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鹿源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遗传特征鉴定及其多态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09 02:51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与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均为重要的人兽共患机会性致病病原,多寄生于哺乳动物肠道并主要导致宿主产生腹泻症状。免疫力正常者感染此类病原体多产生自限性腹泻,免疫力低下或缺失者则会造成严重的脱水性腹泻,甚至危及生命。这些病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可通过粪-口途径、直接接触或食入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进行传播。我国是世界上驯养梅花鹿最多的国家,其梅花鹿鹿茸产量及质量居世界第一。鹿及其副产品均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养鹿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动物饲养中的重要产业之一。本研究从流行病学调查、种类/基因型鉴定、亚型分型、遗传多态性分析4个层次对河南省和吉林省共7个地区进行了鹿源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次研究共采集梅花鹿、马鹿、麋鹿粪便样品662份,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查共发现6种肠道寄生虫,分别为球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圆线虫、鞭虫和绦虫,寄生虫总感染率为26.89%,其中球虫和隐孢子虫为优势感染虫种,1岁以下的鹿感染率最高,尤其是1-2月龄的仔鹿。对45份隐孢子虫阳性样品进行基于SSU rRNA基因位点的PC... 

【文章来源】: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隐孢子虫
        1.1 隐孢子虫种类/基因型概况
        1.2 隐孢子虫基因分型工具
        1.3 感染反刍动物的隐孢子虫种类/基因型
        1.4 结语
    2 微孢子虫
        2.1 微孢子虫分类和命名
        2.2 毕氏肠微孢子虫宿主范围
        2.3 结语
第二章 河南和吉林部分地区鹿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材料
        2.3 检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3.2 不同品种鹿寄生虫感染情况
        3.3 不同年龄鹿寄生虫感染情况
        3.4 不同性别鹿寄生虫感染情况
    4 结论与讨论
        4.1 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4.2 寄生虫感染与年龄的关系
第三章 鹿源隐孢子虫遗传特征鉴定及其多态性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来源
        2.2 隐孢子虫样品DNA提取
        2.3 PCR扩增
    3 结果与分析
        3.1 SSU r RNA基因PCR扩增结果
        3.2 隐孢子虫种类和基因型
        3.3 序列同源性分析
        3.4 基于gp60基因的C. parvum和C. ubiquitum亚型分型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隐孢子虫感染情况
        4.2 C. parvum和C. andersoni基于SSU r RNA基因的序列变异
        4.3 基于gp60基因的C. parvum亚型分型
        4.4 基于gp60基因的C. ubiquitum亚型分型
第四章 鹿源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生物学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来源
        2.2 隐孢子虫样品DNA提取
        2.3 PCR扩增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孢子虫感染情况
        3.2 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
        3.3 种系发育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梅花鹿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 姜亦飞,李峰,张世栋,成文娟,李晓鹏,于明,刘浩民.  山东农业科学. 2012(09)
[2]鹿胃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J]. 赵金凤,牛姝婉,党海亮,菅复春,张素梅.  河南农业科学. 2011(04)
[3]国外鹿科动物的寄生虫病研究概况[J]. 曾范利,付长明,刘国明,王全凯.  经济动物学报. 2008(02)
[4]北方森林动物园草食动物寄生蠕虫感染情况调查[J]. 杨文辉,邹晞明,赵金萍,李秀云,吕文鹏,邓爱怀.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6(10)



本文编号:3272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272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5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