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施燕燕;应对网络舆情与三项重点工作息息相关[N];检察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吴汉松;提升引导网络舆情能力[N];石狮日报;2010年

8 四川省内江市工商局 吴明显 杨晓彬;建议加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9 吴明显;内江积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白真智;探秘网络舆情市场[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石新宇;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曹学艳;突发事件动态网络舆情挖掘与应对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伟;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陈t熀

本文编号:307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307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e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