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宁夏荒漠草原区土壤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2-16 06:09

  本文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宁夏荒漠草原区土壤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宁夏大学》 2015年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宁夏荒漠草原区土壤的影响

张楠楠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宁夏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区土壤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了BIOLOG(微生物生理分布)、PLFA(磷脂脂肪酸)、T-RFLP(分子生物标记)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苜蓿、青贮玉米、谷葶、小芦草群落、猪毛蒿群落)对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AM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宁夏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区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苜蓿、青贮玉米、谷草的利用方式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以及全氮的含量,降低了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同时土壤微生物氮含量有所增加,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土壤微生物熵值,其中苜蓿地提高幅度最大,且土壤代谢熵值降低明显,以青贮玉米利用方式降低最显著;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改变,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数量有所增加,其中细菌数量提升明显。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没有明显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组成的主要类型,但是改变了优势磷脂脂肪酸含量。苜蓿、青贮玉米利用方式显著提升了以碳水化合物、芳香化合物、氨基酸类化合物为碳源的微生物类群代谢功能多样性,谷草利用方式下微生物群落对芳香类化合物利用能力明显较强;苜蓿、谷草利用方式相比青贮玉米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细菌、真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使得土壤细菌、真菌的种群结构逐渐发生变化。3.苜蓿、青贮玉米、谷草的利用方式增加了丛植菌根真菌(AM)真菌种属数,其中球囊霉属为各处理中的优势属,各处理中优势种各不相同,其中苜蓿地中优势种为黑球囊霉、地表球囊霉,青贮玉米地为摩西球囊霉,小芦草群落为卷曲球囊霉和网纹盾巨孢囊霉,猪毛蒿群落则为卷曲球囊霉和黑球囊霉。均匀度比自然群落平均分别提高了18.95%、13.73%和9.80%;香浓威纳指数与自然植被平均相比分别提高了34.20%、33.33%及25.97%;AM孢子密度与菌根侵染率并不同步。4.RDA分析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主要受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多样性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在空间上明显产生了分异;以碳水化合物、芳香类化合物、氨基酸类化合物为碳源基质的微生物类群和土壤碱解氮有正相关关系,以多聚化合物为碳源基质的微生物类群和土壤全磷含量正相关。土壤AM真菌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AM真菌种群丰富度受到革兰氏阳性菌和土壤细菌种群数量的制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AM真菌多样性、孢子密度、菌根侵染率受到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土壤养分以及能够利用多聚化合物的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群落的综合制约。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1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登明,孟庆阁,李志恒;赤峰地区退化土地利用方式与生产力[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8年S1期

2 郑袁明,陈同斌,郑国砥,陈煌,罗金发,吴泓涛,周建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铜积累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5期

3 郑袁明;宋波;陈同斌;郑国砥;黄泽春;;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锌的积累及其污染风险[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1期

4 周学峰;赵睿;李媛媛;陈小勇;;围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江口滩地土壤粒径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年10期

5 赵锦梅;张德罡;刘长仲;徐长林;;祁连山东段高寒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02期

6 王国兵;赵小龙;王明慧;阮宏华;徐长柏;徐亚明;;苏北沿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易氧化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4期

7 李生;任华东;姚小华;张守攻;;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地区环境小气候日动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2期

8 杨珊;何寻阳;苏以荣;张伟;王克林;;岩性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桂西北喀斯特土壤肥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6期

9 钟春棋;曾从盛;仝川;;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年04期

10 贡璐;张雪妮;吕光辉;韩丽;;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评价[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杉;胡荣桂;聂文婷;;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廖燕;朱君君;孙振钧;王冲;张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特征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徐华勤;章家恩;冯丽芳;全国明;毛丹娟;孟磊;;微生物商对华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壤类型的响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海春兴;赵烨;陈志凡;赵芳敏;;河北坝上东南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蚀性研究——以河北丰宁县大滩乡三道河为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吴祥云;张丹丹;李海燕;;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甄莉娜;张英俊;;农牧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剖面分布特征[A];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范君华;刘明;;塔里木极端干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酶活性的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甄晓君;傅瓦利;贾红杰;段正锋;杜富芝;;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区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9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副市长 邓庆忠;[N];惠州日报;2014年

2 本报评论员;[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记者 肖姗 韦铭;[N];南京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李丽颖;[N];农民日报;2013年

5 记者 胡志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6 韩永先;[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7 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任志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杨丁丁;[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9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勇;[N];宁波日报;2011年

10 市长 邵占维;[N];杭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仕吉;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及碳库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贾韦德;[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莹;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晓亮;藏东南地区海拔和土地利用方式对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何冬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结构及矿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8 张玉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潮棕壤营养元素剖面分布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讯;半干旱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养分和水分的动态变化[D];兰州大学;2009年

10 程存刚;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系统有机化过程的动力因素研究与优化[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楠楠;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宁夏荒漠草原区土壤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2 毛琴;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姜涛;辽宁省西北部风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固沙改土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祝滔;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5 宋敏;喀斯特峰丛洼地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6 张慧;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固碳减排潜力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7 江淼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与降雨特性的关系[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8 宋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磷素肥力特征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9 李菁;陕北南泥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形态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沈艳;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形态特征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宁夏荒漠草原区土壤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14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b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