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红外探测器快速冷却过程分析与结构优化

发布时间:2017-05-24 12:10

  本文关键词:微型红外探测器快速冷却过程分析与结构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红外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红外探测器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军事技术的提升也促使了微型红外探测器的研究进程,但是目前对于其快速过程的分析却鲜有报道。本文针对一种快速启动的微型红外探测器进行了结构设计,并且通过对其内部结构的数值模拟以及传热计算,指导其结构优化从而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本文在实际微型探测器的基础上建立起传热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影响探测器快速冷却的因素。模拟结果显示,接触热阻对探测器组件冷却过程和时间的影响显著,初始环境温度和光阑表面发射率对芯片的冷却效果影响不大。节流冷头温度的变化对探测器组件冷却影响较大,当节流冷头温度下降较慢时,其对芯片启动时间影响较大。为了能够满足实际需求,采用不同的冷头方案来对探测器的性能进行进一步测试。新的结构将氮化铝支架层和分光层去掉,而直接放置光阑在上面。冷光阑的结构也采用了铜镍合金一体结构,使其传热接触热阻变得很小。通过对新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及实验测试,结果显示其能够很好的满足实际需求,从而达到了设计要求。在研究芯片快速冷却的同时,也进一步分析10min内传热对周围元件的温度影响。在只考虑热传导的情况下,最终外围元件的温度保持在281K左右。而综合考虑对流换热时,最终外围元件的温度保持在279K左右。
【关键词】:红外探测器 快速冷却 接触热阻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21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20
  • 1.1 红外探测器简述9-14
  • 1.1.1 红外探测器应用9-11
  • 1.1.2 红外辐射性质11-12
  • 1.1.3 红外探测器分类12-13
  • 1.1.4 红外探测器发展13-14
  • 1.2 红外探测器芯片冷却方法14-17
  • 1.2.1 红外探测器冷却原理15-16
  • 1.2.2 红外探测器冷却系统16-17
  • 1.3 红外探测器冷却模拟研究17-18
  • 1.4 本文研究内容18-20
  • 第二章 微型红外探测器快速冷却基础理论及设计计算20-28
  • 2.1 传热学的理论基础20-21
  • 2.1.1 高真空绝热20-21
  • 2.1.2 接触热阻21
  • 2.2 微型红外探测器设计计算21-26
  • 2.2.1 微型红外探测器结构21-24
  • 2.2.2 金丝、铂丝的导热24-25
  • 2.2.3 探测器热负荷估算25-26
  • 2.3 本章小结26-28
  • 第三章 微型探测器内部传热模拟分析28-53
  • 3.1 基本模型28
  • 3.2 接触热阻的影响28-35
  • 3.2.1 实际接触热阻A30-32
  • 3.2.2 接触热阻B32-33
  • 3.2.3 接触热阻C33-34
  • 3.2.4 接触热阻影响比较34-35
  • 3.3 芯片产热和金丝导热的影响35-36
  • 3.4 初始温度的影响36
  • 3.5 光阑表面发射率的影响36-39
  • 3.6 节流冷头温度的影响39-45
  • 3.7 实验结果比较45-46
  • 3.8 节流工质的影响46-47
  • 3.9 光阑冷却效果的影响47-51
  • 3.9.1 初始温度为 333.15K48-49
  • 3.9.2 初始温度为 300.15K49-51
  • 3.10 本章小结51-53
  • 第四章 微型探测器结构优化与内部传热分析53-69
  • 4.1 优化方案 153-58
  • 4.1.1 接触热阻 154-55
  • 4.1.2 接触热阻 255-57
  • 4.1.3 实验结果比较57-58
  • 4.2 优化方案 258-63
  • 4.2.1 接触热阻 159-60
  • 4.2.2 接触热阻 260-62
  • 4.2.3 实验结果比较62-63
  • 4.3 优化方案 363-67
  • 4.3.1 接触热阻 164-65
  • 4.3.2 接触热阻 265-66
  • 4.3.3 实验结果比较66-67
  • 4.4 三种优化方案比较67-68
  • 4.5 本章小结68-69
  • 第五章 传热对探测器外围元件影响的研究69-75
  • 5.1 热传导对外围元件的影响70-72
  • 5.2 传热对外围元件的影响72-74
  • 5.3 本章小结74-7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5-77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75-76
  • 6.2 后续工作研究76-77
  • 参考文献77-81
  • 致谢81-82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82-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洪斌;红外探测器在武器系统中的应用[J];航空兵器;2001年03期

2 高;多色红外探测器[J];红外;2001年05期

3 高国龙;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研制出一种极其灵敏和精确的红外探测器[J];红外;2001年12期

4 高;用于监测烷烃的红外探测器[J];红外;2002年12期

5 顾聚兴;用红外探测器探测气体漏泄[J];红外;2002年11期

6 高;热红外探测器列阵及其制备方法[J];红外;2003年02期

7 高;热电红外探测器[J];红外;2003年10期

8 高;红外探测器列阵及其制作方法[J];红外;2005年10期

9 高;被动红外探测器[J];红外;2005年01期

10 高;可改善光谱范围的红外探测器列阵[J];红外;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厚明;陈永平;马斌;;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郑晶;王祖林;赵毅寰;;被动式红外探测器多波段成像的仿真[A];2007年红外探测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颖文;杨长城;洪韬;程子清;;640×480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测试[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孙家龙;步云英;张玲;俞光华;谢礼丽;聂家琪;;红外探测器用蓝宝石窗口片研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5 黄宗坦;李家鹏;赵玉琼;黄伟;陈军;陈晓屏;;半导体制冷器在红外探测器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A];第九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志强;李艳晓;孔繁峨;;红外探测器的仿真分析[A];第三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葛成良;叶一东;陈天江;郑为民;巫兆龙;;激光对调制盘结构红外探测器的干扰[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8 李兰;刘铮;邹德恕;沈光地;;新型室温工作微机械红外探测器[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刘安生;邵贝羚;安生;刘峥;王敬;;红外探测器中的异质界面和缺陷的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程兴奎;周均铭;黄绮;王文新;;宽带量子阱红外探测器[A];第五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小龙;新型量子点红外探测器灵敏度提高两倍[N];科技日报;2010年

2 四川 柳叶;浅谈红外探测器[N];电子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钱静华;汤定元:离开越久思乡越浓[N];常州日报;2010年

4 姚西蒙;加刊:歼-20战机有隐形障碍[N];国防时报;2011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冯尧;红外探测器量产将催生高德红外量变[N];证券时报;2013年

6 刘文东 李大光;末敏弹:信息化战场作战“精灵”[N];解放军报;2011年

7 刘鹏程 刘来平;“陆战之王”遭遇新克星[N];解放军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开升;硅基阻挡杂质带红外探测器研制及其光电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梁健;基于人工光子微结构调控的HgCdTe中长波焦平面红外探测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董珊;量子阱红外探测器高偏压下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徐峥谊;微机械热电堆红外探测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年

5 刘红梅;量子点红外探测器特性表征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朱宪亮;红外探测器组件可靠性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4年

7 吕宇强;氧化钒薄膜材料及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微结构设计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刘希辉;基于子带跃迁量子结构红外探测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4年

9 王俊;碲镉汞红外探测器光电响应特性的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张德银;热释电钽酸锂薄膜红外探测器原理和制备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欣;新型硅基红外探测器的研制[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2 廖颖;红外光电灭火弹敏感模块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江敏;8.5um量子阱红外探测器的光学天线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田迎;APD红外探测器结构与外延工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仙;基于真空探针台的红外探测器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王梓又;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光谱、串音、MTF测试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王志琛;光导型及光伏型红外探测器多种技术参数检测系统[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8 陈晓勇;锆钛酸铅陶瓷红外探测器制备与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罗盘政;红外探测器MTF的分析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罗盘政;红外探测器MTF的分析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微型红外探测器快速冷却过程分析与结构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0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xixikjs/390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f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